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探“牛村”:牛溪牛沟牛王庙,奋蹄小康真是妙

1、徐福仙山齐长城,袖珍古村牛气足
地点:青西新区辛安街道牛王庙社区
记者:高芳 谷朝明 实习生:贾萍
牛缘寻踪
据资料记载,潘氏先祖于清道光末年(公元1848年),从台头村迁至此地立村,主要以看山、开荒种地为主。因村东南山上有座牛王庙,故取名牛王庙村。
牛王庙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明朝年间,当地居民家家养牛,徐山是徐福修行炼丹的地方,老百姓称其为神仙山,山上树木参天,绿草丛生,是放牛的好地方。一天放牛娃们赶着牛群回家,行至东山坡时,头牛突然像发疯一样,一下子窜到山顶的大石头上不走了,放牛娃怎么赶也不动弹。只见那牛站在八九米高的石头顶上,双眼圆睁,昂首挺胸。人们自言自语道:“难道此山有牛王,让我在此修建牛王庙?”话音未落,听到那牛“哞”的一声表示应答,于是人们忙对牛说:“请快下来,我们一定在这里修建牛王庙。”那牛像是听懂了一样,摇了摇尾巴,从石头上走了下来。人们很快建起了一座牛王庙,落成之日恰逢农历六月廿三,于是百姓将每年的六月廿三定为牛王的生日,来此朝拜,祈求牛壮年丰,安居乐业。
图片
牛王庙里的传说中的徐福车辙
牛王庙东西长2.5米,南北宽1.7米,高2.5米,庙内供奉牛王爷等石像,庙前设有供台石和石制香炉。此处的山民自然立村,名曰“牛王庙村”,山也名曰“牛王庙山”。牛王庙,历经400多个春秋,毁于1946年,从此没了踪影,但其庙遗址至今尚在。
牛村故事
1月29日,记者来到了牛王庙社区。这里南临徐山,又名西洞山。徐山海拔87米,面积一平方公里。虽然此山不高也不大,但因传说是徐福受命率童男童女入海取仙药集合之处,所以远近闻名。小山风景秀丽,苍松翠柏,使人流连忘返,是“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区”。
图片
牛王庙的齐长城遗址
历史上有名的齐长城,现存于徐山顶上有五六米宽,用“三合土”打成的城基清晰可见。齐长城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2001年6月,齐长城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土,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的东段现存徐山段是在公元前356年-前301年的战国时期齐威王、齐宣王时期修筑的。东段先后经历了齐与莒、吴、越、楚等国的纷争,后来成为齐楚两国的国界,齐国为了抵御楚国的北侵,修建了此段长城。
图片
牛王庙齐长城的土发红
据介绍,1952年牛王庙居民在村北挖水源时,挖出一座古墓,内有三个陶罐和一个铜护心宝镜,据考属汉代文物。2002年冬,鲁煤有限公司在征用牛王庙村的土地上,又挖出三四座古墓,出土了一个陶罐。据考,亦属汉罐,可见牛王庙历史久远。牛王庙社区居民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南边有长城岭,北边有埠埠顶,东山有牛王殿,西山出神仙,牛王庙村在中间。”牛王庙社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62户,194口人,大部分为潘姓。
图片
牛王庙曾出土的文物
记者在牛王庙社区看到村里的房屋多为两层,上面一层是用活动板房搭建的摞房,随着社区周边企业和工业园的增加,流动人口猛增,社区居民就建了这样的两层建筑结构,对外出租。租客们从居民的大门进入,由院内的楼梯上达二楼组房内。一扇门内,原著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共居,也成了社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貌。
图片
牛王庙街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区居民除耕种土地之外,还纷纷从事建筑、运输等工作,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当时社区有两家个体铸造厂和一家建筑队。2002年社区征地18亩,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2600平方米的厂房,年为集体增加30万元的纯收入。2004年,引进200万元的小型企业项目,社区每年可收入10万元。
图片
牛王庙办公地点
图片
牛王庙村民民风淳朴,仍有老人会制做炊帚的手艺
2020年港头臧、牛王庙两社区的旧村改造工作已经启动。下一步将开展安置补偿办法的制定、社区开会通过、安置区选址、协议签订及户型选择等改造前期工作。牛年已来到,牛王庙社区的居民在未来几年内也即将入住新楼房,电梯、地暖等配套的完善,将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带来极大的改善。
记者感言
牛王庙社区位于徐山背面山脚下,周边三面环水环路,海尔、海信、国风药业、跨境电商等多家知名大小工业园坐落在社区周围。站在徐山顶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把这个200年历史的小村庄紧紧环抱,进村的路由宽变窄,工业园区的机器轰隆与小山村的静谧和谐共融,现代与历史的时空在这里交织碰撞。200年前,牛王庙村的祖先们像“拓荒牛”“老黄牛”一样开垦荒山,建村定居,新时代的牛王庙居民依然是“牛脾气”,敢于开拓,以开放的大格局拥抱现代化的发展。时代的大潮里,牛王庙居民依然是追梦先行者!
