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内,住建部奔赴京沪深督查,撂下“重话”,楼市风向急转弯

2021年,楼市风向急转弯。
在1月份,房地产市场还是一片火热景象,彼时深圳“打新房”、“代持”依然火热,上海二手房量价齐升创出记录,北京学区房隐隐有翘头之势。
京沪深三大龙头城市,在2021年初,似乎要重演2015年的“领涨”历史。
调控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冷水”迅速浇下。
深圳发布了全市3595个住宅小区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一年发布一次,中价挂牌价格不能超过参考价,商业银行将根据成交参考价格发放二手房贷款。
这一招,相当于强迫购房者“降杠杆”,多出来的首付,都是“真金白银”的现金流,这就相当于间接去掉了房产的金融属性。
上海先是封堵假离婚,增值税“二改五”,严查消费贷、经营贷,随后又推出买房积分制,根据家庭情况、户籍情况、房产情况、5年内购房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积分,优化新房认筹政策。
北京要求银行对2020年下半年开始,新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合规性展开全面自查,还集中约谈房地产中介,提出要“逢涨必查、逢炒必办”。
这些“龙头城市”的反应如此之快,背后当然是有原因的。
从1月末到2月中旬,短短15天内,住建部分别奔赴上海、深圳、北京,实地督查,要知道,这可是春节期间,按惯例调控政策会表现的比较“平静”,但今年高层密集去热点城市调研,发出的信号意味深长。
先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倪虹副部长带队赴上海、深圳等地调研督导房地产市场情况并提到:将“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作为2021年度重点任务之一,各城市要充分认识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切实落实城市主体责任。
上海和深圳还表了态,切实履行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主体责任。
注意,住建部、上海、深圳各方的表态中都提及了“主体责任”。
啥叫主体责任?说白了,哪个城市房价冒头了,调控就要迅速出手,遏制投机之风,今年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解决京沪广深等大城市的住房问题,不光要增加保障房、租赁房的供给,更要打压炒房客,稳住房价,稳住整个市场对未来的预期。
在2月10日,住建部副部长又带队到北京调研会商房地产调控,跟上海和深圳的表态有一点不同,这次撂下了“重话”:首都房地产市场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投机炒房、渲染炒作,如出现局部量价上涨苗头,将迅速采取针对性调控措施,确保市场稳定。
图片
新京报的评论称:“绝不允许”四个字,表明了监管层对于房地产市场见微知著、认真对待的敏锐触觉与鲜明态度。
这就意味着,2021年的房地产市场,不管是北京,还是深圳、上海、广州等超一线城市,抑或是杭州、宁波、南京、成都等新一线城市,都没有任何房价大涨的空间,只要有任何苗头出现,限购、限售、限价、限贷等一揽子措施就会出来,并且会越来越严格。
除了住建部和各个城市对楼市“严防死守”,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开始“釜底抽薪”了。
拿最近的金融信贷数据来说,新增信贷3.58万亿(前值1.26万亿);新增社会融资总额5.17万亿(前值1.72万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3.0%(前值13.3%);M2同比增速9.4%(前值10.1%)。
M2增速自2020年2月以来第一次回落至10%以下,M0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对经济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M2是印钱的“水”,计算方法是“流通中现金加上存款”。
M1=货币资金(M0)+企业活期存款,而M0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资金”。
无论从哪个口径来看,央行供应的货币“水源”都开始下降了。
正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前段时间说的那番话:“有些领域的泡沫已经显现,最近上海、深圳等地房价涨得不少,这些都与流动性和杠杆率的变化有关。如果不转向,这些问题肯定会继续,会导致中长期更大的经济、金融风险。”
回想一个月以前,市场里遍布喊涨之声,有经济学家甚至说2021年就是“楼市大年”,北上广深遥相呼应,似乎房价又要重复“3年一个周期”上涨轮回。
如今,因为住建部的实地督查,京沪深的密集表态和调控政策,央行不断收紧的货币政策,各个城市频频加码的房贷利率,对经营贷、消费贷流入楼市的严查,对购房者收入流水的严格审核,楼市的风向已经完全变了。
在狂风骤雨般的调控下,仅仅15天时间,再乐观的购房者也得承认:“牛年”的楼市,不可能再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