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丁世新:帮扶情缘

图片
图片
图片
丁世新,男,汉族,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昭通市摄影家协会理事、昭通市作协会员,鲁甸县政协七届、八届、九届委员。现任鲁甸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个人采写、拍摄的数百件新闻、文学作品、摄影作品、视频作品曾在《求是》《人民日报》《学习强国》《新华网》《文汇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网》《云南日报》《边疆文学》《云南画报》《云南文艺网》《云南经济日报》《民族时报》《春城晚报》《昭通日报》《昭通文学》等报刊和媒体采用,有70余件新闻、文学、摄影作品获省、市级奖。
帮扶情缘
丁世新
那是一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乡村,那里的每个角落有我们粘稠的记忆……那是我们倾心挂钩帮扶过的小村。因为三年的亲近,小村的山山水水成了我永远的眷念;因为三年的亲近,小村的父老乡亲成了我不忘的亲友。曾经,我们在风雨中一起艰难走过;曾经,我们在思想上发生过激烈碰撞。短暂的岁月,有我们抒不完,道不尽的动人故事。在那个小村,有艰辛,有苦涩;在那个小村,有欣慰,有甘甜。一路走来,我们体味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瞬间;一路走来,我们目睹了一幕幕由穷变富的喜悦;一路走来,我们在生活变迁中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图片
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建档立卡户生产生活情况 詹亮摄
2017年9月,因工作安排,鲁甸县文联的挂钩帮扶点从龙头山甘家寨调到新街镇坪地营村6组。从此,我和我的同事便与那里的父老乡亲一道走上了脱贫路。
坪地营村6组小地名叫麻地沟。麻地沟距离新街镇8公里,海拔2210米,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1200毫米,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荞子等农作物。2017年前,那里居住着58户人家共213人。有建档立卡户31户105人,非建档立卡户27户,108人。2018年易地搬迁溜溜塘1户3人,搬卯家湾集中安置点4户18人。2019年易地搬迁卯家湾9户39人。未搬迁的群众均通过自建或项目扶持,都有了宽敞舒适的住房。至今,那个小村彻底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昔日,脚下那泥泞的小道早已尘封;昔日,雨天涨水孩子们进不了学堂早已成为历史;昔日,残破低矮的瓦屋早已不复存在……
带着对小村父老乡亲的牵挂,我们再次来到麻地沟。踏着宽敞的道路,闻着依旧芳香的泥土。暖暖的清风扑面而来,美好的祝愿在乡间回荡。不变的乡音更加浓厚纯美,人们的生活在欢声笑语中度过。
随行的是县文联办公室主任詹亮。在脱贫攻坚关键阶段,他一直陪我驻村工作60天。期间,家住昭通市区的他顾不上早晚接送孩子上学,与驻村队员们一道梳理数据、填报资料,为挂钩点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做事踏实,为人厚道,入村不久就迎得老百姓的喜欢。同时,他一直用手里的相机为麻地沟的发展变化记录下了可贵的资料。
图片
在李选顺家摸底调查 詹亮摄
来到我的帮扶户李选顺家门口,其母王玉兰领着两个孙子笑迎过来,对我们说到:“丁主席呀,好久没有见到你们来这里了,觉得好不习惯。选顺家也搬到县城卯家湾了,还住上了那么大的房子,国家政策实在是太好了!当初,你们给我们讲政策,劝大家搬迁,我们还不理解,有些人还对着干,让你们在这里吃了那么多苦头。你们处处为我们老百姓着想,帮助我们做的事情太多了,现在我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我们农民不会说话,总之只觉得感激不完。”
我接过话题道:“嫂子,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要感谢的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因为政策好,有那么多的县、乡、村干部一直关心着你们,加上有你们的积极配合,我们的脱贫攻坚才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你们才能够过上好日子。看到你们的生活红红火火,我们非常高兴,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艰苦付出是值得的!”
