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海泉:要想真脱贫,先脱一层皮

【编者按】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于今天(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江门鹤山市副市长、鹤山市驻龙州县扶贫组组长杨海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去年5月11日,江门市对口帮扶崇左市的4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南方日报记者走进崇左市蹲点采访报道了两地扶贫协作成果,并专访了杨海泉,聆听他和扶贫组的粤桂扶贫协作故事,推出报道《杨海泉:要想群众真脱贫,扶贫干部得先脱一层皮》。

受访者提供

今天,让我们重温这篇旧文,感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海泉的扶贫故事。

“要想群众真脱贫,扶贫干部得先脱一层皮。”这是鹤山市驻广西龙州县扶贫组组长杨海泉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自己对扶贫工作的要求。

2017年9月,江门市与广西崇左市建立扶贫协作关系,明确江海、蓬江、新会、鹤山四区(市)各一名骨干领导,到崇左大新、天等、宁明、龙州4个贫困县挂职,开展对口扶贫协作工作,鹤山市副市长杨海泉首次与龙州县结缘,挂任该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拉开两地扶贫协作序幕。

几年来,杨海泉带领扶贫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江门精准扶贫经验带到龙州县,助当地办起扶贫车间,让龙州贫困户实现稳定就业,同时将龙州县优势资源推介到江门,吸引江门企业到龙州投资兴业,不断为该县脱贫攻坚注入“江门活水”。

入村入户调研敲定对口帮扶方案

“这是八角树,这是象草,这是甘蔗苗,今年全县种了约50万亩甘蔗……”走在龙州县的乡间田野,杨海泉对当地各种植物的名称张口就来。在当地扶贫干部和村民眼中,他是一个“本地通”,甚至“比贫困户还了解情况”。

刚来龙州县时,杨海泉也曾一头雾水。“扶贫协作如何开展?当时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参考,完全靠自己摸索。”为制定扶贫协作方案,他带领扶贫组另外两名成员,拿着贫困户的基本资料,一村一村走,一户一户问。

“最远的村一来一去要七八个小时,车只能开到乡里,进村全靠绕山路。”杨海泉说,再远也得去,摸清当地情况和群众需求,才能对症下药。一圈调研下来,扶贫组对龙州情况有了全面的认识,也迅速拿出了帮扶计划,敲定9个对口帮扶方案,涵盖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提质、产业造血、教育和医疗扶持支援等各方面,为两地扶贫协作打通第一关。

易地搬迁是杨海泉到龙州之初遇到的另一个挑战。“当时正值易地扶贫安置点建设冲刺,只剩最后三个月工期,水电、电梯还未开工,大家心里‘打鼓’。”扶贫组成员陈世杰回忆说,当时又是雨季,没有人敢打包票。

眼看工期越来越近,杨海泉带领扶贫组站了出来。为保证按计划完成任务,他提出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组织水、电、消防等多支施工队同时进场,错峰施工。

为保证各支施工队有序进场,杨海泉带领扶贫组天天待在工地监工。“最晚的时候施工到凌晨3时,困得受不了就在车里眯一会。”陈世杰说,第二天早上6时还要组织其他工程队进场。三个月后,看着贫困户按时搬进新家,杨海泉又带领扶贫组投身新任务。

为龙州县量身定制扶贫产业

2018年6月,在两地共同努力下,龙州县成功脱贫摘帽,退出国定贫困县序列,但产业链单一,巩固脱贫成效任务艰巨。“能否为龙州县量身定制更多扶贫产业?”是杨海泉一直思考的问题。

经过长期考察,杨海泉发现,龙州县作为国家糖业战略布局的重要地区,甘蔗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除了制糖和造纸外,每年约30万吨甘蔗尾叶被当作废料焚烧、丢弃,既浪费又污染环境。

能否利用甘蔗尾叶作为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找出一条切合龙州实际、巩固脱贫成效的路子?

有了设想,说干就干。2018年下半年,扶贫组组织专家从宏观布局结构到各环节衔接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最终得出“每年30万吨甘蔗尾叶最多可育肥肉牛约12万头”的结论。这让杨海泉信心十足,他立刻带领扶贫组前往鹤山寻找养牛产业链的龙头种子企业。

经过多番寻找与挖掘,鹤山养牛世家第四代传人温兆轩进入杨海泉的视野。“他既有养牛技术,又有销售市场,每年在大湾区销售屠宰十万头以上。”杨海泉说,邀请温兆轩到龙州考察后,其十分看好产业前景,2018年9月,便与龙州签约,并注册成立广西龙州甘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18年12月5日,甘牛生态养殖那渠园作为产业链建设的启动项目奠基,次年1月即开始进牛,4月份第一批育肥肉牛发往大湾区。2019年集团已出栏肉牛超过6000头,存栏1500多头。“能到龙州投资办厂,离不开两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更得益于扶贫组牵线搭桥。”广西龙州甘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兆轩说。

如今,得益于扶贫组牵线搭桥,越来越多广东企业来到龙州县投资兴业,杨海泉十分开心:“龙州有资源,广东企业有资金有技术,促成两地合作,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才能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撰文】任龙

【作者】 任龙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