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档案》首次系统整理出版,揭秘90年前南京城门为何集体改名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中华门、光华门、和平门、挹江门……南京城门这些“恩正”的名儿,是什么时候改的?屹立650年的南京城墙,在民国时期经受了哪些风雨?民国时曾一度拆除部分城墙,为何后来又对城墙加以保护与管理?南京市档案馆的《南京城墙档案》正在整理和出版中,一共4册。这是到目前为止对1927年至1949年间有关南京城墙档案进行的全面系统整理和首次公布。其中第一册聚焦“城墙的保护与管理”,目前已出版。
图片
【亮点】
上世纪20年代末,南京城门集体改名
“聚宝门改为中华门,仪凤门改为兴中门,正阳门改为光华门,朝阳门改为中山门,神策门改为和平门,丰润门改为玄武门,海陵门改为挹江门……”1928年6月16日的“市政府关于更改各城门名称的布告”、1928年7月31日的“南京特别市市政公报发布首都城门名称改定的消息”,都有关于“首都城门名称改定”的消息。
图片
图片
△关于城墙更名的档案
城门为什么要改名?当时的市政公报中刊登消息称,城门名称“多含封建帝王思想,或神秘观念”。因此,1929年3月15日,首都市政公报发布拆换各城门匾额的消息。一个月后,4月15日的市政公报发布消息重新书写城门匾额,其中,玄武门由蔡元培书写,光华门由于右任书写。
从“拆保之争”,到制定保护办法
图片
△关于拆除城墙的档案
“旧王府城墙年久失修,倒塌堪虞,有碍交通,车马行人俱感不便,兹定于本月7日起饬工前往拆除。仰该附近城墙居民人等务须事先暂迁他处,免致兴工时发生倒毁之危险。”1927年11月3日的“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工务局布告”里,有这样一段关于“拆城墙”的记载。
“专家学者研究认为,辛亥革命以后,南京开始出现大规模拆除城墙的现象。”南京市档案馆资源开发处副处长、《南京城墙档案》主编吕永明介绍。城墙究竟是保护还是拆除?民国初期,一直存在“拆保之争”。从档案中可以看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市政府还陆续拆除了一部分城墙,城墙处于不断被破坏之中,社会争论也是持续的。
图片
△关于城垣附近不许搭盖草房的档案
“后来,根据南京市政建设需要,才开始加强对南京城墙的管理,逐步向着保护的路上走。”吕永明介绍,当时制定了城墙保护办法。比如,1929年颁布训令,禁止居民在城墙附近搭盖芦棚木屋。
民国时,什么部门负责城墙保护管理的责任呢?吕永明介绍,档案文件中提到,当时市政府要求社会局和工务局担负城墙保护的责任。1931年5月,市政府为保护城垣,给社会局、工务局发布训令,提到“本京城垣建筑规模伟大,有悠久之历史,于首都安全尤关重要,自应切实保护”,还附上了“保存城垣办法五条”。城墙管理的办法陆陆续续颁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图片
图片
△关于城墙营地不准建筑屋舍的档案
抗战结束以后,1946年至1949年期间,保护办法陆续还有一些增补,比如,规定紧靠城墙不准再建筑房屋,将城墙作为军事用地管理,要调查城墙的损坏情况等。
南京沦陷期间,城墙档案见证民生苦难
抗战时期,南京沦陷,城墙见证南京城市命运。“这一部分档案,是很有价值的。”吕永明介绍,城墙档案折射出当时南京城市的命运、市民生活的痛苦。
图片
△关于东关头闸洞和中华门的旁边的涵洞开放的档案
1937年,日军已经开始向华南地区进军,对南京进行空袭。根据当年10月20日的一份文件记述,当时宪兵司令部向南京市防护团致公函,要把东关头闸洞和中华门的旁边的涵洞开放,收容市民避难。这说明当时日军的空袭已经比较频繁,南京城正面临严峻的军事威胁。
从日伪统治时期对城墙的调查和修复看,南京保卫战中,城墙在激战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日军占领期间,城墙塌陷、走私事件、治安事故比较多,反映了南京在日伪统治下比较混乱的状态。
图片
△关于日伪设岗征税与查验货物的档案
“设岗增税与查验货物”篇章,反映了当时南京市民的生活状况。1938年,南京大屠杀结束以后,好多流亡在外的市民想返城,但必须要有“伪自治委员会”发的安居证,才能进城。日军在城门设岗把守、盘查,同时也征税和查验货物,煤炭、柴草等进出都要有专门许可证,棉麻猪鬃得有专门纳税凭证。“南京市民在日伪的管制下,没有自由。各种管制措施,对市民生活的限制非常大。档案是对当时市民痛苦生活的写照。”吕永明说。
【幕后】
梳理数字化扫描档案,两年出版4册
2018年底,南京市档案馆以“南京民国城墙史料研究”作为课题,向国家档案局申报了“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2019年正式立项,计划两年内将出版4册《南京城墙档案》,包括“城墙的保护与管理”1册、“城墙的修缮与堵塞”2册、“城门的增辟与建设”1册,目前已出版两册,还有两册即将出版。这是第一次将馆藏有关民国城墙的档案收集、整理,全文影印出版,也是首次公开。
“它的价值在于完整性。”《南京城墙档案》主编吕永明介绍,此前,他们向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等单位专家咨询了解到,关于近代南京城墙,有分散的史料文献记载,但在档案的完整公布方面有空白。
由于民国时没有专门管理城墙的部门,档案分散在各部门文件里。这么庞大的整理工作,是怎么完成的?吕永明介绍,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实现了档案的全文数字化扫描,建立了文件目录数据。他们邀请专家拟定检索词表,包括地名、事件、历史信息、专有名词等,用词表在数据库里检索,缩短了工作周期。
(编辑 陈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