图片
2019年2月2日和帮扶户李章彩家合影 丁尧摄
“一晃眼,扶贫工作就要结束了,我们真舍不得你们。等那天你们要走的时候一定要来我家,我亲自做一次饭给你们吃,云副主席是回族也不怕,叫他把锅碗带来我捉个鸡给他宰了吃……”王玉兰又对我们说了很多。在谈笑风生中,王玉兰的句句话语都流露出她热情质朴的感激。我不禁想起2019年除夕前感人的一幕。那天,我们是到麻地沟查看人居环境。途经王玉兰家门口,她一个劲地招呼我们在她家吃午饭,我们找尽理由推辞了。然而,就在我们刚到活动室的那一瞬间,王玉兰抱着一大块猪肉向我们奔跑过来,边跑边说:“你们太辛苦了,这是昨天才宰的猪肉,你们带下去炒了吃。”预想不到的情景,迫使我们“不礼貌”地逃离活动室。
当我们路过李章彩新家门口时,李章彩刚把从坡上赶回来的四头黄牛关好,就迫不及待地跑过来,边抽出香烟边高兴地说道:“大哥,詹同志,你们终于来了,好新鲜啊!”
2019年,李章彩家通过争取农村危房改造和东西部协作项目扶持建起了新房。搬新家时,还争取到3000元的临时救助金购置了沙发、电视柜。另外,我还为他家配置了电视机,接收机、橱柜等。现在,他的家更是旧貌换新颜。建好的几间砖混房和一排牲畜圈打理得清清爽爽。宽敞整洁的院坝边种植了许多花木,鲜艳的花朵随风摇曳。从他爽朗的笑声里,我们知道国家的扶贫政策彻底让他改变了生活方式。我笑着对他说:“章彩兄弟,日子一好过就开始玩雅的东西了,哪里知道你还是挺热爱生活的,很会过日子的嘛。”进到李章彩家里,地皮已全部硬化并打整得干干净净,屋内的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电视柜上也插了几束鲜花。他的父亲看上去精神面貌很好,坐在沙发上边喝茶边看电视。我们还没有坐稳,桌子上就摆满了瓜子、糖果和糕点。看着李章彩一家人满面春风、其乐融融,我激动不已。两年前我和他们一家人在老屋前的那张昏暗的合影忽然浮现在我眼前。于是,请上他们一家人又来到新家门口。在詹亮手中的相机上又留下了一串串无声的快乐和幸福。
图片
和帮扶户李章彩家合影 詹亮摄
李选顺、李章彩生产生活的变迁,不仅是麻地沟众多群众摆脱贫困的代表,也是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发生根本变化的广大建档立卡户的代表。麻地沟人的满意让我们倍感自豪,倍感欣慰。
眼前的一切,又一次触动我的心底,让我不禁地想起三年前的点点滴滴……
2017年9月7日,我和我的同事以及镇村的同志第一次走进麻地沟摸底调查。一天下来,感慨万千,所见所闻令人震惊。
图片
与挂包户促膝谈心 詹亮摄
坐落在坪地营群山脚下的麻地沟,是一个闭塞而落后的小山村。蜿蜒曲折的进村道路狭窄而坑洼不平,可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整个村子房舍布局零乱,住房周围粪草乱堆、垃圾遍地。除了几家在云南鲁甸6.5级地震恢复重建中享受项目建好住房的外,近一半的群众仍然居住在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的土瓦屋里。那里的父老乡亲都是清晨托着太阳出门,傍晚披着晚霞而归。年复一年在山坡地里种玉米、荞麦。然而,缺乏科学技术的传统种植,都是撒一坡收一箩。收入甚微的村民们一直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一些青年男女放下老人和孩子走出大山外出务工。
村子里过往的人们尤其稀少。偶尔遇到几个村民,他们不是放牲口的就是肩负重担的,或是领着孙辈在地里做农活的。初遇他们,言语很少,几乎都面带百般的无奈。此情此景,我想起了我们曾经挂帮过的村社。相比之下,环境和人可谓天差地别。我的心仿佛被一阵阵撕扯。
如何带领麻地沟村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对我们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于是,我们开始走村入户了解村情,做群众思想工作。我们很想从那里了解一些真实情况,很想知道他们收入状况,很想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希望我们做什么……可是,当我们向他们宣传政策,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时,许多群众不予理会甚至抵触相对。你讲你的,我说我的,各说各有理。从群众的话语中传递出的信息更多的是不满和无奈。不知多少次,我们都是满怀希望进村,抱着失落归来。干群关系总是被一条无形的鸿沟隔断。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我和同事们万般茫然,甚至有些灰心失意。
