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坑名伞入库:六代传承,一把油布伞梦回江南雨巷

在油布伞市场“江河日下”的情况下,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布伞制作技艺传承人郑国民咬着牙,创造性地用大型太阳伞与工艺伞又一次打开了国内外市场。对于他来说,让这门明清时期就已成名的技艺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价值,就是最好的传承。
“孤坑名伞最宜春,风雨连旬不恼人。”
乾隆二年进士王德钦在诗中提到的“孤坑”,就是现今安徽宣城市泾县昌桥乡孤峰村。在明清时期就已扬名的“孤坑伞”如今也加入了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大家庭。
如果你对历史不太感兴趣,那是否注意过在影视剧中出现的油布伞?几乎全国影视剧组的油布伞都出自孤峰村,且来自该村惟一一家油布伞厂——国民油布伞厂。
图片
郑国民
国民油布伞厂的掌门人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布伞制作技艺传承人郑国民,这位和油布伞打了30多年交道的制伞大师向世界技能博物馆捐赠了两把油布伞和一把油纸伞,用郑国民的话来说,“捐赠的这三把伞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第一把是仕女图油纸伞。
图片
这把伞伞面采用的是优质手工宣纸,手绘侍女图案,涂上精心熬制的熟桐油制作而成。宣纸承载了中国千年文化,而我们宣城市又是宣纸之乡,所以我觉得选择以宣纸为伞面很有意义。另外,这把伞用到了穿花工艺,穿花工艺非常复杂,要求不同伞型的花线颜色和花型不能乱。这把伞的伞中堂用五色彩线手工穿制了满堂花型,古色古香,富丽堂皇。 ——郑国民
第二把是手绘丝绸工艺伞。
图片
这把伞和仕女图油纸伞一样也是竹木材质,不过仕女图油纸伞采用的是中槽式结构,这把伞采用的是开丫式二节式结构,伞杆二节式可拆卸,便于携带,伞面选用优秀真丝面料,手绘樱花图案,伞中堂也用五色彩线手工穿制了满堂花型。这种丝绸工艺伞精致轻巧,很受女士们的喜爱。 ——郑国民
第三把是宫廷工艺油布伞。
图片
伞面选用优质布料,再涂上精心熬制的熟桐油,防水抗风,这把伞的特色是实用与工艺兼顾,以实用为先,是古时候王公贵族的实用雨具。许多年轻人对油纸伞和油布伞有误解,认为不结实耐用,其实油布伞、油纸伞不仅可以挡大暴雨,还可以挡七八级大风。 ——郑国民
据郑国民介绍,油布伞和油纸伞主要差别在于伞面的用料,一个选用布料,一个选用纸张,制作工艺是相通的。
无论油布伞还是油纸伞,都需要经过——
选材、量尺寸、刨竹节和分片、打孔、排竹、套伞头、伞骨与伞头相连、制伞面、上布、熬油和刷桐油、盖章或署名、晾晒
这12道大工序,88道小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工完成。
“伞看起来简单,但是制作过程十分繁琐,制作一把伞起码得要一个礼拜的时间。”
不仅过程繁琐,而且许多还是细致活,不下功夫与时间很难做好。
图片
就拿熬油来说,油布伞之所以防雨,重点就在于刷了熟桐油,而这个桐油的熬制过程,需随天气、季节、温度、湿度变化不断做细微调整。
熬油是制伞的核心程序,油熬嫩了,伞晒不干,熬老了,又容易糊锅报废。熬油大概需要2小时,因为过程中变化多,所以经验很重要,待油温升到260℃,可以拉出细细的白丝,就算熬成了,整个过程极其考验耐心。 ——郑国民
图片
一方面制作繁琐,上手慢,另一方面市场有限,利润不高,所以虽然泾县油布伞在2017年被列入第五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一张文化名片,就连国民油布伞厂也成了网红摄影点,但依然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
“我们厂是当地惟一一家油布伞厂,厂里差不多20人,主要都是60、70岁的老人。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制伞,吃这碗饭。像我们家是制伞世家了,到我是第六代,我的侄儿、侄儿媳干了几年也不干了,到大城市工作比做这个更赚钱。”
图片
