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跳伞女兵,穿的鞋子才15元,却将1000万捐给国家

2018年9月中旬,一对年过八旬的老两口,携手走进一家湖北武汉的银行网点。这两位老人让银行工作人员将300万元存款,全部打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下辖一个乡镇的账户。
该银行网点工作人员觉得,这对老人是不是遭到网络诈骗?不然的话,他们为何要给一个陌生账户汇去这么多钱?
于是,该银行工作人员暗中拨打了110报警电话,希望能阻止这两位老人。等到民警赶到该银行网点才发现,原来这两位老人都是退役军人。
老奶奶名叫马旭,老爷爷叫颜学庸。二人退役前,隶属于中国某空降兵部队。
图片
两位老人,向陌生账户转账300万元,并非受到他人欺骗,这些钱是用于资助木兰县的教育事业。已年近九旬的马旭,她就是哈尔滨市木兰县建国乡的人。
1933年,马旭出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去世的早,她和弟弟全靠母亲一人拉扯大。当时的东北已被日本侵略者侵占,那个时候的学校,也只教日文,不准讲汉语。
一旦发现说汉语,轻则下跪,重则挨打。“没有国就没有家,更别说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尤其是生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
当时一家的生计,全靠母亲说书养活。也正因如此,马旭从小便耳濡目染,像杨家将、木兰从军、岳飞刺字等精忠报国的故事,深深地刻在了马旭的心底。
梦想着有一天,也能驰骋沙场,为国效力。很快,机会来了!
1947年,母亲含泪将一枚铜板缝进她的衣服口袋。次日,年仅14岁的她,便告别家乡,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一起踏上了漫漫军旅征途。
在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习半年后,她成为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一名卫生员。
图片
1948年,也就是马旭参军的第二年,参加了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后来与特级英雄黄继光在同一部队,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多次立功受勋,并获得抗美援朝纪念章等荣誉。
在战场上,她与爱人颜学庸结识。1954年,她从朝鲜战场回国,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1961年,马旭学成毕业,进入武汉军区总医院。
同年,我国开始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为方便部队家属看病,马旭又被调入空降兵部队。从此,开启了跳伞训练的生活。
但当时的她,无论是身高还是体重,都不符合跳伞的标准。为此,她还向领导多次申请。
然而,部队也有部队的纪律。所以每一次的申请,最终都被驳回。马旭看见战友们都在练习跳高台,她也想去试试,但每次都被拉了下来。
为了达到跳伞的标准,马旭开始到训练场上“偷学”动作要领。回到家后,挖了一个三尺多深的大坑,填满沙子,然后用桌子、椅子搭起高台,反复练习跳伞动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马旭逐渐掌握了跳伞动作要领。后来部队考核,马旭请求参加。
在软磨硬泡之下,上级领导终于同意。最终考核的时候,马旭一气呵成,动作标准,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图片
从那以后,马旭便获得了和男兵一起训练的机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跟着空降兵部队四处跳伞,为战士们做好医疗保障,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在此后20多年间,马旭一共跳伞140多次,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纪录“第一位跳伞女兵”、”空降年纪最大的女兵”、“安全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近30的马旭还未婚嫁,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当时马旭一直觉得,结婚生子会影响工作。
此时,同为军医的颜学庸,已是马旭工作上的好伙伴。他们都喜欢搞研究,二人还曾一起发明了一种自动开腹器,并且在临床获得了应用。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二人渐渐生出了情愫。1963年,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50多年来,二人约定不要孩子,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研究中。
早在担任军医期间,马旭就发现伞兵们的脚踝经常受伤,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离休后,她和老伴一起翻阅大量的资料,画了700多张图纸,经过亲身跳伞体验、论证,历时600多天,终于发明出“充气护踝”。
充气护踝在部队推广开后,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困扰伞兵多年的难题,也终于得到解决。这一成果,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当然,也激发了马旭的科研热情。
而此时的她,早已年过半百。
图片
1995年,年过六旬的马旭和丈夫颜学庸,又研制出高原跳伞的“供氧背心”。解决了伞兵空降中的缺氧难题,填补了空降兵高原跳伞供氧上的一项空白,并且也获得了国家专利。
为了产品的安全性,他们先在自己身上试,甚至花甲之年,还从高原跳伞。为了跟紧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马旭和老伴一直保持着看书的好习惯。
数十年里,马旭夫妇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等专著。
由于马旭实施了绝育手术,与丈夫颜学庸一生无儿无女。退居二线后,马旭与颜学庸二人省吃俭用,将退休工资,其他津贴,包括科研专利奖励等所有积蓄,都存了起来。
虽然他们的资产达到了上千万,但是他们的生活却过得与农村老头老太太一样,日子过得十分寒酸。倒不是因为国家的亏待,而是他们想把钱攒起来,捐给国家和社会。
在他们住的房子里,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马旭穿过最贵的鞋子,也不过才15元。常年不添新衣服,一件旧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可能也有人会问,当时还年轻,他们为什么不要孩子呢?
因为空降兵跳伞的“黄金期”比较短,如果怀孕生孩子,会有好几年都不能参与训练。当时的马旭,为了自己的职责,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和丈夫商议决定,不要孩子。
2018年9月,马旭向家乡木兰县捐出第一笔捐款300万元。她将总计捐出1000万元,这是她和丈夫的毕生积蓄。这笔钱将用于木兰县青少年的教育、文化公益活动。
谁知这对老两口去银行汇第一笔款时,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注意,闹出了“乌龙报警事件”。
图片
2019年6月,86岁的马旭,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木兰县。此番回归故乡,马旭还将一笔700万元的存款,全部捐了出来。
这次回乡,马旭还跟政府沟通,不要让家乡破费,也不要举行捐献仪式,把钱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经过两位老人的同意,木兰县委会将这1000万元捐款全部用于教育事业。
办完所有正事后,身着军装的马旭来到了松花江大桥上。隔着栏杆,朝着日夜流淌的松花江,张开手臂,大声呼喊着:“妈妈,我又回到故乡了。”
此情此景,让在场陪同人员、记者,全部热泪盈眶。
有人曾问马旭老人,将毕生的积蓄全部捐了出来,自己的生活怎么办?
老人回答道:“我和老伴都有离退休工资,看病也有保障,物质上的条件,我觉得不需要追求太多。现在党中央提出要精准扶贫,把这些钱捐给家乡,在教育方面发挥作用,是用实际行动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只有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家乡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图片
古人常说“衣锦还乡”,但马旭和颜学庸的身上,还是穿着那件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旧军装。不过,这1000万元的捐款的心意,却足以比任何光鲜亮丽的衣服,都更加让人铭记于心。
马旭与颜学庸,用身体力行诠释着什么叫做大爱无疆。可以说,马旭将她的青春和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在我心里,有国才有家,国家强大富裕了,日子才好过。“ “人民认可我,我就没有白活。”
在此,衷心祝福两位老人长命百岁,身体健康。
他们,才是我们最值得追的“星”。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