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杂谈】葛洪与鲍姑:罗浮山中的“神仙眷侣”

图片
葛洪与鲍姑像 资料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在中国文化中,葛洪的名头很大,他的思想成就跨哲学、道教、医学、科学等多领域。大文豪苏东坡贬居惠州期间,心心念念的有两个古人:一个是陶渊明,另一个就是葛洪。
葛洪,人称“小仙翁”,大半生隐居罗浮山,并在此完成了他的传世名著《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玉函方》等。而在他的光环笼罩之下,还有个令后人景仰的身影,那是他的妻子鲍姑。她是中医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学家。
图片
葛洪制药图 漫画/杜卉
现在想来,他们真是一对神仙眷侣:他们远离战乱、远离世俗,隐居于风景秀美的罗浮山,一同采药辨药,一同研究医理,一同给百姓治病……
志同道合、鸾凤和鸣,真令人羡慕!
图片
葛洪与鲍姑一起行医采药 央视纪录片截图
鲍姑是个了不起的奇女子。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能接受教育的很少,有所建树的更是凤毛麟角。
在医学领域,中国古代有四大女名医,除鲍姑之外,还有西汉的义妁(被称为“女扁鹊”)、宋代的张小娘子(被称为“女医圣”)、明代的谈允贤(《女医杂言》作者,电视剧《女医明妃传》就取材于她的故事)。
图片
《女医明妃传》剧照
她们要么生于富贵之家,有读书机会;要么有家学渊源,耳濡目染习得技艺;要么有传奇经历,机缘巧合学得技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青史留名。
鲍姑就生在非凡之家,她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鲍靓,南海太守,也是一个行医修道之人。鲍姑从小受父亲影响,很有医学天赋,尤其在艾灸方面,有药到病除之能。
图片
古代女医很少 资料图
曾因战功受封“伏波将军”的葛洪,因厌倦战乱辞官游历,寻求济世利民之道。他来到广州时,拜访了道法精深的鲍靓。鲍靓对葛洪的心性志向颇为欣赏,教他修道之术,并将女儿鲍姑许配给他。
葛洪与鲍姑婚后一同隐居罗浮山,葛洪炼丹修道,著书立说,鲍姑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同时他们利用罗浮山的中草药资源,为百姓祛除病痛。
图片
罗浮山 资料图
鲍姑的艾灸之术很有特点,不仅能治病,同时还能美容。《本草再新》和《羊城古钞》皆有记载:“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活人无数”“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
有个关于鲍姑的故事广为流传:鲍姑在采药途中,在河边见到一位年轻姑娘,她看着河水中的倒影流泪。鲍姑见她脸上长着许多黑褐色赘瘤,便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在她脸上熏灼。不久,赘瘤全部脱落,她变回了美貌少女……
图片
艾灸 资料图
如此艾灸神技,可惜鲍姑没留下医典传世。不过,在葛洪的名著《肘后备急方》中,有针灸医方100多条,其中灸方就有90多条,并且记述非常详备。葛洪对针灸并无研究,这部分内容很可能就来自鲍姑的医疗经验。
鲍姑医术记录在葛洪的书里,可见二人关系之融洽。也可以说,他们把最便捷的药方无私地留给民众和后人,正显示了他们都坚守着大医精诚、济世利民的共同追求。
说他们是“神仙眷侣”,不只是因他们隐居行医的浪漫生活,还有,他们身后长久地活在世人的传说故事之中。他们在世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在民间的影响力很大,身后被立祠祭祀,尊享千年香火。
图片
他们被立祠祭祀,尊享千年香火 资料图
葛洪去世后,鲍姑带领弟子到广州越岗山(今越秀山)修道,继续为民众看病,足迹遍及番禺、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岭南民间称之为“鲍仙姑”,连她常采来救人的红脚艾,也被称为“鲍姑艾”。
后人有诗赞曰:“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峋”“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图片
红脚艾 资料图
鲍姑的“仙迹”,还被记载进了文献典籍。清代王言《西华仙箓》中有个故事:“萍花溪相传洪崖先生炼丹地,尝有老姥采萍其间,莫测所自来,问之曰:吾鲍姑也。忽不见。”
传说而已,当然并不能说他们真的成了神仙。但可以理解的是,葛洪和鲍姑的仁者情怀和一生努力,受到后人景仰和感念,人们愿意在他们身上,附会、寄予更多美好的期望。
图片
葛洪与鲍姑 资料图
因此,“葛仙翁”和“鲍仙姑”,一直活在后人心里,活成了真正的“神仙眷侣”!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