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接续造林守护——记江西省信丰县金盆山林场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图片
江西省信丰县金盆山林场,林海连绵,林相多样。辖区森林面积15.82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7.1%。林间溪水流淌,最终汇成龙井湖,是信丰县50万城乡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
林场核心区有保存完好的5.3万亩天然阔叶林,原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称它是“森林保护的样板地”,中科院、中山大学植物学家称其为“我国中亚热带低海拔保存最为完整的天然阔叶林之一”“我国中亚热带低海拔天然阔叶林的最后绝唱”。
林场荣誉室摆满了奖牌和证书。撑起这些荣誉的,是金盆山林场人60余年的坚守,是用一段段火红的青春诠释的奉献。
01
一个江西版的塞罕坝
1957年12月,为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号召,金盆山林场成立,在偏僻的山区,开始轰轰烈烈地造林。
接下来的故事和塞罕坝林场如出一辙。
金盆山林场场长黄文晖记得,1991年他林校毕业刚到县林业局工作,就有人跟他说:“林场第一任场长张兰圃的办公室就在山上,100多人为了造林都在山上,每天像过年一样。”
1959年,18岁的龚令安学校毕业后招工来到金盆山林场,清山整地、植树造林,成了第一代务林人。
“住瓦桥工棚,吃住在山上,种树砍树就靠一双手,每月工资18元。”已退休的龚令安对过往记忆犹新,“当时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们一心一意想把党的工作干好,充满骄傲和自豪。”
龚令安又先后动员儿子龚循胜、孙子龚良斌到林场工作,“看着亲手栽的树成林成材,林场到处青山绿水,我们无怨无悔。”
金盆山林场现有职工375人,其中在职职工100人、离退休职工275人,像龚令安一家这样三代同为务林人的不在少数。
黄达仁退休后,儿子黄连可顶替编制,也留在林场工作。
1979年,黄连可18岁。刚进入林场,他提出想法,想到大公桥苗圃队上班,遭到父亲反对,“不能贪轻松,要多做事,最苦最累的地方才锻炼人”。最后,黄连可进入大公桥采伐队,做了一名采伐工。这是父亲认为最繁重的工作。
一把锯子、一把斧头、一个水壶、一顶草帽,就此成了黄连可和同事采伐木材的标配“四件套”。为了提高效率,他们总是早出晚归。
黄连可说:“刚开始每月工资16元,转正后每月26元,吃住条件都比较差,圩日最开心,食堂加餐吃肉,一个月能吃两次,感觉很幸福。”
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经济开始影响到林场,木材卖不出去,砍得越多亏损越大,林场陷入困境。
“林场发不出工资,有时好几个月发一下,也有的半年后才发,职工生活压力非常大。”现任大公桥工区副主任的黄连可回忆说。
“为守住山林家底、千方百计保运转,当时林场职工轮岗上班,上一个月班休一个月,缓解工资发放压力。”黄连可说,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职工们在林场坚守了5年多,依然造林抚育、巡山管护。
02
学自大寨的“铁姑娘”突击队
当年,金盆山林场的“铁姑娘”突击队远近闻名。她们在大山里造林抚育、种田养猪、采茶育苗,把美好的年华奉献给林场。
1977年3月,金盆山林场派女知青江学莲到山西大寨参观学习。江学莲被大寨铁姑娘队深深感动,立志要向她们学习。在组织的支持下,“铁姑娘”突击队成立了。
这支队伍中,有从赣州下放的女知青10人、信丰下放的女知青6人,最小的17岁。在第一任队长江学莲的带领下,她们山上种树、山下种粮。
上流分场64名职工承担着水稻种植38亩、育苗15亩、管理茶山330亩的生产任务。“铁姑娘”突击队员是林场的生产骨干。
夏天施肥,突击队员每人每天要完成500公斤施肥任务,山高坡陡,却要扛着50公斤一包的肥料往上爬。采茶季节,她们白天采茶,晚上拣茶炒茶。茶场每年采摘春夏两季生茶6万公斤、炒成干茶1.5万公斤。
第二任队长曾宪英能吃苦,处处想在前、干在前,深受队员信任和支持。有时半夜来了一车化肥,只要她一声令下,队员们都会不顾疲惫,迅速穿好衣服去搬运。
2016年9月,赣州市76届知青重返金盆山林场,举办上山下乡40周年纪念活动。大家畅谈知青岁月,共叙姐妹深情。
“尽管林业工作又苦又累,但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克服困难,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们终身受益。”何飞深有感触。
03
改革后生态改变民生改善
金盆山林场建场63年,经过一代又一代务林人的努力,在偏僻边远的山区建成了一个山川秀美、生态和谐的国有林场。
金盆山林场党支部书记周学忠也是“林二代”,1987年来到林场工作时,职工有五六百人,见证了林场最辉煌的时期。
周学忠说,林场职工总结了自己的奋斗历程:建场时期靠的是“一颗红心,一双手”;生产时期支持国家建设靠的是“一把锄头,一把刀”;大造林时期靠的是 “一把锄头,一把尺子”。
2014年,国有林场改革。金盆山林场由企业变成了事业单位,经营方向由采伐森林转为生态保护与修复,资金来源则由木材销售变成了财政保障。2020年,职工人均工资8万元左右,比改革前增长了40%。
“十三五”期间,金盆山林场投资800多万元,先后改造场部、工区和护林点办公和生活设施,新建职工公寓125套,建筑面积8125平方米,水、电、路、通信设施全面改造升级。
退休老职工黄际庸是其中的受益者,“我2014年摇号摇到一套50多平方米的公寓,自己只出5万多元,拎包入住。我退休多年,每年都要在这住上几个月,当年种的小树都成林了,感到很欣慰。”
林场生态日益向好。目前,林场拥有森林15.82万亩,森林覆盖率97.1%,森林蓄积量149.5万立方米。在林场核心区,保存完好的5.3万亩天然阔叶林是林场的根基,成了林场的名片。
这片天然阔叶林平均海拔约360米,孕育了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丰富物种。辖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00科665属1246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树种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银杏、半枫荷、花榈木、黄檀、香樟等29种,其中南方红豆杉分布范围达3500亩,有5500株,最大的胸径达136.8厘米。辖区内有陆生野生动物306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蟒蛇、白颈长尾雉、云豹、白鹇、蛇雕、小灵猫、水鹿、豹猫、中华鬣羚等20多种。
2015年,林场推动周边精准脱贫,在信丰县古陂镇新屋村、大屋村和大塘埠镇坪石黄陂村建设油茶扶贫基地2695亩。539个贫困户,每户5亩,林场统一整地种植、经营管理。截至2019年底,林场已为油茶扶贫基地投资1685万元。
“基地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务工,年人均务工收入可增加6000元左右。进入丰产期后,每个贫困户从5亩油茶林中可获得纯收入7000元以上。”黄文晖说。
文章来源丨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丨钟南清
通讯员丨李春梅
审核丨唐秀萍
编辑丨吴竹韵
版式丨吴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