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通往幸福:一个贵州苗寨的脱贫路

图片
’春节临近,地处乌蒙山腹地、三岔河畔的贵州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化屋村过去叫做“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山势雄奇,水域宽广,风景如画,被誉为“乌江源百里画廊”。
图片
昔日苗家杈杈房,今朝变了新模样
然而,坐落于如此美景之中,化屋村却因群山阻隔、险流环绕而陷入贫困。
寨子里年老的苗族同胞说,他们是苗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歪梳苗。百年前,他们的先祖为躲避战乱,跋山涉水迁徙至此。多年来,刀削斧劈的山势围困,进出村寨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时常要攀爬悬崖,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
由于当地是喀斯特地貌,村民们“望着大河喊口渴”,每代人都有翻山越岭背水吃的经历。21世纪初,苗寨里还过着“做饭烧柴火,照明煤油灯”的贫困生活。
党的十八大后,化屋村在精准扶贫推动下,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依山就势的移民新村拔地而起,平坦干净的通组串户路直通家门。
图片
化屋村麻窝寨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新华社记者陶亮 摄
对山歌、吹芦笙、篝火舞……淳朴的民俗吸引着各地游客;传承千年的苗族刺绣、手工美食等,成为苗族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从2004年开始,民建中央将黔西县列为重点帮扶县。10多年来,民建中央及会员企业先后投入和协调帮扶资金上千万元,在化屋村实施了旅游和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学校建设、沼气池建设等项目。
图片
化屋村一隅 新华社记者陶亮 摄
2017年,化屋村实现脱贫摘帽,这个昔日贫困发生率高达66.3%的少数民族村寨旧貌换新颜。
化屋村的变迁史,正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历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图片
苗寨脱贫见证贵州百姓富生态美
56个民族,56朵花,竞相盛开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关怀备至。一次次考察,一句句讲话,留下了总书记殷切的嘱托和对少数民族同胞最温暖的牵挂。
铺开乡村振兴的历史画卷,书写新的百年宏图。“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是全国各族同胞奋发前进的力量源泉。
来源:新华视点
编辑:赵野平
编审:安轶伦
审签:王幸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