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媒新春走基层】追忆“红都精神”还看富宁今朝

坐落于云南省东南部的富宁县,国境线长75公里,是云南重要的“东大门”与“出海口”,这里东交桂西,北邻黔南,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片通边达海的热土上,中国红色革命浪潮曾风起云涌,这里,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如今,秉承着“红都精神”,曾经的革命老区正奋力谱写新传奇。

忆往昔 歌滇黔桂边红色岁月

在富宁革命纪念馆内,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一件件红军战士用过的物品、武器……向人们静静诉说着一段风云动荡、血雨腥风的艰苦岁月。

富宁革命纪念馆

“这是边纵战士王勇穿过的棉衣、这是边纵战员用过的皮包......”富宁革命纪念馆办公室主任、解说员李金芳饱含深情地向记者介绍纪念馆里的展示物,富宁红色岁月的风起云涌,仿佛就在眼前。

革命战士用过的物品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在广西百色市发起了百色起义,这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后,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起义,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创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在祖国穷困闭塞的西南边疆,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与百色山水相连的富宁,壮乡儿女深受鼓舞、踊跃投身革命。

红军用过的物品

“七村九弄”、层峦叠嶂、地势险要的富宁,是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理想之地。1934年11月初,红军在多立寨召开滇黔桂边区第一次党代会,随着滇黔桂边区党政军组织的建立,富宁成为党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在国民党一次次疯狂“围剿”、屠杀中,壮乡儿女坚强斗争、不屈不挠,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滇黔桂边区红色革命根据地,使革命力量得以保存和发展,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微信图片_20210206080639.jpg

富宁革命纪念馆一角

到1937年,滇黔桂边区的武装斗争已发展到涵盖滇黔桂3省边区的28个县4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控制区域人口达180多万人,形成以富宁为中心的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组建了8000余人的革命武装,进行了数十次的“反围剿”斗争,抗击敌人近11万人次,歼敌近3000人,有效牵制了国民党兵力,积极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北上抗日,革命火种渐成燎原之势,同时,为1949年底解放大军陈庚兵团从富宁剥隘进入云南打响解放云南的第一枪打下了良好的革命基础。

谷留碉堡

富宁,这座滇黔桂边区云南的“红都”,多少仁人志士在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将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段轰轰烈烈的红色岁月中。如今,每年清明,在富宁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下,少先队员们都会到此列队瞻仰烈士,开展入队宣誓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看今朝 赞红都老区步入新发展

80多年前,富宁人民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艰难而又坚韧地扛起了革命的红旗,在艰苦卓绝的岁月年轮里,用忠诚书写生命的壮丽。80多年后,奔腾的珠江水奔涌着东方巨龙腾飞的活力,奏响了富宁跨越发展的时代强音。

媒体采访团记者在谷拉乡谷留碉堡处合影

依托富宁红都的革命历史,富宁县谷拉乡发展起了红色旅游。作为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发祥地,谷拉境内发生动人心魄的革命斗争故事是极为生动的革命历史教材,境内保留了众多较为完整的革命遗址遗迹是弥足珍贵的革命历史痕迹,这里地理区位特殊、交通条件便利、自然风光秀美,“红色文化+”精品旅游已有了品牌知名度和旅客认可度,以“红色基因牌”“区域联动牌”“多产组合牌”以及“形象宣传牌”四位一体的“四张牌”为依托,谷拉乡正开启“红色文化+旅游”的新征程。

在富宁县老街三寨,当地村民则靠着壮族原生态特色文化有了全新的发展。当地出名的壮戏唱词多用通俗易懂的壮族山歌词“承古今和”,经过一系列改动后变得通俗易懂,词意溶入心田深得当地百姓的赞誉,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观看。不仅如此,每年的农历一至三月间,老街三寨还举行“赶陇端”活动,壮族壮戏、汉族山歌、瑶族铜锣聚在这里同台表演,吸引上千群众前来观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富宁正积极振兴革命老区经济,推动脱贫巩固提升,实现沿边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云南网记者 杨子双 黎安婷 黄磨西 彭薇 郭丽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