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授予“时代楷模”的这支部队,39年植绿阿拉善……

2月3日
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的先进事迹
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但你知道
这支队伍与阿拉善的渊源吗
他们常年扎根在祖国的西部
开着我国第一代自主研发的
运-5型运输机
从内蒙古腹地腾格里沙漠
到榆林播区
从川西高原到贺兰沙丘戈壁
用一粒粒小小的树种、草籽
为祖国播种绿色
为人民播撒希望
图片
核心阅读: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自改革开放之初,连续39年担负飞机播种造林和防风治沙任务,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扎根荒漠、播撒绿色,飞播航迹遍布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多个县(市),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播撒草籽树种1万余吨,在荒漠地区、沙漠地带筑起“绿色长城”,助力脱贫攻坚,创造了生态奇迹。
一场风雪过后,气温骤降,阿拉善左旗已是天寒地冻、呵气成冰。而严寒并没有影响牧民阿拉腾巴根的劳动热情,他依旧早早来到自家的养殖场,给小牛添草加料、清理圈舍。
看到空军官兵回访播区,58岁的阿拉腾巴根拖着不太灵便的双腿急忙赶过来,热情地将大家迎进宽敞明亮的新房里。
“是飞播让这片沙漠变成了绿洲,我今年卖了80多头牛、300多只羊,收入有100多万元……”官兵们围着火炉刚坐下,阿拉腾巴根便欣喜地“晒”出今年的营收账。
阿拉腾巴根所在的阿左旗浩坦淖日嘎查,处在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交会地,上世纪80年代,这里草场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牧民的牛羊越养越少、越喂越瘦。
1992年春,阿拉腾巴根在曾经放牧的草场上空看到一架绿色的飞机。飞机一次次超低空掠过家门前的沙漠,播撒花棒、沙拐枣等草籽树种。由于飞得低,阿拉腾巴根能看见飞行员,他还向他们招手致意。他听说这叫飞播造林,“这样在沙漠上播种,能长出来吗?”
图片
“一年两年不见绿,三年四年见成效。”从那以后几年,每个夏天,阿拉腾巴根都能听见飞机的轰鸣声。但地上的嫩苗消除了他心里的嘀咕,这片79万亩的沙漠逐渐从荒滩变为花棒海。
这几年,他在政府扶持下开办了养殖场,利用飞播种下的优质牧草,采取休牧轮牧、半舍半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养殖业,年出栏黄牛150头、羊500只。
“飞播造林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阿拉腾巴根自豪地说,自家富裕以后,他在养殖场成立了残疾人扶贫基地,为周围牧区有听力、视力等障碍的牧民提供相对简单、轻松的就业岗位。
“我也要像空军部队飞播撒种一样,让周围的困难群众都过上好日子。”阿拉腾巴根说。
图片
地处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交汇处的阿拉善左旗,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国际学术界曾断言: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不适宜飞播。临危受命的一大队官兵为了解决落种率、出苗率等问题,携手地方有关部门展开试验,针对飞多高、用什么种子、播撒密度等指标,一个架次一个架次地飞,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试,经过8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一整套飞播造林治沙实用技术,走出了以“适地、适时、适种、适量、封禁”为主要特征的飞播治沙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1982年至今,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在阿左旗飞播作业581万亩(阿左旗共飞播591万亩),播撒树种3000吨,飞行6860架次,作业8265小时,被誉为“播撒绿色的铁翼神鹰”。
阿拉善左旗牧民宝红从小放牧,那时每年春天都会刮沙尘暴,沙尘甚至会把蒙古包和羊圈都埋住。虽然宝红家中有4000亩牧场,但草变得越来越少,日子越过越穷。
图片
12岁那年,宝红第一次看到绿色军用运输机从头顶飞过。“那时候不知道飞机在干啥,就看到飞机飞得很低,轰隆隆就飞过来了,年年都来。后来看到飞机掠过的沙地长出了草,大人告诉我那就是飞播。”
飞播,播下了种,长出了草,变成了宝。宝红家的4000亩牧场慢慢地长出沙拐枣、花棒等飞播植物,整个嘎查(相当于行政村)周围都变绿了,“现在我们家有2万亩草场,每年靠采摘草种就能收入几万元,再加上有序放牧,一年的收入少说也有10万元。”
图片
整整39年里,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在这里坚持飞播作业从未间断,创造了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奇迹,阿拉善植被覆盖度由飞播之前的5%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2.8%至50.4%。飞播长成的沙拐枣和花棒等植株,在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形成了长350公里、宽3至20公里和长110公里、宽3至10公里的两条飞播治沙“锁边带”,有效阻挡了两大沙漠的前侵蔓延,形成了“绿带锁黄龙,沙漠披绿装”的壮丽景观。
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带着记者来到播区深处——
最早播下的沙草,小小一株,寿命不过一两年,却能把流沙牢牢固住。第二批播下的沙拐枣,枝条更密,根系更加发达。第三批播下的花棒,植株能达到3米,寿命十年以上,既是固沙先锋,更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前面的沙草和沙拐枣都是花棒成长的铺垫,而花棒又能为更多后续的植物遮阴。”刘宏义说。
图片
飞播种下的花棒在每年8-9月盛开,沙漠上的一片片花海尤为震撼人心,飞播种下的一粒粒树种,不仅守护着一方水土,还铺成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绿色大道。
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浩坦淖日嘎查是一个纯牧业嘎查,1992年这里被定为飞播区,许多牧民积极响应国家退牧还草政策,投身治沙行列,毛继华一家就是其中之一。毛继华和妻子领上了国家草原奖补金,他还被聘为嘎查“护林员”。每年7月份,进入飞播林采种期,夫妻二人通过采收、销售花棒、沙拐枣等种子,就能增收2万多元钱。据了解,通过飞播造林,阿左旗235户845人享受到生态补偿金,239人被聘为护林管护员,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撒下一把种子,收获一分希望。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39年如一日飞播造林,把绿色诗行写在广袤的大地上,描绘出“人民空军为人民”的忠诚航迹,谱写出感恩人民、回报人民的时代壮歌。
图片
丨阿拉善日报融媒体记者:邰芳
丨综合自时代楷模发布厅、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丨编辑:三鲜
丨审核:卢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