这个年代了他们为什么还这样贫穷?他们不相信政策,不相信干部的根源是什么?一个50多户人家的小村,家族与家族,邻居与邻居之间为什么存在那么多矛盾……一串串疑问塞满了我的脑子。冲着一系列疑问,我们开始寻找矛盾的焦点。通过反复打听,从不同人群的口中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原来,这个小村长期封闭,许多传统的观念一直困扰他们的发展思维。经济基础脆弱,一些群众只满足现状。再则,原村级工作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少数干部在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上图虚名不求实,在项目兑现上优亲厚友。少数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忽视群众合理诉求,对群众的困难漠不关心,甚至歧视谩骂思想工作相对难做的群众,致使麻地沟群众民心向背。
找准存在问题的焦点,开始探索破解问题的突破口。我不停地打听那里的情况,得到的结果总是令人大所失望。许多人都用同一句话回答我:“麻地沟的群众工作难做是出了名的,没有办法。”
一天,我和新街镇坪地营村挂钩组的组长、镇武装部长蒋德江议起我们入社以来的工作局面。他说了许多关于麻地沟的过去和现在。他说,那里虽然闭塞贫穷,但以前民风淳朴,只要老百姓的思想通了,一通百通。俗话说,只要用心,冷石头都会捂热乎的。蒋德江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也为我们坚定做好麻地沟的帮扶工作树立了信心。长期在乡镇工作的蒋德江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对村情民意比较熟悉,说话有魄力,干事干脆利索。在扶贫攻坚阶段着实为村社解决了不少老大难问题。同时,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也啃下了麻地沟数年来积下的许多硬骨头。
2017年9月25日,我们重整旗鼓,请上驻坪地营村多年的时任县社科联主席何珺一道再次进入麻地沟,召开民意调查院坝会。10多年前,何珺和我曾经在水磨乡同过事,那时他任乡党委副书记,我任副乡长。多年的相处,我们在工作和感情上十分默契。他活泼风趣、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加上他经常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老百姓解决了许多困难,很受农村群众的欢迎。驻坪地营村工作期间,他用循循善诱的工作方法,博得当地老百姓的信赖,他有扎实的群众基础。
院坝会在村民小组长李章江家门口举行,到会的群众很多,大大小小40多人。开始,会场气氛相当嘈杂,人们议论纷纷。有说整扶贫和我没有关系的,有说什么扶贫项目反正我们是沾不到边的……几个建档立卡户话虽然少点,但也在叫苦。一阵喧闹过后,何珺发话了,全场鸦雀无声。何珺的一通小故事大道理把在场的群众说得点头称赞。接着,我们传递出的信号群众们开始接收了,他们的脸上也开始露出希望的微笑。
院坝会的初战告捷,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那次院坝会上,有两位极不寻常的群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举动轻缓、面容慈祥领着一名小女孩的老人。在他的身上是一件十分破旧的外卦,看上去大概有60多岁。他头顶灰色的毛线帽,帽子的边缘露出了一圈长长的白发。另一个是一名中年男子,压在他头上的是一顶褪色的蓝帽,身着单薄破烂并沾满泥土的衣服。在瑟瑟寒风中,捏着一支香烟不停地吞云吐雾。他没有过多的言语,不时发出阵阵咳嗽声,偶尔把祈求的目光投向我们。我一打听,原来他们都是我的挂包户,年长的那位是李选顺的父亲李章明,年轻一点的是李章彩。
刚散会,李章彩就凑过来硬要我去他家看一下。有人告诉我,在麻地沟李章彩家非常贫穷。他脾气犟得很,思想工作最难做,恐怕再等几天再说,或者大家一起去。我说:“不怕,我一个人去。我们要解决面上的矛盾,必须解决点上的突出矛盾,以点带面,相互影响,工作才能推开。”我向随行的同事们打了个招呼,便尾随李章彩而去。
图片
看望挂包户李章平 詹亮摄
沿斜坡而下,走过一段稀泥路,来到了李章彩家门口。他家住的是一间不足30平米的土瓦房,正门前和右侧边是两间很小的牲口圈。之间堆着许多粪草,门口积满了几潭带粪的稀泥。屋檐下,旧衣服、旧用具堆积如山。只有一个狭窄的通道可以进屋去。超过30年的房屋内,四壁和楼板被烟火熏得异常黝黑。屋子被堆放着的洋芋、萝卜和其它杂物占去了大半个空间。凹凸不平的地上,锅碗瓢盆几乎靠近屋子中间。一进大门的墙角边是一个1米见方的火塘。火塘里潮湿的柴火在浓浓的烟雾中吐出暗淡的火苗,火苗轻轻地舔着装满猪食的铁锅底。浓烟夹着热气一直在眼前萦绕,狭小的屋子更显得潮湿阴暗。紧靠大门边,一个70多岁的老人边添柴火边用巴掌拍打自己的头,偶尔发出痛苦的呻吟。李章彩告诉我:“这是我爹,好多年了他的头一直会疼,疼起来就像要命一样。”看着老人痛苦的样子,我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递给他。开始,老人坚辞不受。老人除了常年患头疼病外,听力也很差。我起身凑过去,告诉他:“老人家,您不要嫌少,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您拿去买点药吃。”
