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好人榜上榜好人】张无畏:情倾白水拳拳心 惠泽乡土切切情

2020年,郑州市共有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9人荣登“河南好人榜”,推荐产生河南省疫情防控身边好人10人,郑州市疫情防控身边好人106人,郑州市文明市民120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九位“河南好人”。

张无畏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道德经》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有一种感情是世界上最美的情怀,除了无所不献的母爱,那就是赤子情怀。25年前,他怀揣着乡亲们为他凑的12000元本钱外出创业,16年后回乡创办企业,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双手和过人胆识,逐渐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多年来,他对父老乡亲满怀感激,始终不忘回报家乡,先后出资近400万元用于改善村容村貌和发放各种福利,使古老的山村犹如十八变的闺女有了一副俊俏模样,使村民的幸福指数逐年攀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山镇白水峪村村主任、郑州中力泵阀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无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荥阳赤子的火热情怀。

“阀门之乡”长大 立志有所作为

白水峪村位于高山镇西南部,距离镇区2公里左右,1969年,张无畏就出生在这个民风淳朴厚道的小山村。高山镇位于荥阳市西部,距县城16.5公里,

“村村马达响,组组产阀门,户户都冒烟”,阀门迅速成为高山的支柱产业,从最初生产低技术、小投资、高效益的排污阀为主,逐渐品种规格翻新至2000余种。1976年,高山的集体企业发展到180多家,社员家庭企业发展到800多家;1985年,高山阀门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以及一些欧美国家。高山,成为了一个产业霸主的缩写,拥有了一个响彻全国的名字“中国阀门之乡”。

作为“阀门之乡”的孩子,张无畏从小就围着阀门转,他的生活中也从未离开过阀门,和小伙伴们玩耍聊天时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是阀门。可以说,张无畏是“泡”在阀门中长大的,他见证了阀门产业在高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和涅槃巨变。从那时起,张无畏就暗暗发誓,等自己长大后也要制造阀门,将父辈们开创的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1989年高中毕业后,张无畏辞别父母来到陕西西安,开始跟着在这里经销阀门的大舅做学徒。他每天蹬着三轮车为客户送货、熟悉市场,虽然十分辛苦劳累,却感到非常快乐。三个月后,张无畏已经学到了“真本事”,开始到全国各地“跑单帮”。他一方面推销荥阳产的阀门和水泵,一方面全方位地考察市场,为将来创业做准备。在他心中,年少时就有的把阀门产业发扬光大的梦想从来没有忘却。

怀揣感激创业 在商海中畅游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转机。还是这一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让时刻准备着创业的张无畏无比振奋,因为他知道,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必然蕴藏着更多商机。

还是这一年,23岁的张无畏坐上了从郑州到兰州的火车,又从兰州转火车继续前行,他的目的地是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坐在车窗前的张无畏,心里满怀感激,他的双手始终紧紧抓着随身的背包,因为里面装着白水峪村乡亲们为他东拼西凑的12000元的本钱。

“当时的12000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啊!那时国营单位的职工每月才100多元的工资!为了支持我创业,乡亲爷们七拼八凑才为我凑齐了这12000元钱!每每想起这事儿,我心里都是暖暖的!”张无畏说,“在去乌海的路上,我就想着,等我将来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好好回报乡亲们。”

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凭着吃苦耐劳和诚信经营,虽然吃尽了苦,受尽了累,但张无畏硬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闯出了一片天。从第三年开始,他的生意越做越顺。后来,他所经销的阀门和水泵始终占有乌海市总市场份额的50%以上。

回乡办企业 事业终有成

2008年,张无畏回乡创办了自己的企业——郑州中力泵阀制造有限公司。2014年,中力泵阀公司在第二生产厂区顺利建成了河南省最大、最现代化的水泵产品检测中心,即:河南省水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4年,中力泵阀生产的煤矿用多级离心泵获河南省名牌产品;2015年,中力泵阀商标获河南省著名商标;2016年,中力泵阀公司获得上街区区长质量奖。

目前,郑州中力泵阀制造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两个厂区,集科研、生产、服务为一体的企业,专业生产各类水泵和阀门200余种。现有员工110人,固定资产5600余万元,年产值7000余万元。生产的煤矿用主要排水泵的市场占有率跻身国内前三名,城市热网所需的热力阀门的市场占有率跻身国内前十名。

在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张无畏始终没有忘记回报家乡、回报乡亲。凡是村里谁家有困难,就能见到他的身影;凡是村上有婚丧嫁娶,他都亲自去帮忙,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村里打井、修路、办学,他总是踊跃捐资,他的企业也成为很多白水峪村民就业的首选之地,因为他从不拖欠大家一分钱的工资。

