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了战争但输掉了未来,马岛之战,大英帝国的最后一次胜利

赢得了战争但输掉了未来,马岛之战,大英帝国的最后一次胜利
马岛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大西洋上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海空作战,是一场现代意义上的战争,英国在马岛之战中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其武器装备的优势,而且也取决于它得到了美国等西方盟国的大力支持。
尽管如此,英国在马岛战争中仍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除相当数量的人员伤亡之外,英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恶化了,这对英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图片
马岛的意义和历史争执
马岛位于南大西洋海域,距阿根廷仅500公里,而距英国本土约13000公里远。它由东、西两个岛屿和200多个礁石岛组成。其西面不远处是著名的麦哲伦海峡,扼守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航道的要冲。同时,它还与南极大陆遥遥相望,是开发这个神秘大陆的前进基地。
马岛气候恶劣,常年雨雪不断,十分寒冷。岛上人烟稀少,仅有3000人左右,其中90%以上是英国移民。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水产资源:油、气储量高达2000亿桶,可与科威特相媲美;水产方面,仅虾类年产量就达500万吨。
自从1690年英国发现马岛以来,该岛就纷争不断,英国、法国、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宣布此岛归自己所有。最终,1811年英国从拉美势力最大的殖民者西班牙手中夺得了马岛。
图片
大战一触即发
1816年,阿根廷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立即宣称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可英国并不买账,说此岛以及周围海域都是英国领地。并称它是“英国所有海外领土和港口的钥匙”。
围绕马岛归属,英阿先后在1965年和1971年开会谈判,但收效甚微。
1982年2月,双方进行最后一次谈判,但没有达成任何共识。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表示——“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问题,阿根廷保留采取其他手段的权利”,而英国也称“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后果将由阿根廷承担”。
至此,马岛上空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
图片
阿根廷先发制人
4月2日凌晨,加尔铁里命令实施代号为“罗萨里奥”的军事行动,出兵马岛。出发前,他情绪激动地说:“我们已经等待了150年,现在,阿根廷人民已经忍无可忍了!”
当时,岛上英国驻军只有198人,只是进行了象征性抵抗,之后便缴械投降。
登陆马岛的4000名阿军迅速占领首府斯坦利港,与此同时,另一支阿军袭击了距马岛180海里之遥的南乔治亚岛,俘虏了岛上的全部22名英国守军。
图片
“英国人的奇耻大辱”
马岛被占领的“噩耗”传来,英伦三岛乃至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英国《星期日快报》说:“南大西洋的溃败,使我们大英帝国蒙受了奇耻大辱!”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即刻召开内阁会议,批准了武力夺回马岛的计划——“协同作战”行动。
为争取议会支持,撒切尔夫人慷慨陈词:“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今天,是英国最齐心的一天。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我们都将取得胜利!”
三天后,英国皇家海军“竞技神”号和“谢非尔德”号等40艘舰船,从朴茨茅斯港缓缓出发,一场惊心动魄的现代化海战上演了。
图片
三点原因导致战败
结果很明显,阿根廷战败了,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明明知道自己没有独立的国防工业,阿军在战前却未储备足够的武器弹药,等到战事一开,美国、欧共体和英联邦国家均对阿根廷实行严厉制裁时,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武器来源彻底断绝,作战消耗得不到补充,以致后继乏力,对阿军持续作战构成了严重削弱。
图片
第二,阿根廷的大部分空军基地到马岛的距离都超过了500公里。倘若战前设法扩建马岛上的斯坦利机场,阿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幻影”和“天鹰”完全可以从马岛就近起飞,摆脱作战半径的限制。
但阿根廷却基于对手不会大举出兵的误判,认为斯坦利机场能够起降运输机已经足够,无须再多费力气进行扩建。
结果,以本土为基地的阿根廷空军到达马岛空域后仅有几分钟滞空时间,等于是带着镣铐同对手的“鹞”式战斗机作战,战机性能发挥严重受限。
图片
第三,驻守马岛的阿军战备水平太差。驻岛部队大多由各地部队抽调而来。不少来自阿根延北部亚热带地区的阿军士兵,根本不习惯在马岛高纬度严寒气候下作战。驻岛守军中服役不满4个月的新兵占总兵力的60%,缺乏严格的战前训练,岛上的野战工事也极不完善。
更严重的问题是,在如何抵抗英国人大规模登陆的问题上,马岛守军并没有一份完整的作战方案。
图片
真的赢了吗?
这些致命原因直接导致阿根廷的失败,那么英国就赢了吗?不然。
由于战争爆发前英国财政陷入困境,失业率不断攀升,尽管战争一度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但是战争的消耗进一步给了英国财政致命一击。为了缓和日益严重的状况,英国政府不得不将国家企业出售给个人企业,虽然一定程度缓解了困境,但这种做法“既不大英,也不帝国”。
马岛之战,让英国赢得了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但是却输掉了未来,昔日的“巨人”,变得更加步履蹒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