2、卧牛山下清泉流,高效农业牵牛头
地点:莱西市沽河街道牛溪埠村
记者:朱佳鑫 李皎
牛缘寻踪
牛溪埠村位于莱西市以西10公里处,最早由明朝永乐年间云南的马氏、唐氏迁到此地建村。村处卧牛山南麓,山下有一条小溪,一年四季不间断地流淌着清澈甘甜的泉水。在村口,记者看到矗立一尊石牛雕像。传说很早以前,山上有一头宝牛每天深夜都会下山到这条小溪来喝水。一天,早起的人们突然发现村北有一条石牛隆起,呈东西向,卧在山之西南角。据说是宝牛晚上去小溪喝水被人发现受到惊吓,定格在此,也就是牛溪埠村“牛”字的来源。据说,此石牛上世纪80年代尚存,现在村口的石牛像是2019年重新修建的。
图片
牛溪埠村村口威武的石牛雕塑
牛村故事
1月28日,牛溪埠村党支部书记唐成勇向记者介绍,村里共648户,1979人,现有耕地3500亩。2017年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18923元。唐成勇说:“你看我们这一望无边的田地,干起农活来,没有水,道路不畅通可不行!”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几年来,村里通过争取一系列惠民政策,投资1000多万元,硬化街道6.3万平方米,田间道路3万平方米、开挖平塘9个,打深水井6眼,铺设管道6000米,硬化了村里所有街道和田间路,3000多亩耕地全部变为水浇地。
图片
牛溪埠村农户将玉米整齐收储
他们还充分培育现代化农业产业,深入实施规模化高产创建示范活动,发展胡萝卜、花菜、土豆示范方1500亩、大棚7个、流转土地800亩,引进布鸽田园花场旅游项目,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0多万元。还可以解决100多人就业问题,间接带动餐饮、娱乐、农副产品等产业的发展。村里还流转出100多亩土地用于建设紫茄大棚示范区,规划建设2000吨冷藏库,解决100多人的就业问题,每年能为集体带来50多万元以上收入。现如今,全村每年发展高效农业面积超2000亩。
图片
牛溪埠村棚外寒风呼啸,棚内生机盎然
从2010年3月份开始,牛溪埠村借助莱西市威海西路延伸改造,规划打造临街商铺,从临街的住户中找出带头人进行房屋改造,建成门面房,并引导他们做个体经营,效果非常不错。由一个人带动了邻里11户建起了门面房,每一个商户的收入每年都在10万元以上。唐成勇说:“农村工作如果不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很难一通百通的。现在,我们光临街村民门面房收入每年增收1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牛溪埠村又借助集体农贸市场扩展,打造繁华商业街,引导群众改造自己的房屋,改造瓦房1200多间。还引进了花卉市场、建材市场、特色小吃等店铺,牛溪埠大集摊位从以前的50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个。依托个体经济的发展,全村增收1500多万元。
图片
牛溪埠村大棚里的葡萄长势良好
唐成勇说,现在大伙的日子都好起来,那农闲时候我们就要丰富大伙的精神生活。村里投资16万元建起了一个2000多平米的文化大院,2个300余平米的文化广场。为倡导文明乡村,村党支部开展最美婆婆、最美媳妇、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村里还成立了秧歌队、健身舞队、太极拳队。王淑红是村里舞蹈队的领头人,她说:“农闲的时候,妇女朋友们没有事干,为了锻炼身体,丰富文化生活,我就号召大家一起扭秧歌,跳广场舞和健身操。一开始,我拉她们上来跳,她们很害羞,不好意思。第二天、第三天还是有很多妇女朋友继续观看我们跳舞,我想我一定要做通她们的工作。旁边的姐妹也鼓励想跳而不敢跳的几位妇女朋友,最后她们还是勇敢地走进广场中央,学着跳了起来!”王淑红说,以前那些不好意思跳的妇女朋友现在可积极了,有的都发展好多舞伴了!
