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停摆,大院文化正当时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今年春节,各地为减少人员流动,纷纷提倡就地过年。在广大乡村地区,留守村民不能像往年一样外出流动,在外务工人员很多也不能回乡过年。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重要村级文化场所的乡村文化大院,如何发挥作用助力乡村营造浓浓年味,准备在春节期间推出哪些文化活动?本文特选取四川、山东、浙江三地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大院,呈现其精彩活动、运营经验,讲述大院里的文化故事,以展现其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浓厚节日气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川:“村晚”大联欢 文化大院唱主角

▲ 全国“村晚”《唢呐吹出齐乐年》在四川作平文化大院录制

2月4日下午2点,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主办的“欢乐过大年·迈向新征程”——我们的小康生活2021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齐乐镇狮子社区举行。同一时间,仅相隔5公里的作平文化大院作为活动视频连线地,同样锣鼓喧天、金龙起舞、热热闹闹。

每年这个时候,作平文化大院都有一场这样热热闹闹的演出,承载着当地百姓的欢乐故事和文艺梦想。对于“村晚”,丹棱县也并不陌生。早在6年前,该县张场镇小河村德祥文化大院举办了四川省首个“乡村春晚”;2016年,眉山市推广丹棱“乡村春晚”的做法,连续5年举办“乡村春晚”;2020年丹棱县“乡村春晚”实现了78村(社区)全覆盖。以文化大院为载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已成为当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力抓手。

01

把群众从麻将桌上拉下来

农民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服务?自办文化大院14年的王作平很有发言权。

“当年村里麻将盛行,几乎没有文化活动,农闲时的生活十分枯燥。”王作平回忆,自己创办作平文化大院的初衷就是为了将村里文艺爱好者聚集起来,一起想办法丰富全村的文化生活,“把群众从麻将桌上拉下来”。

2005年,王作平首先将自家30平方米的侧屋腾空,粉刷了墙壁,又将约60平方米的土院坝铺筑成水泥坝子,紧接着购置了电视机、VCD、书架等设备。道具服装全靠大家敲敲打打、缝缝绣绣。唱完歌、跳完舞,大家还“打平伙”吃饭,这家拿点青菜,那家拿点腊肉,这就是众筹文化大院最初的模样。

建成后的文化大院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全村村民甚至周边四邻八乡的村民都吸引来。大家到文化大院看书看报看电视,听王作平的四川方言快板,或摆龙门阵。一到农闲时,大院便人来人往,有的给节目出谋划策,有的上台演出,有的拉拉家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文化大院出品的节目质量越来越高,每逢节庆演出,总有十里八乡的乡亲慕名相邀。

▲ 四川作平文化大院舞龙队参与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开场演出

02

既是群众的文化舞台 也是艺术创作的摇篮

作平文化大院的走红让丹棱县政府意识到,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经过调研,不少群众反映说:“要是我们村也有这样的文化大院多好,要是我们也能登台表演多好!”

为此,以作平文化大院为蓝本的“众筹文化大院”概念工程被正式提上日程。2015年,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自办、共建共享、服务群众”的建设路子,丹棱实施了文化大院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文化大院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工程、文化大院制度设计研究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利用“引导民间众筹文化大院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300万元奖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600万元,完成了100个民间众筹文化大院的建设。

借助文化大院的影响力,当地多个村建立了柑橘合作社和农产品物流电商网络,多次组织开展农业水产养殖、农产品种植等课程培训,给村民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并通过生动形象的文艺表演讲解党的方针政策、普及法律法规等。

此外,文化大院还因地制宜,形成了综合型、专业型、文旅结合型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大院:金藏唢呐文化大院将农村唢呐爱好者聚在一起,峨山老窖白酒文化大院展现当地白酒酿造产业,盆景园文化大院聚焦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丹棱文化大院如今既是群众的文化舞台,又是政策法规的宣传点;既是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地,又是邻里纠纷的调解室;既是民间草根艺术的创作摇篮,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更是造福民生的大创举。

03

打赢疫情持久战 “村晚”要在线上办

▲ 四川作平文化大院舞龙队参与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开场演出

“湖北武汉已封城,不见硝烟有战争……返乡人员记心间,回家登记首当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王作平骑着他的“老搭档”摩托车,车上架个小喇叭,边走访排查边挨组播放他自创的快板书,用通俗易懂、易听易记的语言开展疫情防控宣传。

受疫情影响,本以为可以顺利启动2021“乡村春晚”及各项文艺巡演活动,却被1月11日发布的《四川省2021年春节期间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叫停了。王作平说:“还好,我们大院的舞龙队参加了本次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安逸四川迎新春》的开场演出,也算是代表乡村文化大院在电视机前给全国观众拜年了。”