我向李章彩家父子递上两支香烟,详细了解他家的人口、住房、生产生活情况。当得知他当时才47岁,我有些惊讶。从他的精神状态和满脸沧桑岁月刻下的印迹看来,与实际年龄相差甚远。李章彩大概很少有机会向别人诉苦,显得激动不已。一边咳喘一边和我唠叨不停。“同志啊,你看我爹得这种病,我也是得了20几年的哮喘病,只要冷着苦着就会发。打工也打不起,没有啥子收入,又供着娃娃读书,实在是无法了,现在都还欠着几万块钱。社长都说过,像我李章彩这样穷的人家在新街镇都难找着了。”不知不觉,我们聊了20多分钟。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倾听,更多的是忧心忡忡。一家7口人拥挤在如此残破狭小的危房里,生产生活存在这么大的困难,我心情十分沉重。类似这样的家庭,不知麻地沟还有多少。我突然觉得思想上的压力更大,肩上的担子更重。
天色已晚,同事们也开始电话催促,我起身和李章彩家父子辞别。出门时,李章彩坚持要送我一程。他边走边说:“你看我困难这样大,你一定要帮帮我。”我说“好的,我已经放在心上了,兄弟”。听到“兄弟”二字,李章彩眼睛突然一亮,把手伸过来拉着我,欣喜若狂地连声说到:“感谢你同志,不不不,感谢你大哥。”我紧紧握住他的手,从上到下打量着他。从此,我们便以弟兄相称。也就是从那时起,每每遇到李章彩家的几个孩子,他们都会亲热地叫我几声“大爹”。
次日,我们来到李选顺家开展摸底调查。虽然,李选顺家的住房比李章彩家的多一间,但也是几十年的老房子了。那天,也是一个阴冷天。连绵的秋雨把他家门口弄得稀滑难行。屋檐下的墙角边,李选顺的父亲带着三个孙子在那里生火煮猪食。老人依然头戴毛线帽,身着那件破旧的外卦,面带慈祥,沉默寡言。几个小孩迅速从屋里搬出凳子来,我们也就围火而坐开始工作。就在我们的驻村队员孟兴雄拿出相关表册要询填的时候,李选顺的母亲王玉兰从地里劳作回来了。王玉兰非常直率,偶尔还会和我们开一下玩笑。一见到我们,她就口若悬河地说到:“我老伴得病多年,身体一直不好。去过几次大医院看过,钱花了好多,就是不会好……”
从她的口中,我们还得知李选顺和胡友花夫妇有三个孩子。李选顺常年在外打工,妻子胡友花与父母一道在家料理家务照顾孩子。两个儿子都患有漏斗胸,大儿子还有智力障碍和抽动症,身体经常不受控制。一家人就有三个病号,让李选顺家也欠下了几万元的债。没想到,李选顺家也面临着很少农户面对的困难。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马不停蹄地入户了解民生,梳理工作难点重点。
面对麻地沟大多数群众生产生活极其困难,无安全住房等问题。县文联多次召开班子会议,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把工作重心放在挂钩扶贫上,确保经费投入,全力以赴把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在包保干部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充实驻村工作人员,选派孟兴雄、李蓉两位同志长期驻村,一方面更深层次进村入户了解掌握社情民意,一方面协助镇村做好相关业务工作;对干部职工的责任担当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单位职工在扶贫工作中要培养对农民群众的感情,把农民群众的疾苦当做自己的疾苦,主动和贫困户交朋友结对子,在发展生产转变生活观念上帮思想、帮劳力、帮资金,团结带领贫困户早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
图片
鲁甸县文联为麻地沟每户群众安装一盏太阳能路灯 云鹏摄
一次次进村入户,一次次与村民们交心谈心,和建档立卡户交朋友,攀亲戚。及时了解每一个村民的所思所想,帮助群众寻找增加收入的途径,因户施策,带领群众集思广益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结合县文联连任多届省级文明单位的优势,把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部门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展“文艺助力精准脱贫”活动。多次邀请镇党委书记张荣、镇长唐亚东、村民代表杨福平、蒋忠义等在挂钩点开展“文明讲堂”。宣讲科技兴农、邻里和睦、乡风文明等典型事例,引导群众自强、诚信、感恩。多次开展送电影到扶贫点,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通过不懈努力,村民们对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两不愁三保障”的认识逐步明晰,干群间的鸿沟渐渐隐退,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
同时,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571”脱贫出列标准,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五清”和脱贫出列“九清”专项行动,控辍保学、“两费”收缴、院坝硬化亮化等工作,确保群众户户达标。通过我们和镇、村的共同努力,危房改造如期进行,沟桥建设火热施工。