记者感言
牛溪埠村的村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奋斗了600多年,如今在乡村振兴等系列惠民政策实施的大好机遇下,他们抓住了致富的牛鼻子,找到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精神生活和村庄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了。祝愿他们牛年更牛!
3、牛沟自古多义气,三村合力奔小康
地点:胶州市铺集镇牛沟一村、二村、三村
记者:毛梓权 张婧
牛缘寻踪
牛沟村的村名还要追溯到明朝。相传当时此地有一条沟,来往贩牛的商人于此经过,沟边方便取水做饭和饮牛,时间长了,就慢慢有人落脚定居,搭棚建屋,逐渐形成了村落,因此取名“牛沟村”。
图片
俯瞰牛沟村
牛村故事
1月26日,记者来到了胶州最西部的牛沟村,这里和潍坊的诸城市搭界,两地的耕地呈接壤状态,农田广袤,村民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和玉米。放飞无人机从空中俯瞰牛沟村,笔直的公路通向村中,一望无垠的农田散布四周,冬小麦在大地上沉睡,展示潜藏的活力。几处林木高大挺拔,陪伴着三架风力发电机安静地运转。农田之中一大片红瓦尽显静谧安详,村中街道上车辆缓缓而行,村民们在集市上购物悠然自得,镜头下是一幅美丽的冬日村居图。
图片
牛沟村的耕地
“现在的牛沟村分为牛沟一村、牛沟二村和牛沟三村,这个大集是位于三村的地面上。”牛沟一村党支部书记庄金波介绍。牛沟原来是一个村,后来分成了一二三村,下一步可能会联合别的自然村优化整合。这边的土地耕地面积很大,也比较肥沃,村民常年种植粮食作物。好年景的时候每亩土地的年收入可以达到1000元以上。农闲的时候,农民就外出打工。根据不同岗位,现在的行情,男工在外面一个月工资可达五六千元,女工的工资大概在三四千元。
图片
牛沟村街道整洁
“牛沟在胶州还是很出名的,有‘北柴沟,南牛沟’的说法,是因为牛沟的人团结、义气!”牛沟二村党支部书记庄桂森介绍。当时的村民大部分姓庄,现在从地图上还有庄家牛沟的名字。因为旧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大家出门在外唯有抱团才能少受欺负,所以,周围的村庄也都借着“庄家牛沟”的名号,说自己是“胡家牛沟”“马家牛沟”“陆家牛沟”等等,就是因为有了“牛沟”的“背书”,出门在外能少受欺负。
图片
牛沟村村民在家整理储存的玉米
牛沟三村党支部书记甘玉利,1998年进入村支部工作,至今已经为牛沟服务了20多年,也是牛沟村发展的见证者。他介绍说,以前的牛沟村就是一个自然村,1980年之后把原有的牛沟村分成了牛沟一村、牛沟二村和牛沟三村这三个行政村。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收入得到了改善。自1986年开始,村民的房屋陆陆续续开始了自发的改建,从老式的土墙,逐渐都改成了砖石结构。1995年前后基本上确定了现在的房屋和街道格局。牛沟的地理位置处于胶州西端,周围和多个村镇相连,所以村庄周边的道路交通很发达。周围有不少企业,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牛沟三村也在2000年之后进行规模化肉鸡养殖,大幅度提高村民的收入。
图片
牛沟村村民生活
牛沟村的大集位于村里主干道上,长长的街道两旁摆满了小摊。据介绍,牛沟原本有个很大的大集,旧社会战乱时间,被当时的土匪头子强制撵去了别地,现在的大集是后来慢慢发展起来的。记者逛了一圈大集,发现摊位上百个,纵横两条街道各占了一部分,来往村民摩肩接踵。各样商品有的是从车上搬下来,有的是村民用小车推来的,还有的是从家里有背来的,吃喝穿用的在这都有。各类商品都有相应的区域,蔬菜水果、时令海鲜、日用百货、生食、熟食、服装鞋帽错落有致,但是并没有看到相应区域的标示,应该是经年累月形成的规制。村里的大集每逢四、九开集,既方便村民购物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与周围村的大集相比,牛沟村大集规模较大,反映出村民消费水平比较高,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现在的村里还设置了直饮水系统,5分钱一斤,村民可以根据情况自行购买,也是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表现。
