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推荐的湖南冷门美景

湖南虽处闭塞之地,三面环山,但境内山水名胜早在宋元之际就出圈到了日本,描绘湖南山水的《潇湘八景》被日本人奉为国宝,编入小学生的通识课中。新世纪之初,湖南省进行了“新潇湘八景”的票选,评定24个景观(含52个景区)分别为山水文化、生态休闲、人文景观三类“新潇湘八景”。其实除此之外,仍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湖南绝美之地。《中国国家地理·湖南专辑》梳理了湖南美到极致的小众景点,看看湖南凭什么成为“网红打卡地”。

岳阳市平江县 红莲寨丹霞天生桥

岳阳市平江县地处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孕育了当地独有的“兵寨文化”。历朝历代,每遇战事迭起之时,当地百姓就会利用天然的地形结寨自保。在安定镇长田村,据记载有一座始建于元代的红莲兵寨,以一处穿岩作为屯兵驻守之地。百姓们所说的穿岩,实际上是一座丹霞天生桥,洞高20米,宽15米,如天造地设的拱门一般,令人不禁猜想,当年的兵寨是否就是以此为寨门的。

其实除了红莲寨丹霞天生桥,平江县境内丹霞美景四处可见,尤其到3月油菜花相继开放,黄色的油菜花映衬着红色的丹霞,景色非常有层次感。平江县境内的丹霞地貌普遍海拔较低,属于中年发育阶段的丹霞,有许多如鹅蛋一样的孤峰耸立在大地上,攀登起来十分惊险。

红莲寨丹霞天生桥属于平江县较为偏僻的一处景点,天生桥在丹霞地貌或者喀斯特岩溶地貌中颇为常见。前者是因为重力崩塌形成,后者加入了水流侵蚀作用。

湖南能够看到天生桥景观的地方也蛮多,湘南郴州苏仙区境内有著名的黑坦,坦是郴州地区乡民对于自然崩塌丹霞洞穴的统称,这个坦距离地面约有百米,坦前是悬崖绝壁,人需要从坦的背后一条羊肠小道攀爬进入。黑坦内修有房屋,可能是郴州地区丹霞洞穴内遗存的最大一处古代民居。黑坦旁有穿坦,是跟平江县红莲寨相类似一个丹霞天生桥。

此外,崀山风景名胜区也有各种各样的丹霞天生桥,其中下汤家坝天生桥被称为“崀山六绝”之一。该桥所处崖壁与谷地走向一致,岩体内部产生平行崖壁的垂直减压节理裂隙,岩坡上的水流顺节理和裂隙渗入,长期的冲刷侵蚀,使得节理裂隙发育下部外侧岩体与山岩主体之间被切割分开,且下部被侵蚀一空,最终形成一座长64米,宽14米,高20米,桥面厚度5米的拱形天生桥,站在桥下仰望,十分壮观。

张家界慈利县 穿心寨双穿洞

在慈利县高桥镇穿心寨的一处高山上,有一大一小呈倒葫芦状的两个穿洞,把一段山岩分隔成两个部分,形似母子手拉着手依偎在一起,又像一对正在热吻的情侣相挨在一起。据专家介绍,这是形成于碳酸盐岩上的穿洞,可能是溶洞系统中双层洞道坍塌之后的残余。

穿洞在湖南各地皆可看到,有大有小,最有名的穿洞当属张家界的天门洞,洞高131.5米,宽37米,深98米,置身其中,只觉得洞若通天,人如草芥。天门洞曾举行世界特技飞行大赛,邀请世界各地的11位特技飞行大师,驾驶飞机从天门洞中穿越,一时吸引10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让张家界真正具有了世界性声誉。

当然慈利县这个穿洞论大小无法跟天门洞相比,但好就好在,它是一个双穿洞,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湖南穿洞多,尤其在湘西岩溶地貌中较为常见。张家界天子山风景区是石英砂岩地貌,也可见穿洞,只是地质构造不同。这么多穿洞的形成与湖南地处中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区有关,加上湖南降雨量丰沛,地表河流发育众多,很多岩石、山峰受到不同程度的水蚀切割作用。

