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会照开,招呼照打,难掩同会不同调

拜登最近喊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美国回归,美国回来。
不仅对国内喊,还对国外喊,更重要的是对盟友喊。
有时候,缺什么,喊什么。
美国被认可、接受度严重下降,敦促盟友们留意,他有能力带回昔日美国的领导力。
图片
一厢情愿?
拜登最近参加的两次线上国际会议是G7峰会和慕尼黑安全会,极简版概括:回归。
拜登主张多边主义,曾批大统领“退群”,上任后宣布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和世界卫生组织,并将以观察员身份,重返“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目的:让口号落地。
更重要的是,拜登认为跨大西洋联盟也“回来了”。
美欧盟国关系,曾因“美国优先”受损。去年4月的G7会,因为大统领轻忽,加上疫情,未能如期举行。
图片
今年会议联合声明,提出把2021年作为“推动多边主义的转折点”,同时表明G7国家合作复苏经济、应对疫情和气变的决心。
计划月底向世卫组织缴纳2亿美元会费,但对全球来说,区区2亿美元,杯水车薪,更买不回美国被砸的信誉。
现实是,美国选后政局动荡,左右两股力量继续撕扯,施政遭遇的阻力,比想象中大太多。
他签了30多份行政令,签字签到手抖,两党协商出法案希望渺茫,行政令是不得已为之。
当务之急是防疫,人命关天。
美欧关系演变,不能忽视中国这个变量。
拜登团队是想把和中国激烈竞争,作为美欧的共同语言和政策。
拜登竟在慕尼黑安全会议这个大场合中,说美欧要“共同对抗中国的经济滥用和胁迫行为,做好与中国长期战略竞争的准备”。
图片
有多少共鸣?
对中、俄气势汹汹,拜登的老路,差不多就是一场全球性的新权威主义冷战。
欧洲当务之急是疫情后收拾旧山河,不是什么来自中国或俄罗斯的这那。
经过这两场线上会,拜登应该发现,今天的欧洲形势,已经和4年前不一样了。
拜登把中国当做头号“竞争对手”,要把这种观念加给欧洲。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无意挑战美国在欧洲的地位,拜登眼中的中欧,与欧洲眼中的中欧,错位。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木已成舟……
中国已超越美国,成欧盟最大贸易伙伴。
拜登走老路,无视欧洲自身需求和中国经济、俄罗斯能源力量,拉起盟友就要搞对付那一套。
这不现实,也行不通。
德国无视美国制裁,坚持“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工程计划,剩下不到50公里,里程碑即将竣工。
美国警告,计划将使欧洲更加依赖俄罗斯天然气,危害欧洲能源安全。
默克尔说,宁可退出欧盟,也要走完最后一公里。
图片
换一招,继续打掉渣的“民主、人权牌”。
G7,曾有想法要把,印度、韩国和澳大利亚拉进来,发展成“民主国家联盟”。
意大利不同意,认为澳大利亚“反中”色彩浓厚,那还不成了“反中集团”。
法国担心扩员后,欧洲在集团中的影响力被稀释。
日本更反对韩国,只希望自己是G7集团的唯一亚洲代表。
出息……
再平衡
关键,欧洲的“自主化倾向”更抬头。
马克龙在防务议题上,提出“欧洲战略自治”观念,虽然不代表与美国分道扬镳,但认为北约确实需要新的政治动能,需要更加政治的做法。
小马2017年当选后,持续推动欧盟在安全上走自己的路,不再走二战后,单靠美国军事保护的老路。
拜登上任后,外交重点在欧洲,先稳住西方,转头对付东方。
拜登对欧外交成败,取决于他能否在未来4年,重建美国在盟国心中的“信任度”。
本来,美国对外政策具有持续性特质,但被那位折腾4年,败家败得差不多了。
图片
盟友们担心的是,2024年大选后,美国对外政策是不是又因人而异,再来一个“今朝推翻前朝”?
甚至认为2024年后,美国才会有较为明确的长期外交路线,在这个之前,欧洲不愿表态与中国抗衡,而是希望与美国建立一个“谈判”而非“仆从”关系。
欧洲人的看法,对拜登来说,侮辱性太强,就是没把他当成一个有深度影响力的总统,一个“过渡式人物”。
马克龙认为,欧美关系很重要,但需要“再平衡”,只有在欧盟能够承担足够的自我保护义务时,欧美关系才能更平衡。
他也向拜登传递一个信息,就是法、德两国正在“防务预算分担”上,早日达到本国GDP占比2%的目标,这话是有深意的。
图片
马克龙强调,欧洲打造一个独立自主的核安全体系的重要性,不停暗示,在英国正式脱欧背景下,法国将为整个欧盟提供“核保护伞”的意图。
小马还挑明,现在的美国已不是“全球强权”,而已经转变为“太平洋强权”。
这话,侮辱性也很强。
英国,还在“脱欧后遗症”中挣扎,目前能做的,也就是紧抱美国大腿,守住“英美特殊关系”。
而拜登还是把欧盟而非英国作为重整欧美关系的核心……
图片
盟友们,会照开,招呼照打,但已渐渐流于“形式大于内容”,同会不同调。
最大变量,除了美国回来,更是中国来了。
中国的经济体量,市场规模,发展前景,综合实力,欧洲人不是瞎子,都是能看到、感知到的。
中国被需要的程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强烈。
今后还会更强烈。
拜登拉欧洲搞“欧美再平衡”,难道看不到“欧中再平衡”,以及绕不开的“美中再平衡”?
实力说话,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