图片
牛沟村村民家庭外景
记者感言
走在村中,看着各家门前堆放的一屯屯玉米,看着大集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看着村民们采购的身影,看着一张张笑脸……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感就在这点点滴滴里。又迎牛年,愿这个胶州最西部的“牛村”扬鞭奋蹄,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4、日新月异董家口,生活巨变撒牛沟
地点:青西新区泊里镇撒牛沟村
记者:毛梓权 张婧
牛缘寻踪
撒牛沟村原名南官庄,据说旧址位于该村现址西北方向约1公里左右。相传历史上曾有林大公和林二公两户林姓人家,家境富有,在这里养了很多牛。当地有条水沟有1000多米长,10多米宽,水源丰富,周围植被茂盛,特别适合养牛。所以很多人都来此养牛,他们的牛都是撒放在这片区域,甚至其他地方养得不好的牛,到这里来养几天也就养好了,撒牛沟由此得名。现在村址,是部分村民为了出海打鱼方便,搬到了这个离海更近的地方,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出海打鱼,就在现址发展起来新的村落。
图片
俯瞰撒牛沟村
牛村故事
2月1日,记者驱车来到撒牛沟村,道路两边的绿化增添了隐隐春的气息,随处可见玩耍的孩童,来往车辆缓缓而行,显得井然有序。“从地理位置来讲,撒牛沟村的位置非常好,除了有耕地,还有水产。”撒牛沟网格村党支部书记、撒牛沟合作社董事长王高池告诉记者。撒牛沟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农渔业逐年发展,有了远洋捕捞和近海水产养殖。从历史上看,撒牛沟的水源就比较丰富,适合耕种农作物。而且村子三面环海,到了后期渔业发展起来,村里就算是半农半渔的状态。
图片
原属于撒牛沟村的养殖海域
图片
撒牛沟村村民收获的牡蛎
现在村里有221户,770口人,在王高池的眼中,撒牛沟村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是同步的。国家日益强大,村民的生活品质也不断提高。村里的种植底子好,粮田种植的是小麦、玉米、大豆几种主要农作物,收成都很稳定,后期又有了经济作物的种植,新建了苹果园。海洋渔业方面,因为纬度和水温的关系,这片海域是鲅鱼、刀鱼等鱼类的季节性聚集地,产量有保证,水产的口感也好于其他地区。后期由于科技不断提高,很多渔民也从原有的单纯海洋捕捞,过渡到了特色水产养殖,养殖扇贝、牡蛎、海参这些高经济价值的水产。从“吃海”到“养海”,逐渐也成为了撒牛沟村的产业特色。长时间的积淀,村民们可谓是不愁吃不愁穿,人人都有房住,村里还给福利钱。
图片
撒牛沟村村民将牡蛎装车
图片
撒牛沟村街道整洁
行走在村中,随处可以看到小汽车停放在红瓦白墙边,村里饭店、超市、劳保五金店这些第三产业也受益于董家口经济区的规划发展。董家口港建立之后,根据政府的发展和规划,加上村里多年的努力,终于借着小庄村拆迁把706路公交车通到了村中,结束了村民要走一公里坐公交车的日子。经济区一直在发展,村里先后上交了土地和海洋使用权。根据相关政策,村民获得了相应了土地补偿和海洋补偿。现在村里家家都有汽车,家里孩子多的,甚至有三辆车。
图片
撒牛沟村村民外出采购回村
图片
撒牛沟村里通了校车
由于董家口港的开发,村民全部由村集体补助办理养老保险,大部分办理了失地保险。从2008年开始医疗保险、有线电视、人身伤害保险等全部由村集体承担。董家口经济区发展也给村民们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有的村民在港上做轧钢筋的工作,一年能挣10万元左右。仓廪实而知礼节,村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也显著提升,村民生活父慈子孝、婆媳和谐。2020年,村里倡导殡葬新风,全体村民积极响应,无一人烧纸放炮,全部进行文明祭扫。
记者感言
撒牛沟村是一个曾经靠放牛养牛得名的村庄。如今,这里不见牛群的身影,但海鲜水产养殖等成了村民们致富的“金牛”。他们更借助董家口经济区的发展,将自己的命运融入更大的发展机遇之中。他们的生活,也肯定会越来越“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