除了参与开场演出,当天“村晚”的视频连线环节,LED大屏里的作平文化大院处处透着“文化滋润了希望的田野,美丽乡村欣欣向荣,唢呐吹响幸福的新年,千家万户其乐融融”的浓浓年味,背后是整个队伍10余天的辛勤付出。

据作平文化大院舞龙队队员徐小燕透露,半个月前,大家接到录制全国“村晚”的任务后都激动不已,在当地文化馆老师的帮助下,整个作平文化大院文艺队伍起早贪黑地进行排练,早7点到晚10点,大家不怕苦和累,咬牙坚持。队员纷纷说:“要将我们最好的状态、最美的笑容展现给全国人民,让观众知道四川新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也被徐小燕记录在她的直播间里,她说:“排练录制的闲暇时间,我试着开了下直播,没想到瞬间就有1000多名观众在线观看。”这也让王作平有了新的思考,疫情是个持久战,文化大院不能因客观原因而不作为,通过短视频拍摄甚至直播,让村民在手机上欣赏“乡村春晚”节目或许是个新路子。

这个想法和一直关注如何吸引年轻人参与文化大院活动的德祥文化大院负责人文德祥不谋而合。文德祥近几天正在和妻子筹划排练一些简单的小节目,他说:“春节前后,这些节目我们会成系列地在短视频平台推出,让大家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到年味,乐呵呵地过个好年!”

山东寿光:飘书香的文化大院是“最美的彩车”

▲ 寿光市的民众在一处乡村文化大院参加活动

过了农历腊月初八,山东潍坊寿光市农村的年味儿也开始浓起来。寿光是知名的蔬菜产地,很多农村家家户户种棚。临近春节,在棚里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除了定期到棚里看看,把蔬菜批发出去,基本就要准备过年了。

往年每到这时候,寿光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艺术科科长李瑞兰就很忙。寿光农村过春节有扎彩车的习俗。各村根据经济状况和历史文化特色,花费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扎制彩车,挂上灯笼,类似于国庆游行时的“花车”,春节期间集中到市里、镇上开展巡游活动。

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寿光的扎彩车巡游活动取消了,但李瑞兰还是一趟趟往村里跑。“不扎彩车,年味儿不能淡。”李瑞兰说,今年寿光所有村庄的文化大院,将比以往更热闹。

寿光的文化大院算是当地的一景。这几年,寿光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寿光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结合各村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特色,以村文化大院为基本载体,利用废弃、闲置用地,精心规划设计,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底蕴、人文特色,建广场、上设施,提升打造了乡村记忆馆等村级文化场所。如今,当地仅文化特色村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就打造了107个,庄户剧团200多家,每年培训乡土文化人才超2万人次。

有了工作基础,春节就不怕不热闹。洛城街道屯田西村支部书记葛茂学说,今年情况特殊,他活这么大岁数也没见过。一些在外地上班的年轻人已明确表示不回来。加上疫情防控规定,不允许扎堆,往年的扭秧歌展演等也就不搞了。

“今年我们要倡导村民过个‘文化年’。”葛茂学说,村里的文化大院经过装修,如今已是屯田西村的“网红点”。甚至到当地收菜的商贩也会慕名去看看。文化大院里的图书阅览室有少儿、科技、历史等图书2.5万册。图书阅览室有专门的管理员,每天都开放,关闭时间根据百姓的需求而定。今年春节,屯田西村计划搞个朗诵比赛,让村民提前去阅览室挑书,一星期的时间准备,春节期间就在文化大院的舞台搞比赛,让大家读上一段,说说体会。

屯田西村村民王兰星对这个主意很满意。老人今年已70岁,年轻时就喜欢看书。他说:“现在生活方便了,年轻人甚至孩子放了假就是人手一个手机,还是得呼吁呼吁宣传读书的好处。”

不扎堆、不聚集,寿光市文化和旅游局今年铁了心要把文化大院打造成“最美的彩车”。李瑞兰说,这几年从市里到镇上再到村里,对文化大院的建设下了大力气,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今年春节,就是检验乡村公共文化阵地最好的时机。年俗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断发展,以前过年唱戏扭秧歌加吃吃喝喝,但这不是年的全部内涵。“我们今年要倡导在各村文化大院办阅读活动,不光孩子参加,中青年也要加入,给孩子做榜样。”