事实上,1970年出生的郑国民当时也是“无奈”才进入油布伞制作这个领域的。曾经繁盛的孤峰制伞景象,到郑国民初中毕业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那时在我们农村能考个中专就不得了了,我成绩还算不错但也没能考上,家里又世代制伞,初中毕业后就顺理成章地进了当地的孤峰雨伞厂。”
图片
1987年,初中毕业的郑国民正式进入孤峰雨伞厂学习制伞技艺,不过那时油布伞市场受到了俗称“洋伞”的尼龙伞的猛烈冲击,产销量锐减。油布伞厂倒闭的倒闭,转产的转产,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县乃至全省专业制作油布伞的厂家只剩孤峰雨伞厂一家。
1991年,才21岁的郑国民已经接替父亲在孤峰雨伞厂当了两年厂长,在油布伞市场“江河日下”的情况下,他逆流而上,自筹资金,毅然决然地创办了泾县国民油布伞厂。
郑家从清朝末年开始就以制伞为业,家里老一辈制伞的在当地都是叫得出名号的,百年传承下来,可不能说不做就不做。
其实我那时并不喜欢制作油布伞,小时候甚至是痛恨,因为经常在休息天和假期被喊着帮大人忙。但是既然走上了这条路,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再想想老一辈对我的期待,就咬牙挺过来了。创业初期,日子真是熬着过的。 ——郑国民
图片
市场不景气,逼着郑国民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传统制作技艺固然不能丢,但品种及伞面材质可以创新。第一个重要创新就是制作大型太阳伞。
“之前为街头小商贩们遮阳做的伞都是半径60厘米的,但是我们的伞半径直接做到了1米多,甚至更大。”
“大型太阳伞”帮助国民油布伞厂活了下来,而工艺伞则让郑国民看到了未来。在郑国民看来,工艺伞与其说是雨具,不如说是艺术品。
图片
相比以实用为主的普通油布伞,工艺伞布面图案精美、伞面材料精致、伞骨更为精细,技法上还加入了复杂的绕线和穿花工艺。
绕线和穿花工艺以前在宫廷油布伞中会使用到,但因为一般老百姓用的都是最实用、最简单的油布伞,所以我们一开始也主要生产实用性的油布伞。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众对伞的要求也提高了,除了实用还要美观,于是我们恢复了以前的绕线和穿花工艺,开始做工艺伞。 ——郑国民
图片
正在制作工艺伞的郑国民
工艺伞也帮助郑国民打开了海外市场,现在国民油布伞厂一年差不多制作10万把伞,其中20%销往海外。
“我们的工艺伞在海外很受欢迎,出口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像在日本,一把工艺伞可以卖到2000多元。”
随着国民油布伞厂的产品越走越远,郑国民最忧心的已经不是产品的销路,而是传承问题。这些年,伞厂工人来来去去上百人,郑国民也亲自带过十几位学徒,但都没能留下来,“我今年也50岁了,到现在也没找到接班人。”
图片
这也是他得知世界技能博物馆对外征集展品的消息后积极回应的原因——
我希望借世界技能博物馆这个国际性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油布伞的制作技艺,希望能有年轻人被这门传统技艺打动,加入到油布伞的制作与传承中去。虽然小时候我恨油布伞,年轻时也不喜欢制作油布伞,但到了40岁以后是越来越喜欢,觉得从事这一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我希望也有年轻人能一开始不怕吃苦,不怕钱少,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这份技艺最终会带给他自豪与满足的。 ——郑国民展品提供人寄语
期望自己提供的展品给青少年......
希望能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油布伞的传统制作技艺,加入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中去。 ——郑国民
展现中国传统技艺,传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郑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