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些地方实施教师共享 跨校走教能否补齐师资短板?

● “我除了给本校学生上课,还要到四十八中滨湖校区上课。”
——合肥师范附小二小体育老师马飞
● “现在中心共有教师79名,10年来,全区累计近500位艺体教师先后在艺体中心服务。”
——合肥市包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兼艺体中心主任徐莉
跨校上课 一个老师多校用
这几天,合肥师范附小二小体育老师马飞正忙着梳理新学期教学计划。在他的电脑上,存着两所学校的课程表,一个是本校的,另一个是合肥市四十八中滨湖校区的。“我除了给本校学生上课,还要到四十八中滨湖校区上课。”马飞向记者解释,前年他向包河区艺体教师服务中心报名,志愿参加跨校走教服务,这两年一直在这两所学校间跨校走教。
之所以把马飞派到四十八中滨湖校区,一是因为该校建校时间短,体育老师缺乏;二是因为合肥师范附小二小的学生,毕业后都进入四十八中滨湖校区就读。“师生之间比较熟悉,在教学衔接上更顺畅。”合肥师范附小二小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马飞不仅在四十八中滨湖校区上体育课,还帮着学校组建了一支女子足球队并兼任教练。
让教师在不同学校间共享,这项教育创新举措,包河区已经实践了10年。记者了解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包河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原本周边及肥西县部分乡镇也并入了城区,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来该区安家,加之大量务工人员子女进城求学,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给教育资源分配带来挑战。2011年,包河区常住人口约81万人,有5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约7万人,教师3400余人,但艺体教师不足200人,主课教师兼职艺体课情况很普遍。
为了破解这一瓶颈,2011年9月,包河区教育体育局探索成立艺体中心,来自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15位名优、骨干教师被率先选拔出来,定期前往偏远、薄弱学校和乡村少年宫,开齐艺体课程,组建特色兴趣社团,用教师共享的路径破解师资不足问题。
“现在中心共有教师79名,10年来,全区累计近500位艺体教师先后在艺体中心服务。”包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兼艺体中心主任徐莉介绍,教师共享,让该区中小学生获得了更加优质公平的艺体教育。
● “与城市相比,农村师资缺乏,教学质量滞后。但农村乡镇中心学校师资要优于村小,让老师跨校走教,就是在乡镇范围内推行教师共享。”
——淮南市谢家集区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怀鹏
● “课时多了,教学任务也比以前增加了,但待遇有提升,锻炼能力的机会也多了。”
——谢家集区孙庙乡中心学校音乐老师王蕊
学区走教 农村师资“动起来”
与包河区教师志愿参加共享服务不同,在淮南市谢家集区,教师共享更多的是一种制度安排。谢家集区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怀鹏告诉记者,该区很多农村学校离城区较远,让城区学校老师到农村跨校走教不现实。但为了让农村学校也能开齐开足艺体、英语等课程,2019年,谢家集区在农村实施学区管理,一般一个乡镇划设一个学区,统筹调配学区内师资,通过教师跨校走教的方式,保证相关课程正常开设。“与城市相比,农村师资缺乏,教学质量滞后。但农村乡镇中心学校师资要优于村小,让老师跨校走教,就是在乡镇范围内推行教师共享。”杨怀鹏说。
2019年,谢家集区孙庙乡中心学校的几名老师到该乡几所村小走教,让乡村的孩子们体会到了艺体课程的美妙。“响板、架子鼓、钢琴等设备很齐全,但我来之前学生们就没用过。”王蕊是孙庙乡中心学校音乐老师,也是该乡柯湖小学走教老师。她告诉记者,过去柯湖小学的音乐课,多是主课老师兼带,他们不会使用乐器,只能带孩子们唱唱歌。
第一次上课,王蕊就给学生们演奏了好几种乐器,让大家既兴奋又好奇。慢慢地,她教学生们学习简谱和五线谱,向他们讲授乐理知识,课堂上除了歌声,还有各种乐器的伴奏。在王蕊的引导下,柯湖小学的学生们爱上了音乐课,每周都期待着王蕊的出现。“我一走进校门,他们就高兴地喊,王老师来啦,有音乐课上了!”