回村当主任 造福众乡邻

2014年12月,张无畏高票当选为白水峪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张无畏说:“既然群众信任我,我就不能让大家失望,我会全力以赴地把村里事情办好,让乡亲们满意。”

张无畏上任后的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从根本上解决历届村委想办、而又无力办好“老大难”问题。他投资50余万元,把村里的7条土路全部进行改造和硬化,使平整宽阔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田间地头,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和耕作。

一到夜晚,白水峪村到处漆黑一片,为改变这一状况,张无畏又投资近4万元,带领村委干部,义务为全村有住户的所有路段都安装了路灯。

白水峪村因水得名,原先村里山沟沟底常年水流不断,但由于气候变化,水位下降,涓涓细流早已不见踪影,山沟早已荒芜,蚊蝇滋生,村民叫苦不迭。为了彻底改变村容村貌,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张无畏找来施工队,投资200余万元,将村里已经荒芜的山沟沟底改造成两个人工湖,并在湖四周种植花草,建起亭台和观景长廊。

为了让建好后的人工湖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张无畏又投资47000余元买来材料,找来施工队,从人工湖向村里东山顶引水,使这里的几百亩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长期以来,白水峪村文化娱乐设施落后,不少村民就晚上跑到2公里外的镇文化广场健身娱乐,有的村民晚上无事可做就干脆几个人聚在一起打麻将,甚至还象征性的耍钱娱乐,经常引起家庭矛盾。建完人工湖后,张无畏又把目光投向了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上,他投资17万元,在村里建成了多个休闲健身文化小广场,购置了音响器材和健身器材,使村民有了活动场所和活动器材。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所有路灯准时亮起,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文化小广场,有的在灯下下棋,有的打扑克牌,有的健身,妇女和孩子们伴着优雅的乐曲翩翩起舞,到处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当年,张无畏回村时曾有部分村民不理解他到底图个啥,甚至有人说他是出风头,而如今,大家仿佛已经读懂了他的心。

“村长奖学金” 温暖学子心

又到一年开学季。这一天,白水峪村村委会议室内气氛热烈、掌声阵阵,村里14名优秀学生分别从张无畏手里领到了2000元、1000元不等的奖学金。

近年来,白水峪村每年都会为考上大学和高中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全部由张无畏个人出资。

“以后他们如果考上研究生、考上博士甚至出国,我还会尽我微薄之力继续资助和鼓励他们。”张无畏说,“为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就是希望孩子们发奋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

尊老又帮弱 手中留余香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白水峪村的发展凝结着一代代白水峪人的辛劳付出,村里的老人们为白水峪村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不应该被遗忘。为了让村里的老人们心情愉悦、安度晚年,近年来,每年春节,张无畏都坚持为他们发放福利: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桶食用油;80岁以上的老人除了每人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桶食用油外,还另发600元的红包。

为了帮助村里家庭困难的老人,张无畏还专门投资10多万元,将村里的部分荒地承包下来种上果树和蔬菜,建起了生态园,一方面为这些老人就近找到了活儿干,有了收入,另一方面还为乡亲们提供了廉价蔬菜,一举两得。

永葆赤子之心 继续逐梦前行

短短几年间,千年白水峪发生了嬗变,完成了从“穷山恶水”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这里有青山、有绿水,有果园、有良田,有平整的水泥路、漂亮的水榭长廊,还有一排排醒目的文化墙,一张张笑盈盈的脸庞……几年下来,作为村主任的张无畏不仅没花过村里一分钱,还倒贴进去近400万元。

“看见俺孩儿整天忙了村里忙厂里,整天闲不住,我心里可心疼他,真怕他的身体吃不消呀!”张无畏的母亲牛凤仙说:“村里人看见我,总是说我养了个好孩儿。其实我自己心里知道,我等于是给俺白水峪村养了个孩儿,为俺全村乡亲爷们养了个孩儿。”

张无畏总是说:“我现在有这个能力了,就想为父老乡亲办点实事、谋些福利。想当初我创业时只有12000块钱,现在我比过去强的太多了,我很知足,我总是这样想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张无畏生在白水峪,长在白水峪,这里承载了他太多的美好回忆,这里是他梦想起航的港湾,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振兴白水峪,让父老乡亲过上更好的日子。张无畏已经为白水峪村设计好了下一步的发展规划,那就是:乘着党的十九大的东风,依托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微信编辑:陈婧

统筹:岳翔、马如潇、王之、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