郴州宜章县 莽山花岗岩峰林

花岗岩峰林,指以尖峰陡坡为特点,包含了多种具体景观在内的花岗岩地貌。湖南花岗岩峰林不多,最为出色的在莽山与九嶷山。莽山的花岗岩峰林最为挺拔秀气,虽然比不上江西三清山那般奇绝,但也是峰峦叠嶂,蔚为可观。

而且莽山花岗岩峰林还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就是高山杜鹃品种多样,从每年的4月中旬一直开到“五一”假期,半个月的花期算是户外高山杜鹃颇为理想的观赏地。加上山谷雾气弥漫,峰林挺拔傲然,可谓仙气逼人。

九嶷山花岗岩峰林,以三分石最为出名,九嶷山相传为舜帝南巡驾崩后的葬身之地,三块孤绝耸立的花岗岩石峰傲然挺立,互相拥挤着伫立在山峰之巅,让人目之所及,充满神秘感。据考证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地图上,就有峰林的标注,九嶷山花岗岩峰林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被绘制在地图上的峰林。

按照科学的解释,花岗岩峰林的形成是花岗岩岩体随着山体抬升和构造侵蚀、剥蚀持续作用,逐步露出地表,形成平台状的花岗岩岩体。之后水流沿着岩体垂直方向的节理不断冲刷,就形成了上部分互相分离,下部分还连在一起的岩柱,这就是大部分花岗岩峰林的来历。

益阳桃江县 乱石滩壶穴群

流水在河床上雕琢出一个个聚宝盆一般的壶穴,是颇令人着迷的微地貌景观。湖南亦有不少溪涧、河川,其上发育了众多壶穴,如龙山县猛洞河、永顺县马拉河等,与被称为“壶穴之河”的台湾基隆河相比也并不逊色。其中,最为奇特的当属资江。因为壶穴一般都是河流在山区源头及上游峡谷地带发育的,且多见于小河,少见于大河。而资江却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它在快要注入洞庭湖盆地的尾闾河段,发育形成了一片面积广大、形态丰富的壶穴奇观。

这片难得一见的壶穴群位于益阳市桃江县浮邱山乡境内的乱石滩,《(同治)益阳县志》卷二十二有首诗《旋风滩至桃花江口》(旋风滩即今泉峰滩)描述了这个滩的险要:“滩险尽旋风,滟滪堆可上……怪石伏如犀,狰狞怒相向,入春雨连旬,百涧助新涨,倘复一蹉跎,下为鱼腹葬”。

站在泉峰滩上,只见脚下怪石嶙峋,部分岩体没入水下,部分岩体则突兀而起形成各种形状,方知诗中所描述的真是惟妙惟肖。这些凸起岩体共同点是外表光滑,顶部圆融。岩体上遍布凹坑,普遍有碗口大小,最大的直径超过40厘米,深的有60厘米,有的坑底尚能看到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也有一些成串的凹坑或者弯曲的蚀沟,沟中水清如许,汩汩流动,沟底沉淀着波纹状的细沙。

而从空中观察,资江在此处水面宽度将近400米,突出水面的石滩除了东岸边缘没有分布外,几乎横贯了整个江面,从上到下有400~500米长,预估面积约0.8平方公里。其上蚀沟纵横,壶穴密布,蔚为壮观。

这么大面积的壶穴群是怎么形成的?据湖南省地质研究所童潜明教授研究,资江由沾溪镇向东成弧形转为近南北流经桃江县城,由于东岸是板岩山体,江水被阻,使河床只能向西侧的花岗岩上拓宽,花岗岩岩性坚硬不易被冲刷、侵蚀,犹如在河床中凸起形成了一道“拦水坝”,在板岩与花岗岩接触带上形成了狭窄的河道主槽。河越窄水越急,再加上“拦水坝”的阻挡,水流越发变得湍急。湍急的水流在跌落回旋之间,不断磨蚀、冲刷花岗岩,花岗岩上裂隙节理发育,最终就形成了数不清的壶穴和蚀沟。

“资江壶穴群真是世所罕见!在大河中能见到壶穴是很困难的,更不用说在大河下游了!”童潜明教授兴奋地指出,“不仅在湖南,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堪称奇观了。看了这里你就会觉得那些在山区溪涧中发育的壶穴,有些小家子气了,说这里是‘天下壶穴第一滩’也并不为过。”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