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开车进村开了几万公里,为了这里的农村农民增收,他成了村企结对的“联姻人”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吴崇远 通讯员 倪小兰 王磊俐
从黑暗无光的山间小道,到闪烁明亮的盏盏路灯;从破旧不堪的知青厂房,到崭新的平顶房。这是两年多来,叶明亲眼见证结对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表扬全省扶贫开发和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的通报》,浙江省交通集团驻紧水滩镇扶贫干部叶明被评为“消薄工作成绩突出个人”。
2018年7月,叶明受浙江交通集团选派、云和县委任,挂职紧水滩镇党委副书记,负责协调该镇“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专项活动。他坚持以“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抱团消薄”的合作方式助力发展农业产业,全身心投入到助推低收入农户和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增收”工作中去。他上跑县级主管部门,下进村入户,有时一天要跑遍三四个村,忙前忙后,就像一位村企结对的“联姻人”。
图片
2018年7月,叶明初到云和县紧水滩镇。
人生地不熟,他就用双脚丈量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用2个月不到的时间跑遍了6个结对村,对各村人口数量、资源情况等有了充分了解。然而,在这6个结对村中,常住人口仅410人,只占到户籍人口数11.77%,且大部分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让帮扶工作难上加难。
如何带领大家早日致富?叶明把全身心扑在村里,经常顾不上吃饭和村干部、村民一起商讨种植什么作物、什么品种、怎么收购。两年多来,他自驾车辆在这片地域行程数万公里,这里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无比亲切。
2020年7月,连续45天的高温天气致使大源村数亩玉米受旱受灾,前期村里农户已积极开展自救,但效果不好。叶明得知这一情况后,便立即与紧水滩镇、村两委联系,及时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乡镇干部和村两委等20多人的抗旱服务队,做好调取设备、准备汽油、铺设水管等抗旱应对工作。抗旱服务队与老农们齐心协力,通过三天两夜的灌溉,使得大源村玉米地干旱情况得到了有效缓解。
图片
“我经常问自己,‘消薄’是做什么呢?现在答案终于清晰,就是为结对村的老百姓们带来长久利益。”叶明说。两年来,“全域订单农业”、“知青”茶林文化园等消薄示范项目,在他手上一点一滴的成为现实。
“消薄”项目建设本质上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那段时间里,他与县主管部门、镇政府、村两委等部门合力下,逐步探索建立了“省交通集团下单+政府支持+村合作社管理+农户生产+强村公司销售”五方联动的政企合作“消薄”帮扶模式,搭建起省交通集团和县、镇、村工作协调平台,建立了“全域订单农业”,让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卖货。两年多以来,种植的高山玉米总产量32余万斤,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10余万元,为留守老农和低收入农户带来125万余元收入,村民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村集体账户收入也多了起来。在丽水市173个强村公司中,紧水滩镇强村公司均位列优秀等次,2020年全市排名第4名。
图片
为着力构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造血”长效机制,叶明与县主管部门、镇政府、村两委等部门积极协调,逐步推进双垟村“知青”茶园项目。然而,“知青”茶园项目从谋划到落地可谓是困难重重,前期在项目用地上由于土地性质复杂出现了审批难问题,项目动工后又遭遇新冠疫情出现复工难问题。为此,他既当项目“谋划者”,又当工作“协调者”,在省交通集团的支持下,第一时间与紧水滩镇政府沟通协调,推动项目有序复工和50亩老茶林整修改造。目前,50亩老茶林已整修改造完毕,厂房、展示区等已完成设计,1000平方的知青文化园已结顶,并与省交通集团下属浙商文化公司签订5年合作开发协议,每年村集体将增加收入7万元。2020年茶叶已开始小批量生产,计划2021年投入正常生产运营,进一步带动留守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图片
“要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叶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叶明扎根农村,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走访每一户群众,主动和农村贫困群众交心谈心。对于老农的名字和家庭情况,他总能记在心中,为每一户都定制了不一样的帮扶办法。
村企结对以来,各结对村发生了不少变化。一个个民生实事项目落地,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民生问题。其中,为大源村增设了35盏夜间照明路灯,田铺村党群活动中心家电设施焕然一新,紧水滩镇水库的有机鱼等农产品从偏远农村运往杭州、金华、黄山等地区销售,大源村高山玉米种植户年收入从2000元增长到1万元……在签订《村企党组织结对共建协议》后,叶明主动协调各结对公司与结对村开展志愿服务等为民干实事活动,共投入经费50多万元,其中发放慰问品、慰问金20万多元,省交通集团上千名员工到结对村来参与活动,切实提升了“消薄”工作的温度。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