2019年2月2日下午,气温很低。再过两天就是除夕了,县城里年味十足。而麻地沟的贫困户一直在我眼前闪现,他们将会过上一个什么样的年。于是,我找了几件自己很少穿过的冬衣,在超市买了一些物品带上我的儿子丁尧驱车直奔麻地沟。
一下车,我先送了一件衣服给李章明,他接过衣服连声道谢。因为老人的病情日益加重,身体每况愈下,我们见到他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2019年6月17日,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到李章明的时间。当时,老人的面色特别憔悴。虽然头上戴的还是那顶毛线帽,身上穿的则是我送他的那件衣服。看上去,基本没有灰尘,非常干净。一天,听说他病情加重了。我和詹亮、孟兴雄、李蓉一起专程去看望,但因重病卧床不起,尚未见到他本人。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到那个慈祥的老人了。
来到李章彩家。我进屋一看,碗柜上也备了一些年货。除了大儿子李选念在外打工没有回来外,一家老少都在家。他们都在为过好佳节各忙各的。为此,我的心里舒服多了。他们见到我家父子俩,特别高兴,一下子就和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谈感想。丁尧见状,拿起手机拍下了我们永远值得纪念的瞬间。回来的路上,丁尧驾着车。大概是年末岁尾或者是因为时间太晚的缘故,公路上的车灯很少,很少。一路上,我向儿子津津乐道麻地沟的见闻和我们的扶贫故事。2020年5月24日,我又领着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丁尧重返麻地沟,看那里的变化,看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希望他在生活体验中多了解一些农村群众的疾苦,多学一些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2019年8月4日中午。我刚下班回到家。李选顺打了个电话给我说:“我们带孩子来昆明治疗。人太多了住不进医院去,已经等了好几天了。经济也比较紧张,不知道要咋个整……”我说:“不要急,我帮你想想办法。”挂断李选顺的电话,我迅速向县医保局的负责同志咨询了相关建档立卡户医疗报账的流程和必备的手续,并编成短信发给李选顺。接着,我苦思冥想如何帮他孩子早日住院治疗。一直熬到下午,我才突然想到一个人——丁福定。他成家后一直定居在昆明官渡古镇,至今有20多年了。他是我一个要好的侄儿,也是我曾经在老家教过的学生。早年间,他提起过医院那边有几个挚友。对,从他那里一定会有办法的。第二天,李选顺的孩子顺利住院并进行手术前检查。
有一天正午,我只身在麻地沟村民活动室旁边查看橱窗栏要更换的宣传内容时,李选顺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他热情地对我说到:“丁主席,天气太热了,到我家去喝点水休息一下。”由于,那几天工作压力大,没有睡好觉,非常疲倦,加之正午太阳火辣辣的,身体很是困乏。我也没有推辞,就进了他家。在李选顺家,我俩从各自的人生经历、走过的坎坷等谈了很多很多。从那天以后,我们就成了相互信任的忘年交。在这之前,李选顺和其他多数村民一样。电话一般情况不容易拨通,即便通了第一个字就是:“说!”三言两语,还没讲完必要内容电话可能就会挂断。自从那次起,李选顺的语气态度彻底变了。对我的称呼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说”字开头渐变为“丁主席”,最后变成了现在的“丁叔叔”。
图片
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建档立卡户生产生活情况 詹亮摄
进入2019年10月,是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前期宣传动员关键阶段。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属于国家重点扶贫项目,也是昭通重点打造的一个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于2018年10月开工建设,占地3700亩,分8个地块6个居住片区建设,总建筑面积122.75万平方米,建成后承接搬迁安置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五县8322户35585人,成为鲁甸县又一新城区。布局6个居住片区66栋安置楼,新建4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卫生院1所、社区卫生室6个,新设一个镇(办事处)级行政机构、新建6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派出所、9个公共厕所、6个文化活动室等。配套建设3000亩的现代物流园、2200亩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园、1万亩苹果基地、1万亩蔬菜基地的“两园两基地”,可实现安置区每户至少有一人就近就业,让搬迁群众通过务工、流转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获得收益。