▲ 寿光市一处乡村文化大院的图书阅览室

孙家集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赵美玲说,今年孙家集街道将举办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华彩少年”为主题的青少年读书故事会。依托各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组织孩子们积极参加此次活动,通过诵读红色经典著作、红色家书、伟人传记、革命英雄事迹等感人篇章,悟红色精神,做红色传人,在新的长征路上,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为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寿光市文化和旅游局决定以各村文化大院为阵地,推出“传统戏曲线上观”活动,把当地京剧艺术团的演出通过网络展播的方式送到群众身边。同时,组织各村在文化大院举办“家乡美景随手拍”活动,鼓励在家过年的父老乡亲拿起手机拍摄家乡的新变化,发送给在外地过年的亲朋好友,并择机进行集中剪辑,制作成展现寿光乡村文化新面貌的视频短片,通过各大短视频平台进行发布。

浙江温岭:农村文化礼堂里的活动有看点

▲ 温岭市新河镇城东村村民正在排练舞蹈《盛世》 郑晨 摄

2月1日晚,潇潇雨声中,浙江台州温岭市新河镇综合文化站四楼排练厅内灯火通明,7位冒雨赶来的中年女性在编舞老师方陈的带领下,正全神贯注地排练舞蹈《盛世》。“我们这个节目已入选‘喜迎牛年 云赏村晚’——新河镇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文艺汇演,这几天是最后的冲刺阶段,参加表演的都是新河镇‘乡村艺校’培训班学员。她们都很拼,集体荣誉感特别强,努力想从村晚的12个节目中脱颖而出。”方陈说。

“戴着口罩排练都感觉透不过气来了,但为了使我们的表演能尽善尽美,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表演者郭小红说。

▲ 温岭市“喜迎牛年 云赏村晚”—新河镇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文艺汇演正在录制中 陶佳丽 摄

“作为文化活动开展得较好的乡镇,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这个春节积极谋划线上活动,将推出‘喜迎牛年 云赏村晚’——新河镇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文艺汇演、六闸潮村第二届微信群村晚等活动,丰富广大村民的春节文化生活。虽然开展活动时间还没有最后敲定,但入选节目都在如火如荼地排练中,演员一丝不苟的精神让我感动。”新河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李如明说,此外,“迎新春,送春联”进新河镇北闸村、良种村等文化礼堂的活动也在开展中。

“温岭是一个人口多、村居多的县级市,基层文化需求较大。我们通过在农村文化礼堂举办‘乡村艺校’公益培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涵,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温岭市文化馆馆长张一彦介绍,2018年初,温岭市文化馆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招募了17位镇(街道)文化指导员,协助管理当地各类文化事务,同时,创新公益培训模式,打造“乡村艺校”培训品牌。2019年,温岭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乡村艺校”运行机制加强市镇两级文化艺术培训的通知》,广泛发动镇(街道)举办各类文艺培训。

2020年5月,新河镇在温岭市率先推出“乡村艺校”公益培训春季班。“作为一项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益文化项目,一开班就非常火爆,众多课程供不应求。”李如明说,“并且我们还积极听取年轻人的建议,增设他们喜爱的项目,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乡村艺校’。”新河镇城西村“90后”村民陈萍萍感慨:“家门口有这么有趣的课程我肯定不能错过。我学过手机摄影、舞蹈、化妆、大合唱,接下来准备学习非洲鼓。”2020年,新河镇“乡村艺校”安排了9个门类(春季)、17个门类(秋季)的培训班,共开展43班次,818人参与。

2020年12月18日,新河镇组织了“乡村艺校”培训成果展演,表演者就是新河镇“乡村艺校”春、秋两季戏曲班的学员。他们经过24节课的系统培训后,排练了《梁祝·草桥结拜》《何文秀·心连心》《血手印·花园会》等7个节目,精彩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喝彩。李如明说:“接下来,我们还准备举办舞蹈、音乐等‘乡村艺校’培训成果展演及书法、摄影等‘乡村艺校’培训成果展览。”

张一彦表示,借助“乡村艺校”契机,温岭市各个农村文化礼堂将立足自身特色,在结合本村实际需求基础上重点抓好文化礼堂团队培育,丰富文化礼堂日常活动,进一步做实做细“乡村艺校”项目,全力打造好家门口的全民艺术培训体系,“温岭也将继续努力以新法子、新路子打开新局面”。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温岭今年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主要通过线上方式进行,我们将通过网站、微信等网上平台开展‘金牛迎春’春联义写、‘云享盛宴’艺术课堂、‘山海和合’云端走亲、‘情暖童心’少儿培训、‘艺韵新年’文化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大百姓节日文化生活有看头、不寂寞,村民还可通过电脑、手机参与进来,共享文艺的乐趣。”张一彦说,“希望这些活动能给广大百姓提供丰富、精彩的线上节日文化盛宴。”

2021年2月8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流动”停摆,大院文化正当时》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