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百村故事》丨住溪乡俗

龙泉城西陲,一溪水、一滩井、满山峰与瀑,两岸处处是松林、翠竹、蓝杉与花草,蔽日遮荫,这就是龙泉市住龙镇政府驻地,住溪村。

明末清初1616年间,住溪叫“注溪”,人烟稀少,四周被茫茫原始森林所覆盖。1620年间,住溪先人从邻县福建的莲城和上杭移居于此,开垦务农。由于这里山地肥沃,雨水调匀,加之水运畅通,慕名而来的农工商贾年年增多。1636 - 1644年间,“注溪”形成了一个部落式自然村,老街(现在的龙星村)是最为热闹密集的聚居点。1796年,一场洪水将老街冲毁。后来河流改道,对岸(现在的住溪村)变成了广阔平地,村人逐步建起了民房。咸丰年间(1851年 - 1861年)边远邻乡大部分木材都运往“注溪”码头,捆扎后沿着乌溪江顺流而下,直抵衢州等地。在此居住的商户日益增多。1912年,划分溪域时,“注溪”村属剑川县西宁乡和丰里十二都。1927年西宁改成住溪乡,1934年碧龙村乡绅提出异议,认为改称为住溪乡有失碧龙村名誉,后两村各取一字定位住龙乡。

住溪有一老街全场约400米,两边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中期古建筑民居,傍水而建,从这些粉墙黛瓦和鹅卵石铺就的路面,依稀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的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整洁,幽静而又深邃。家家户户门前栽种花草,厅堂敞亮,窗明几净,木门木窗木板壁被刷洗得一片金黄。

至今,住溪还有一些民间手工艺人从事着自身行业。箍桶匠张大德从1968年开始从事箍桶,一生箍过的有谷桶、米果桶、豆腐桶、浴桶、水桶、提桶(提水、猪食用)、菜桶、站桶(小孩冬天取暖用)、锅盖等几十种木桶。竹篾匠毛竹平1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做蔑,他会制作萝、菜篮、簸箕、各类筛、藤萝、旦箕、饭篮、鞋盘、畚斗、竹凉席等几十种器具。布鞋匠吴桂园,12岁开始跟随母亲学做布鞋,15岁时开始自己制作。吴桂园手艺好,制作的布鞋品种有:圆口鞋、方口鞋、松紧鞋、棉鞋等。

龙灯会是住溪村最为隆重的民间民俗活动。始于何年,已无从考究。每年正月初二、三开始,扎太平龙一条,共九节,龙头额头上有金色王字,口衔一颗红珠。舞龙时两个珠引舞,另配一对小狮子。住溪太平龙一般20人以上,出灯时以牌灯引路,牌灯正面一只写“风调雨顺”,一只写“国泰民安”,反面画梅、荷、菊等花,配以喜鹊和鱼,意指有喜有余。同时配四盏以上花灯,锣鼓乐器伴奏,锣鼓一般用长流水,洗马锣等曲调。

注:本文内容为节选

作者:金少芬

图文:

龙泉旅游(ID:zjlqtour)

本期编辑:俞乐雅

审核:许积涛

声明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