图片
鲁甸县文联送影片进新街镇坪地营村麻地沟社
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许多中老年人故土难离。就在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分房摇号的前不久,麻地沟自愿搬迁群众多数变卦,改变了意愿,拒绝搬迁。当时,整个坪地营村有11户不愿搬迁,麻地沟就有9户。突如其来的反水,给文联全体干部职工带来沉重的压力。面对村民当时没有安全住房又不愿意搬迁的困境,我们能置之不理,能退却吗?绝对不能!就算是大海捞针也要寻找出一条扭转困局的路子。我们试探着多条腿走路。克服经费和交通困难,多次组织搬迁对象到卯家湾实地参观,体验前期搬迁群众的老人就医、孩子就学、青年人就业情况;邀请卯家湾易地搬迁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和搬迁群众代表现身宣讲搬迁政策和搬迁实惠;编辑制作短片,以电影晚会的形式让他们看自己的发展变化、看安置区现在和未来的新生活,坚定搬迁信念。在不厌其烦的工作中,不少搬迁对象终于转变观念,在易地搬迁承诺书上签了字。
李章彩家原本也是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户。然而,因为身体原因,害怕搬出去打不起工生活无着落。搬出去可以享受150平米的住房,自建住房要背上10多万的债务。两者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而拒绝搬迁。当时,常年患病的李章彩不仅没有钱,而且还欠着几万块的债。他顾虑太多,不敢向前迈一步,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开始,不论我们好说歹说他就是既不搬迁也不建房。许多县乡领导闻讯赶赴麻地沟,都来做李章彩的思想工作。然而,嘴皮都差不多磨破了,最后的一句话都是“领导,你们都说得好,我的情况我知道。搬我也不搬,修我也不修。”面对僵局,我特别困惑。
图片
与挂包户促膝谈心 詹亮摄
那几天,我和副主席云鹏一直在探讨此事。云鹏博学多才,思维敏捷。他性格直爽、敢于担当,对工作认真负责。在文联工作十多年期间,他曾任过新街乡转山包村新农村工作队员、龙头山甘家寨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员等。每遇到单位上有难以解决的难题,我都喜欢请教他。他总会纵观全局,献良策出实招。在新街镇坪地营村挂钩扶贫工作期间,时值55岁的云鹏全然不顾自己一直身缠糖尿病、高血压,始终克服生活上重重的困难,自带盒饭与大家一道早出晚归,倾心工作。
2019年11月9日下午,云鹏对我说,他有一个想法不知是否行得通。他说,我们可以试着告诉李章彩,政策和项目是不等人的,机遇放过就再也没有。但扶贫工作结束后,所有的农村危房必须消除。鉴于他的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叫他最近几天把家里的东西拾出来,我们找个施工队用钢架从四角撑起来,他想修房子若干年后都不现实。“对啊,何尝不可以试一下!”我兴奋地说道。
当晚9点左右,我和詹亮到了麻地沟村民活动室门前。一个电话,李章彩兴奋地从他家跑过来。在车灯下,我把给他带去的两套衣服递在他手中,然后复述了云鹏和我统一的口径,最后向他说到:“兄弟呀,你这种情况很特殊,我们也理解你。今年按政策补助的资金也不多,可能就是3万元左右。你不修也可以,日子是你们过。”他说:“走,回家去说。”我应答了一句“算了,我们还要去忙别的事情。”詹亮补充了一句,“你不修好房子,恐怕你这个大哥以后是不会去你家了。”接着我们上了车准备回村驻地。刚关上车门,李章彩迅速扶在车门上,连声说到:“大哥,大哥,我要修的。”听到李章彩的话,我的内心出奇的平静。
回村的路上,我百感交集。在这之前,孩子去培训,去考试自己从来没有过问,家里必须该自己处理的几件特殊事放弃了……但是,能够帮他们扭转观念,促使他们向前迈步,我感到无尽的安慰。在不知不觉中,热泪湿润了我的眼眶。
图片
以电影晚会 的形式让山区群众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詹亮摄
2020年1月17日。临近春节,文联全体干部职工带着一些新衣来到麻地沟,算是给群众们的春节礼物了。云鹏、邹家振、孟兴雄等为大家书写春联,送上新春祝福。赠送给每户一盏的太阳能路灯也在同步安装。云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记者刘涛和一位摄像师也在现场拍摄。那段时间,他们就一直风尘仆仆跟拍采访坪地营的扶贫工作。一直记录着李章彩、蒋忠义、李选顺等几户贫困群众搬迁前的生产生活状况。后来他们摄制的《封面——坪地营搬迁倒计时》在云南卫视多个频道轮回播出。
