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坚持40年从种树到种“风景” 新年俗让百姓乐享生态“红利”

“种树就是种风景,生态环境好了,游客更愿意来!”大年初七,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浙江的西大门,衢州市开化县一场延续40年的“植树拜年”活动如期举行。全县3万余名党员干部走向山林、田野,和当地群众一起义务植树。如今,用植树的方式“拜年”已成为开化的新年俗。
图片
图片
图片源于:央广网
从以伐木为生到处处种树增绿
在浙江省开化县下淤村,一眼望去,小山村被郁郁葱葱的大树所包围。看着眼前的景象,谁能想到4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黄土随处可见。
当年,开化作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小县城,交通不便,村民靠山吃山,以伐木为生。“那时候荒山较多,造林技术也不成熟,苗木存活率低,荒山的绿化难度很大。再加上当时老百姓大多只砍树不种树,造林积极性也不高。”开化县林业局教授级高工周俊宏回忆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为消灭荒山,开化县以绿化荒山和营造速生丰产林为主战场,拉开了一场各级领导率先兴办绿化点的植“绿”战。1982年,开化县把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定为义务植树日,由县委领导带领全县机关干部义务植树,带动全县群众植树造林,绿化家乡。
一时间,造林技术全面推广,科技示范林地逐个建立,看到造林成效的老百姓也慢慢加入到了植树造林的队伍。
“为了增收致富,当时植树活动的内容仍侧重于营造用材林、经济林。但植树造林的意识已在开化百姓心中埋下,全县绿化家乡的氛围已渐渐形成。”周俊宏感慨道。
绿意盎然好“钱”景“
坑要挖得深一些,树苗要扶正,填土要打实。”种了一辈子树的开化县齐溪镇左溪村村民程珠彬老人在一旁不断叮嘱着。“我们以前种的都是杉木等经济林,树长大就砍了卖钱,现在不一样,今天整片种的是红枫,成林后就是漂亮的风景。”
从种用材林、经济林到种生态林、景观林,这一转变发生在1997年。当年,开化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立县”的口号,可对当时大多以砍树卖木材为生的村民们来说,并没有“吃山养山”的观念。
为转变思想观念,开化县林业局所有干部每人自掏100元钱给村里买树苗,并定期组织人员对苗木进行抚育,村里也将禁止砍伐阔叶林写入村规民约中。
2006年,开化又把植树节扩展为植树周、植树月,绿化范围逐渐从荒山造林扩展到了村庄、公路、通道绿化等。到2013年,在喊出建设国家公园的口号之后,开化植树造林实现了绿化到彩化的进一步转型。
“时代在变,我们种树的品种也在变,现在都在种风景。”开化县林场星口林区,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余永庚说。1982年至今,余永庚从未缺席过义务植树活动,多年前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郁郁葱葱、成山成林。
“环境变好,最受益的还是老百姓。”在下淤村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叶生福说,随着“植树拜年”成为传统,村子的风景变美了,游客接踵而至。
如今,下淤村成功创建了国家级景区村,旅游硬件设施也不断完善,车道、观景栈道、绿道、山上旅游步道遍布全村。一个绿树成荫,山美、水美、环境美的现代田园新村跃然眼前。
在外务工的叶生福正是看到村里的变化,回到家乡办起了农家乐。“家门口一年四季风景不同,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自然红火。”叶生福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植树造林成传统,绿意盎然好“钱景”。40年来,开化共有136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近2623万株,折合造林面积25.7万亩,推动该县森林覆盖率从60.1%提高到80.9%。
如今,开化人也尝到了植树造林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红利”。正如老党员余永庚所说,种树变成“种风景”——除了肉眼可见的“绿意”和百姓生活的“红火”,这风景亦是久久为功的浙江绿色发展的缩影。
来源:中国环境报
原标题:《从种树到种“风景”,开化坚持40年 新年俗让百姓乐享生态“红利”》
作者:朱智翔 晏利扬 胡思逸 王钰
编辑:邢翰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