为了鼓励老师参加走教,谢家集区对教师工资绩效管理作出调整,要求每人每周的课时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享受绩效奖励。王蕊告诉记者,原来她在校每周只有9个课时任务,没法达标,跨校走教后,每周多了5个课时。“课时多了,教学任务也比以前增加了,但待遇有提升,锻炼能力的机会也多了。”王蕊说。
● “对通过‘绿色通道’招聘的专业人才,我们设置了专门的培养计划,他们在合肥学院等专门院校培训一年,取得教师资格才能上岗执教。”
——徐莉
● “在编制使用、待遇保障方面,应向农村等偏远地区倾斜,让师资愿意向这些地方流动。”
——杨怀鹏
创新机制 补齐短板促均衡
教师得以在不同学校间共享,前提是教师人事管理权限的改革。去年,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面推行,改变了过去教师“困”于一校的局面。杨怀鹏介绍,过去教师的编制落在学校,近年来很多学校生源萎缩,但教师编制却仍保留原数。“有需要的学校没有教师编制,有编制的学校没有学生教,这不仅是结构性缺编,更是一种资源错配。”杨怀鹏认为,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激活了教师管理模式,有利于辖区师资均衡配置。
在包河区,制度的改革释放了更大的灵活性。针对艺体专业人才“考编难”这个普遍问题,2012年到2017年,包河区试点每年面向社会公开设岗,通过绿色通道引进高水平运动员、歌舞演员等紧缺专业技能人才,免去笔试环节,通过面试招考入编。今年,该区按照“哪里少补哪里”的原则,600个编制指标专门留出120个给艺体教师,这个数字也是该区历史最高。
“对通过绿色通道招聘的专业人才,我们设置了专门的培养计划,他们在合肥学院等专门院校培训一年,取得教师资格才能上岗执教。”徐莉介绍,经过需求设置、专业选拔、双向选择等程序,包河区已通过绿色通道引进击剑、舞蹈、跆拳道、足球等专项人才充实到艺体教师队伍中。目前,在包河区艺体教师队伍中,高水平专业人才占比接近20%。
用人权限扩大了,如何留得住人就成了关键。在杨怀鹏看来,教师共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部分地区、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但终非长久之计。弥补师资短板,最根本的还是要吸纳更多优秀教师,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薄弱学校,要有更多的教师进来。“在编制使用、待遇保障方面,应向农村等偏远地区倾斜,让师资愿意向这些地方流动。”杨怀鹏建议。
相关报道
教师共享要管得好用得准
对话人:省人大代表 李长娟 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蒋永
记者:教师共享与此前的教师交流有哪些不同?
李长娟:教师共享是一种可贵的教育创新,从长远来看,对提升辖区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盘活教育资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之前的教师交流相比,教师共享有以下不同。一是侧重点不同。教师共享扩大了优质教育的受益面,能够让更多学生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教师交流侧重的则是教师个人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二是实施路径不同。教师共享可实施“一人多校”、“一师多生”的资源衍生,教师交流不论短期或长期,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基本不变。三是教学平台不同。教师共享可采用线上线下模式,灵活多样,教师交流一般为线下定向模式,较为单一。
蒋永:教师交流是一种被动性调整,是为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通过区聘校管的方式,立足校际间的结构性调整,促进师资的流转。教师共享是一种主动性调整,可以理解为教师交流的升级版和优化版。在包河区,我们通过选调全区优秀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心理、信息、英语等优秀教师,组建区艺体教师服务中心,在破解艺体教师缺乏的困局基础上,更侧重于促进各校特色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
记者:教师共享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李长娟:一是要规避绝对市场化。教师共享的推行,对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偏远农村或山区是重大利好,但应侧重体现共享共用的社会价值,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重氛围,既要体现和尊重教师劳动价值,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又须通过监管来规避教师薪酬的绝对市场化。二是明确归口管理问题。随着教师共享制度不断创新深入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应有明确归口,确保教师在意向选择和资源调配过程中高度统一,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例如北京的教师共享“入库”管理做法就很值得借鉴。三是防止曲解“共享”概念。对于优秀的教师,哪所学校都不会嫌多。偏远地区或山区师资力量先天不足,而城区集团化办学已成趋势,须防止教师只在集团校内部共享或城区共享,杜绝资源薄弱地区与共享链无缘的问题。
记者:教师共享后,怎么样保障教学质量?
李长娟:教师共享的核心是人才资源最大化利用,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受益,“管的好、用的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如果贪多求大、流于形式,反而会有损教学质量,让学生变得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制度配套要跟进,在经费保障、编制管理、激励奖惩方面完善管理办法,让教师既能有效发挥学科专长优势,又无后顾之忧。其次是需要解决部分学校的思想壁垒与畏难情绪,减少教师共享路径实施的各类“梗阻”。
教师共享制度的创新解决了部分地区、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具体实施上,对于区域集团校而言,“组团走校”等是较好的实施路径,短期内效果也易彰显。对于偏远地域学校而言,仍需以本校教师为主,走教教师为辅,但共享授课模式和时间可以灵活多变,更好地实现双师同向发力。
蒋永:包河区艺体教师服务中心是一个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跨校走教服务中的每名志愿者教师都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这种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其次,让教师共享不流于形式,更重要的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我们通过政府扶持、区域招募、公益纳入的方式吸引教师参与共享服务,同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将共享服务视作支教经历,并建立严格的绩效评价制度,保障教师的各项权益,提升他们参与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年实践,包河区教师共享制度逐渐成熟,最大化盘活了现有人才资源,有效促进了全区艺体教育均衡发展。
■ 本报记者 范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