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春:党建引领 绽放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世居哈尼、彝、瑶、傣、拉祜、汉6个民族,全县24.66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8%,境内国土面积309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0.6%,位列全州第一,素有“天然氧吧”美誉。绿春有积淀深厚的民族习俗和文化,这里有“天下最长宴席”哈尼长街古宴,这里是哈尼标准语音所在地。
民族团结一家亲,小康路上心连心。绿春县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为载体,多措并举,落实各项惠民工作,让民族团结之花竞相开放。
边境民警宣讲政策法规
——党建统筹民族团结新蓝图。成立了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将创建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绿春县贯彻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规划(2016-2020年)实施意见》《绿春县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实施办法》等意见和办法,落实民族政策,铸牢团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一步夯实了全县民族团结工作基础。
大头拉祜寨易地搬迁展新颜
——党建筑牢边疆党建国门铁墙。以全县153公里边境沿线上的3个乡镇、7个村委会和48个边境自然村为重点,实施以党建引领“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好“组织强边、和谐稳边、富民兴边、开放活边、守土固边”五项行动,实现“边疆稳固、边境和谐、边民幸福”三大目标为主的边疆党建长廊“153”工程,实行“党建指导”下沉强边、“辅警村官”一线驻边、“联防联控”合力固边,探索实践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稳边固边、强边固防新模式,推动形成边境党组织强起来、经济活起来、群众富起来、边防固起来的良好局面。
二甫新村全景图
——党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立足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优势,把基层党建“植入”民族文化开发建设当中,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突出“绿色生态”和“民族文化”两大主题,启动实施“中国哈尼城”旧城区改造项目,营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党员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建成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民族博物馆、哈尼文化研究所、哈尼文培训学校等,有省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8名,其中党员有4名,培养一批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党员干部,推动党的方针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地见效。县电视台开通民族语言新闻节目,中小学校实施“双语”教学及时传递党的声音,放映电影《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现代化养猪技术》等20多部民族语版电教片。县民族文化工作队编排的哈尼原创舞蹈《都玛简收》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舞蹈《赶山》《瑶韵斋筛》获得“白鹇奖”,原创歌曲《绿春欢歌》荣获红河州首届本土歌曲创作比赛一等奖,民族文化品牌进一步打响,民族团结进步氛围进一步提升。
绿春县维护民族团结万人宣誓活动
——党建引领产业增收致富。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茶叶、草果、橡胶、胡椒等产业,在特色产业发展上下功夫,促进群众增收。2018年以来,“党建上山”试点半坡乡二甫党总支发展了拉祜族党员5名,培养了拉祜族大学生5名,苦冲倮沙发展橡胶300余亩、胡椒400余亩,发展蜜蜂养殖户35户、养殖蜜蜂200余窝,成立了鼓凳产业合作社,每年鼓凳编制数2.5万个左右,年增收近200万元;在“移民屯边”试点平河镇大头村拉祜寨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67人进行兜底脱贫,实现稳定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党建夯实沿边“惠普工程”根基。2020年,到位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100万元,持续推进“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全县累计在3个沿边乡镇安排资金达17096.8万元,实现了沿边7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打造了拉祜寨、二甫新村等一批先进典型。
蜜蜂养殖户培训
——党建领跑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警)营、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医院、进家庭等“九进”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绿春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示范单位,引领全县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实现了示范创建全参与、全覆盖。2020年,经省、州命名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省级示范单位41个、省级模范集体1个,州级示范单位28个、州级模范集体2个、模范个人5个、州级示范家庭 100户,形成了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宣传教育和示范创建格局。
云南网通讯员 李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