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出致富路——施秉县开展“双培”促“两业”行动侧记

“苗族刺绣见山绣山,见水绣水。”在施秉县双井镇黄琴村,龙阿水正坐在自家院子里飞针走线,不一会儿便呈现出一幅活灵活现的刺绣作品。走进龙阿水家堂屋里,只见一幅幅荣誉奖状挂在墙上,在一排属于孩子的奖状中,最显眼的位置是她参加“双培”手工技能培训获得的优秀奖。“我从小没有上过学,更别提拿奖状了,没想到参加了‘双培’培训,还能得奖状哩!这是学业优秀的人才能得的。”龙阿水指着墙上的奖状,话语中满是骄傲。

指尖技艺,助力脱贫攻坚。龙阿水通过参加“双培”顺利就业,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还能有收入,生活变得丰富美满,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龙阿水生活的变化只是省民宗委实施“双培”行动助力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施秉县民宗局立足“双培”行动计划,结合本地实际,联合两家龙头企业——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针对存在汉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积极开展汉语言培训和非遗苗绣技艺实用技能培训,进一步帮助其消除语言障碍和掌握苗族刺绣这一实用技能。

“双培”行动助力巧手脱贫

在舞水云台公司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苗族妇女在家门口过上了“绣着花、带着娃、挣着钱”的新生活。

施秉县是著名的“苗绣之乡”,全县有绣娘近万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70%,贫困户绣娘占比较高。苗族妇女从小接触苗绣,但基本都是自绣自用。

为改变这一现状,激发少数民族贫困妇女的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施秉县民宗局采取汉语言培训和非遗苗绣技艺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她们就业增收。

“刺绣是当地每个苗族女人都掌握的技能,她们从小就跟着母亲学绣花,经过十几年的沉淀,掌握相当娴熟的刺绣技艺。这种祖祖辈辈传承的技艺必须要走出‘深闺’,成为脱贫致富的‘法宝’。”施秉县民宗局局长杨秀莹介绍,为精准掌握“双培”对象,提高摸底排查的精准度,该局严格筛选培训对象,对全县年龄基本在16岁至60岁之间,并且有刺绣基础或热爱刺绣的少数民族贫困妇女进行“双培”培训。

截至目前,施秉县民宗局共安排“双培”资金157万元,举办培训班42期,培训少数民族群众2370人。今年该局依托民贸民品企业通过刺绣订单进行培训,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少数民族群众300人,通过培训实现就业率达80%以上,预计人均增收达6000元以上。

“我们依托民贸民品企业,采取订单产品回收的方式助力贫困苗族妇女实现居家就业稳增收,‘双培’行动不但帮助其消除语言障碍,更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提供技能保障。同时也使我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杨秀莹说。

“指尖技艺”变身“指尖经济”

榜香郁公司绣娘正在赶制绣品

2019年,家住城关镇小河村的贫困户杨惠通过“双培”顺利在舞水云台公司就业。“以前没有固定工作,只能在县城周边打零工,收入不固定,如今在这里上班,不仅有稳定的工资,还能就近照顾家里的小孩,真是太好了!”得益于“双培”行动的开展,杨惠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公司在开展苗绣技能培训结业后,对于优秀的学员,会优先让她们到公司领里料回家加工,并签订就业合同,让她们实现居家灵活就业,脱贫增收。”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贵州省高级工艺刺绣大师龙禄颖告诉记者,在施秉县民宗局的指导与支持下,2018年至2019年间公司先后在城关镇、双井镇开展了8期妇女就业技能培训,共669人,回收绣品27840件,发放绣品收购资金达1611.76万元,培训后户均增收1.77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00户脱贫,30余农户培训后自己创业增收,实现“造血式”扶贫。

近年来,施秉县民宗局联合舞水云台公司开展“双培”工作,整合各项资金投入60多万元,组织绣娘集中培训、集中生产,“‘双培’培训不仅扫除了少数民族群众汉语障碍,还提高了绣娘手工艺技能,公司因为绣娘技能得以提高,绣品质量也有了保证。”谈到“双培”促“两业”行动的作用,杨秀莹如是说。

在“双培”培训中,像杨惠这样的学员还有很多。来自双井镇双井村78岁的刘光爱靠着几十年来日积月累的精湛苗绣技艺,参加一期培训后便得到龙禄颖的青睐,签订了就业合同。“听说镇里开展苗绣培训,出于好奇心,想来看看其他绣娘的技艺,真是没想到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赚钱哩!”

如今,刘光爱早已儿孙满堂,家里也不再需要她赚钱贴补家用。但苗绣技艺已经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成为她的生活习惯,“通过‘双培’培训再就业,不仅充实了闲暇时光,还能为苗族刺绣的传承出一份力,何乐而不为呢?”刘光爱说。

“绣”出少数民族妇女就业梦

“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坐落于施秉县桃子湾工业园区的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里,几十名苗族绣娘身着传统苗族服饰,端坐在绣架前,手中的丝线,经过绕、转、夹等多道程序,一朵朵花、一只只蝴蝶栩栩如生,就像随时要从绣巾上跃然而出。

近两年来,为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在城关镇、马号镇共开展了13期培训,共培训6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0余人。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秀菊告诉记者,培训人员结业考核顺利结业后,公司推荐就业,就业率达90%以上,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施秉县马号乡平扒村村民邰妹亮便是其中一名,她通过“双培”培训后顺利就业。邰妹亮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在读大学,一个在读高中,只靠丈夫的工资,生活入不敷出。让邰妹亮没想到的是,以前自绣自用的手艺活也能挣大钱了。

“现在我在公司上班,每天工作6个多小时,中午还有休息时间。每月工资在3000以上,做得多拿得多,如今我的工资比丈夫还要高。”邰妹亮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手中的活路也没有停下,她用一针一线撑起了家中“半边天”。

“以前,在深山中的绣娘因为不通汉语,很难将绣品卖出大山,我从小受苗族刺绣的熏陶,不仅想让传统民族手工艺传承下去,还想让更多绣娘用手中的针线挣钱走出困境,脱贫致富。”正是这份信念,蒋秀菊把6个手工刺绣生产基地建设在苗族村寨里,以“公司+基地+绣娘”的生产模式进行产业化生产刺绣产品,绣娘们一边学说普通话、写汉字,一边提升刺绣技艺。截至今年6月,公司共吸纳少数民族群众766人,带动和解决上千名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增收。

“‘双培’工作不能流于形式,要聚焦到民族工作上,支持民贸企业发展,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把技能培训好,才能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在杨秀莹看来,依托民贸民品企业的带动,让不少绣娘有了稳定收入,对于传承苗族刺绣技艺也起到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 张阳 杨文静 李林怡)

短评

实施民贸企业带动 群众致富大有保障

张阳

如何发挥民贸民品企业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施秉县的做法给出了生动的答卷。

施秉县民宗局在“双培”促“两业”行动中,通过企业带动,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脱贫实用技能,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自全省实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民贸民品优惠政策推动民族地区加快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来,全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立足实际,采取为民贸民品企业申请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落细。

近年来,施秉县民贸民品企业在民贸民品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不仅加快了自身产业发展,带动了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增收,同时也提升了多彩贵州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就是施秉县民宗局推进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落地见效和助推民贸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通过民贸民品企业的带动,施秉县实施“双培”促“两业”行动发挥出了实效,群众的致富有了保障,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妇女通过居家灵活就业的方式,凭借指尖技艺实现脱贫增收。

总策划、总统筹:农耕

执行主编/责任编辑/终审:李萍

编辑: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