活动室门前,在喜庆的氛围中村民们都到场了,只有我的一个帮扶户李章平不见踪影。经了解才知道,前不久他仅有的那间危房拆除后没有着落,一个人跑在水磨镇上河坝的亲戚家寄宿去了。为人憨厚老实的李章平满头白发,看年龄也有60有余。他早年离异,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既当爹又当妈把一个几岁大的儿子拉扯成人。儿子一直在外打工,很少回来。正因如此,我带领同事们在春节前两天又赶到他的投宿点看望慰问他。现在,李章平已定居在卯家湾春熙社区,过着开心而稳定的生活。
从挂钩帮扶麻地沟以来,县文联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下沉一线,全力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
图片
县文联为新街镇坪地营村麻地沟社村民每家每户安装太阳能一体灯 詹亮摄
三年来,共支持挂钩村7万元的工作经费,争取并实施了3万元的文化娱乐设施;投入1.3万元帮助挂钩村购置电脑、档案柜、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投入1万余元为挂钩乡镇印制发放了1万多份扶贫政策宣传材料;投入近万元为6社村民活动室购置座椅、烧水器、音响及卫星电视接收设备;争取800余套(件)衣物,分发给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建档立卡户;为49户村民每家安装一盏价值300元的太阳能照明灯。
图片
县文联在挂钩帮扶点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 詹亮摄
三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县文联与镇、村干部一道,拓宽硬化了麻地沟的进村公路,新架一座20多米长的桥梁,新建了一个50余平米的村民小组党员活动室;争取并安装了6000多米饮水管道;看望贫困户并给予物资和资金帮助,帮助群众解决生活难、看病难、饮水难、贷款难;化解邻里矛盾,协商解决了李章国和李章彩两家积怨数十年的土地纠纷;争取临时救助13个,公益性岗位8个,先后解决了33名困难群众的低保和1个特困供养人员;租借机械免费为农户平整场地、回填屋基、清理沟渠和残垣断壁;定时组织大扫除、操家理务,购置塑料网格护栏,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满意度。
图片
与挂包户促膝谈心 詹亮摄
在麻地沟三年的扶贫工作,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实实在在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心实意的为人民群众谋利,把人民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倾心为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才会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只有把心思用在人民群众身上,把功夫用在如何带领人民群众早日脱贫上,踏踏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才能永远植根于人民群众这片沃土;只有实事求是地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和让人民群众满意结合起来,才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图片
文明讲堂进村组 詹亮摄
我很怀念那段特别有意义的驻村时光,我更怀念我们一起走过的扶贫团队。短暂的日子里,我亲眼见证了一个个为了群众根本利益忘我工作的战友。他们当中,有魄力十足,干事干脆利索的新街镇坪地营村挂钩组长蒋德江;有带病坚守一线的村总支书记臧庆怀、村主任邓廷辉;有兢兢业业、舍小家顾大家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有团结干事、顾不上生病老人的驻村第一书记孔祥曙;有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的驻村队员;有从不给自己放假,把丰富的农业农村工作经验用得淋漓尽致的市派驻村督导员王国光;有满头银发,工作认真负责的路洪先;还有无数个敢于担当、勇挑责任的帮扶干部。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是他们以忘我的精神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篇章。
图片
图片
本期编辑丨马娇
编审丨陈科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