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粤剧里程碑——《山乡风云》

书写人民,反映时代,是广东舞台艺术的优良创作传统。在岭南大地上,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等地方剧种,扎根现实生活土壤,以地方文化特色书写革命情怀,诞生了许多红色经典佳作,展示了旺盛不衰的艺术活力。
其中,首演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山乡风云》被视为是粤剧现代戏创作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该剧改编自广东著名作家吴有恒的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广东五邑地区游击队与当地反动武装斗智斗勇的故事。
第一代女主角刘琴的扮演者、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在粤剧传统表演程式和现代戏的结合上取得了标志性的突破,将智勇双全的红军女连长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
“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一代粤剧大师红线女,一生为粤剧发展呕心沥血。她在将近90年的艺术人生中,从未停止前行步伐,不断结合时代特点守正创新,让古老的“南国红豆”活在当下,绽放出全新的时代魅力。
●南方日报记者 徐子茗
为演好“刘琴”深入军营体验
在位于广东粤剧艺术中心的何笃忠工作室,南方日报记者见到了许多红线女的珍贵历史照片。“‘女姐’(粤剧界对红线女的尊称)在1965年首演《山乡风云》时41岁,到2007年广东粤剧界重排该剧时,她已年逾八十,仍不顾辛劳指导年轻演员,与主创团队一起讨论,修改提高剧目。”国家一级编剧、广东粤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何笃忠一边翻看旧照片一边回忆说。
照片中的红线女从青丝变白发,无论台上表演,还是坐镇台下指导排练,脸上始终透着对艺术的专注。
红线女1924年生于广东开平一个粤剧世家,外祖父、舅舅、舅母都是粤剧名伶,从小听粤曲长大。她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腔”流派,传唱至海内外,荣膺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被誉为“国宝级艺术家”。在众多头衔中,她最在意的是“人民艺术家”这一称号。当年,毛主席曾亲自写信鼓励她:“活着、活着、再活着!变成劳动人民的红线女!”她也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道路和艺术实践,诠释了她时常发表的肺腑之言“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
1965年,她迎来了粤剧生涯中的又一个重量级角色——现代粤剧《山乡风云》中的女主角:游击队长刘琴。
“她对艺术精益求精,为了演好军人,还带着一帮演员到罗浮山下的军营体验生活,一代名伶也跟着我们在地上摸爬滚打。”曾参与演出的著名笑星卢海潮回忆,在军营里,红线女晚上睡木架床,白天练实弹射击,每天都一身泥巴一身汗水。特别是练习实弹射击时,步枪的后坐力震得肩膀发麻,枪声让演员的耳朵都有点受不了。
正是这样深入生活的体验,让她塑造的女军人形象一举一动充满英气、真实可信。
“在《山乡风云》里,女姐一出场便与众不同,十分巧妙。”何笃忠一边亲身演示起红线女的身段,一边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说,刘琴的出场是在粤剧传统武戏程式“锣边花”的基础上加以演化而来。传统“锣边花”大多用在大将上场时,即演员踏着锣鼓点做“踢甲”等动作。但刘琴作为游击队长,无“甲”可“踢”,红线女便以整理腰带和帽子、愤然捶手等动作取代。这个设计与古装戏完全不同,但又很贴切,一下展现了女军人的英姿飒爽。
红线女自己曾说:“到底用了什么行当的动作,我也说不出来,因为我事前没有被行当的框框套住,而是根据现代人的需要,对传统作取舍。”
也正是这样从传统中提取精华、再根据现代戏需要进行创新的创作思路,让《山乡风云》打破了“粤剧现代戏演不好,观众不爱看”的偏见。该剧也成为对小说《山乡风云录》进行的各种形式改编中,最成功的一个版本。1965年,该剧晋京公演10多场,周恩来接见红线女等人,给予了“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的高度评价。
毫无保留助后辈“摘梅”
2007年,广东粤剧界汇聚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重排该剧。“红老师经常看我们的排练,一招一式的心得都倾囊相授。她总是充满激情,有很多新的想法。”饰演该版女主角刘琴的蒋文端对南方日报记者回忆说。
一旦想起什么点子,红线女会立刻记下来,给主创人员打电话。身边工作人员几乎都接过她半夜打来的工作电话。
在经典唱段“访贫问苦”一节,刘琴说服农奴何奉让女儿春花参军,原版设计是刘琴蹲在何奉旁边唱。“排练时,红老师琢磨,刘琴为什么不拿个矮凳坐着,坐下来慢慢说,是不是显得更有耐心和诚意?我们一听,觉得这个设计也很好,它来源于生活,很真实。”蒋文端说。
让蒋文端十分感动的是,红线女一直给予她很多鼓励和关怀。“一开始我担心自己唱得不像她的‘红腔’,她告诉我,不唱‘红腔’也可以演好刘琴,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这句话让我一下就安心了。”蒋文端说。
作为老一辈艺术家,红线女并不排斥现代科技等新元素。在她的支持下,重新编排的《山乡风云》,加入了大量年轻演员,舞美、灯光、音响等方面也融入了激光、立体音响、烟雾等现代手段,武打场面更逼真,节奏更加快,风格更加清新。在最后一场戏中,还运用了吊索等特技,让演员在舞台空间穿梭,立体呈现战斗的激烈程度。
看到年轻演员的精神风貌,红线女笑言:“让我从80岁变成18岁了!”有一次,她特意去友谊剧院看彩排,第二天兴奋地告诉众人,笑称昨晚看得太开心,一晚上睡不着。
红线女曾说,《山乡风云》是她认为粤剧现代戏里最好、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因此对于此戏的传承,她不遗余力。
2011年,蒋文端凭借刘琴一角,参加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角逐。现场竞演环节在成都举行时,红线女不顾86岁高龄,以总监制身份亲临成都,还谢绝了四川朋友邀请她去峨眉山、青城山游览,天天悉心指导蒋文端排练。有一天彩排结束已是午夜,蒋文端想请她宵夜,但红线女坚持要把一场戏重排一次:“戏没排好,吃什么宵夜?”
