回顾2020|六个关键词解读东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田间窝棚拆除了,农田从满目“伤疤”向农业休闲观光“网红打卡点”华丽转身;农房管控与风貌提升之后,“握手楼”变成了富有岭南特色的风情街;一批镇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

6个关键词解读东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1月27日,东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永忠作了进展报告。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乡村工业,到如今田园都市的和谐合奏,6个关键词来带大家看看东莞农村蜕变记!

三清三拆三整治

成果:

全市所有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100%村庄已达“干净整洁村”标准,65%以上的行政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实现创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阶段性目标。

万江滘联社区窝棚拆除改造前后

解读:

“三清三拆三整治”是一项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目标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并逐步形成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农村新风貌。近年来,东莞各镇村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而“100%村庄已达‘干净整洁村’标准”,意味着东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决心和力度都落实到位,如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任务。

三清:重点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度漂浮物和障碍物。

三拆: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

三整治:整治垃圾,落实“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责任制,建立保洁队伍,健全回村庄卫生24小时保洁机制;整治污水,建污水处理设施,重点推进农户改厕,实行雨污分流、污水排放暗渠化答;整治畜禽污染,建设栅栏圈围,实现人畜分离、家禽集中圈养。

垃圾处理

成果:村内生活垃圾实现常态化转运和有效处理;保洁及垃圾转运处理费用由财政和村集体共同承担。

解读:与城镇不同,各村社区的生活垃圾处理是一个大问题。如今,通过各方努力协调,东莞市各村均建立起保洁机制,按需配置保洁队伍、垃圾收集点。费用问题也得到解决,意味着垃圾处理走向持续化、常态化,资金得到落实、投入保障。

污水处理

成果:多数村已完成排污设施和污水处理终端建设。

麻涌麻一村河涌改造后

解读:不久之前,黑丑河涌还是很多东莞村民“会呼吸的痛”,如今,经过相关部门的生态修复,污水治理得到大力推进,多数村社区已完成排污设施和污水处理终端建设,村内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一河两岸、亲水长廊风光重现。

厕所革命

成果: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

解读:公厕是城市文明的标尺之一。在东莞各镇街,随着“厕所革命”从景区向镇区、农村延伸,改造建设基本完成,农村公厕不再令人“闻之色变”。目前,东莞市各村社区基本按需建设标准化公厕,并落实管护责任。

村民满意度

成果:受访农户满意度高达94.67%

解读:从农村人居环境调研可发现,村民普遍满意度高,有67.6%的农户对本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表示非常满意。环境变美了,生活便利了,人心更暖了。

美丽乡村

成果:“茶山镇传统文化寻根之旅”获评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茶山镇南社村获评广东文化旅游名村;寮步镇陈家埔村、石排镇的塘尾村、麻涌镇的大步村、常平镇的桥梓村入选省第二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解读:省委常委叶贞琴曾表示:“东莞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近几年由市主要领导亲自推动、亲自部署,取得明显的成效,让握手楼变成了风情街,破窝棚变成了打卡地,为珠三角地区各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经过系列整治,东莞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陆续成为“网红打卡点”,高埗镇农村人居环境“擂台赛”、横沥镇乡村振兴“斗牛大会”和“边角花园”等一批创新举措加快复制推广,石碣镇亮点项目展示交流现场会扎实开展,一批乡村荣获省级“美丽乡村”、“旅游名村”、“文旅特色村”等称号。

【撰文/图片】陈琬莹

【视频】孙俊杰

【作者】 陈琬莹 孙俊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