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遭年景,七八分收成。寿阳为什么受到天子喜爱,

寿阳位于晋中市东北部,东邻阳泉、平定、昔阳,西靠太原、榆次,南与和顺接壤,北与盂县隔山相依。

寿阳,地域宽广,山河纵横,群山叠幛,丘陵起伏,平均海拔在1200多米。和周边地区相比,地势高,气温低,素有“冷寿阳”之称,谓之“春晚无花秋早霜”。

寿阳历史悠久,春秋封邑,西晋置县。距今已有2500多年,悠悠岁月使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人文景观美不胜收。

寿水之阳

我国地名自古以山水为界命名并非罕见,如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易》学阴阳理论,又为以山水地理方位命名增添了新意。如“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故衡山之南的地名为衡阳,沈水之北的地名为沈阳,今寿阳之名,一如《辞海》所言:“晋置县,以寿水之阳得名”。

西晋太康年间,置寿阳县,县治选址在今县城东北隅。至元代,历经了千年风霜,加之遭战火毁损,已经破败不堪,于是,元贞年间开始,在西晋废城之西南兴建寿阳城。据《寿阳县志》记载:新城“位于全县中心,濒临寿水北岸,北距神山,南有龙化山,虎头崖为左右屏障”。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描绘出古城地理位置的优美环境,前有案,后有靠。左右屏障护卫,腰环玉带水。是古代先民修城建镇选址的理想风水格局。

寿阳古城“周四里,高一丈九尺,壕深一丈一尺,东门叫宾旸门,南门叫恒旸门,西门叫回旸门”,从《县志》对古城的记载来看,古城城区面积并不算小。古时,一个县城建筑规模有多大,都是有规定的。《周礼·考工记》曰:“都城九里,诸侯城七里,县城三里”。“周四里”这在当时已超越一般县城的规制,可谓大县。

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古城门楣上的题字。三门均已“旸”字命名,旸者,《辞海》解释曰:“日出,明亮”也。此处应解释为太阳。东门名宾旸门是以宾客之礼虔诚地迎接日出东方;西门名回旸门是以留恋的目光回望落日的霞光;南门名恒旸门是古城恒久不变地沐浴在阳光之中。一个“旸”字,不仅赋予了寿阳古城温暖、光明的灵魂,也表达了寿阳先民对太阳的追逐与留恋的真挚情怀。

“沧州狮子,应县塔,不敌寿阳朝阳阁”。建在城外东向而立的朝阳阁同样也寄托着这份真挚的感情。朝阳阁的主体为纯木结构,阁高达30多米,三重飞檐,斗拱勾角,碧瓦鳞次,丹垩浮光,左钟右鼓,蔚为壮观。尤其令人称奇的是,阁内有柱二十四根,结构神秘奇巧,据说每天有一根柱子悬空不着地,轮流值班,用手去推,有晃动之感。故有“二十四”根“活络柱”之称。其实此种传言寓意了大自然循环往复的周期。二十四根柱子,表示着从立春到大寒的二十四节气正好是一年的轮回,每天有一柱子更换悬空,寓意日复一日,疑似与城门题词“宾旸、回旸”相应,轮完二十四根柱子,寓意双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三星高照

寿阳的山水不仅风光迷人,且文化含义颇深。县境四周环山,山势高峻挺拔,峰峦叠幛,气势恢宏。罕山、五峰山、鹿泉山、戈山、金牛山、紫金山、北神山、双凤山、方山、长寿山等等,这些名山不仅景色秀丽,而且故事传说亦不少。尤以方山更为著名,因其主峰形似蝙蝠展翅,古称神福山。俗话说:“天下名山僧道占”。寿阳的众多名山引来不少高僧名士,来此寻幽探胜,建庙修观。

神福山山势雄伟,苍松翠柏遮掩其间。山上方山寺是唐代李通元大师所建。大师在此潜心研佛,著就《新华严经论》40卷,被后人尊为华严宗师。方山不仅佛教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景尤甚。入山有“神福”两个大字,笔锋雄健,已为名山争色,山中的神福牌坊,下寺夕照,云洞升烟,石桥迎仙,灵龟石秀,无影宝塔,五龙圣泉等“方山十景”会让你有置身于仙境之感。相传,八仙铁拐李云游至此,到了东山土陉分水岭上,坐下憩息,观赏山景,脱鞋磕土,鞋土刹时化作山脑,后世人称此山峰叫做“磕鞋(读音Hei)脑”,为寿阳美丽的山水,又添几许神话色彩。明末书法家傅山先生仰慕此地山水,曾在寿阳五峰山隐居出家,面对寿阳洞天福地的绿山秀水,坦露心迹,直抒胸臆,咏诗挥毫,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诗作和墨宝。现存于五峰山龙泉寺的傅山大草牌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皇帝敕禄

白马河亦称寿水,是县境内三大河流之一,它横穿寿阳境内,全长66公里,流域面积达1025平方公里。汩汩流淌的寿水河滋润着两岸良田万顷,也孕育了“寿文化”的诞生。传说:寿星的故乡就在寿阳的黄岭村。当年,他降生前,一直在静静地呆在母亲肚里不出生,不知过了多少年,忽一日降生落地,转眼之间,童颜鹤发,背驼、额硕、白胡子长出一大把。这孩子出生后,不知活了多少年。同乡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他还活着。因此,人们不知该称呼他什么,是三世祖呢,还是八世、九世祖,于是,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老寿星”。玉帝闻知后,把老寿星召回天宫,见面甚喜,并赐仙鹤一只,蟠桃一颗,金手杖一个,封他为南极仙翁。美好的传说极易动人心扉,人们会把此种具有神化色彩的意境倍加呵护,不会轻意地将它打碎,只会广为流传,增添文化内涵。

“寿阳不遭年景”,无论干旱雨涝都会有“七、八份收成”,百姓过着衣食无忧、食禄丰足的恬静生活。寿阳有“七、八份收成”的食禄,源于三代帝师祁寯藻与皇帝的一次对话而来。祁寯藻寿阳平舒人,出身于名门望族。他博览群书,精研经史,勤于著述,虽贵为帝师,但很关心民间疾苦、年景收成。每年秋收,必告假回乡省亲。一次,假满回来,面见皇上,皇上问他:“爱卿,今年家乡收成几何?”祁寯藻沉思,说多说少不实之词是为欺君,正在考虑如何应答,皇上忽反问:“总该有七、八份收成吧?”祁寯藻一听,灵机一动,急忙叩头谢主隆恩,感谢皇上敕寿阳食禄的御封。从此寿阳就有了“七、八份收成”的说法。

来源:寿阳文化

原标题:【寿阳文史】寿水之阳的寿阳古城

你若喜欢,可点在看分享行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