比赛当天,蒋文端发挥出色,表现堪称完美,博得现场观众热烈掌声。演出结束谢幕时,满头银发的红线女走上舞台,与蒋文端激情相拥,她一度摘下眼镜、抹起了眼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不停地向记者竖起大拇指。她说:“这场演出特别出彩,真好!蒋文端是出类拔萃的粤剧演员,这样的人才很难得!”在红线女的鼎力相助下,蒋文端“摘梅”成功。
经过几代粤剧人的演绎,尽管观众也换了几代,《山乡风云》仍常演常新。演员阵容在变,舞台形式在变,然而不变的,是全剧洋溢的激扬基调,以及一种着力刻画的信念感。
“信念”,这正是红线女反复向年轻一辈演员强调的词,也是“刘琴”这个角色所要传递给观众的最重要的信息。“年轻的刘琴放下书本,从知识分子行列走进革命军人队伍,她的信念是什么?是时势的导引,是每一个正义、有血性的中华儿女的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真理的感召!”蒋文端的言语不禁有几分激动,“刘琴身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红线女老师对粤剧事业的坚守如出一辙,是她们共同铸就了粤剧发展史上这难忘的艺术形象!”
专家解读
彰显岭南人文特色
讲好广东红色故事
在近日国家文旅部公布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中,《山乡风云》入选了“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剧目,成为唯一入选的粤剧。记者获悉,今年广东粤剧界将再一次合作复排该剧,让“红色经典粤剧”的魅力在新时代再绽光彩。
作为一部以传统地方戏曲形式讲述现代红色故事的创新典型,《山乡风云》在粤剧表现手法与现代人物故事的结合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何笃忠认为:“一方面,演员的表演贴近生活,又符合戏曲规律,不生硬;此外,唱词唱段也充满时代和生活气息,又能充分发挥粤剧特长,因此‘访贫问苦’‘刘琴抒怀’等段落都久唱不衰。”
2007年重排的《山乡风云》,既保留了原版精粹,在剧本、导演、音乐、武打、舞美、灯光等方面又有不少新创造。中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长荣认为,《山乡风云》秉承了红线女艺术之风,又有全新突破,为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戏剧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参考模式。
纵观广东舞台创作,不论是潮剧《江姐》、舞剧《风雨红棉》等红色文艺舞台作品,还是近年来涌现的粤剧《梦·红船》、芭蕾舞剧《浩然铁军》、潮剧《秘密交通站》、山歌剧《血色三河》等新作,以地方文化特色抒发革命情怀的精品力作可谓层出不穷。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认为,历数广东近年新创作的优秀现代戏剧目,大多是革命历史题材或现实生活题材与地方文化的合二为一。这些舞台作品的风格秉承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以岭南大地上丰富的戏曲、歌舞形态为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尤其在去年落幕的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涌现了不少现当代题材的优秀地方戏曲作品。它们风格各异、形式各样,但都不约而同地借助岭南丰厚而独具特色的人文底蕴,浓墨重彩地表现红色革命题材。例如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创作的音乐剧《血色三河》,展示了三河坝战役中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又以浓郁的山歌、汉剧元素等客家文化风情,结合现代舞台艺术,共同形成对革命题材的现代表达。
“大多作品既正视革命、奋斗历程中的艰巨性、残酷性,又对信仰的力量和理想的实现无比坚定。”王炜说。潮剧《秘密交通站》中,女青年陈凤娇为了革命事业放下爱情与亲情,不惜牺牲生命;舞剧《风雨红棉》和芭蕾舞剧《浩然铁军》中,周文雍和陈铁军浩然正气,共赴刑场办“婚礼”,这些情节无一不是这一风格的体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指出:“创新不离本,传统再创造,是贯穿于这些剧目的共有特征。不论是传统题材改创,还是历史剧新编,或是现代戏创作,广东的红色文艺舞台精品都以浓郁的剧种个性和乡土个性,表达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