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优秀小说如何能拍出好剧?专家支招探讨文学对接影视新目标

图片
在2020年底的九次作代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讲话中提出了几个文艺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是:“怎样破解文化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文艺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问题?”“怎样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2月24日上午,江苏省作协召开“江苏文学作品戏剧影视转化推介咨询会”,集中探讨在一个大众更愿意读图观影的多媒体时代,如何让纸上的文学作品通过成果转化走进更多读者及如何让文学作品更具影响力,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等问题,当天,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参加了会议,省委宣传部、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文艺出版社、江苏大剧院等部门和领域代表出席,就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问题,向着双方共同发展的目标展开讨论,进一步加深江苏文学和戏剧影视行业的合作。
什么是好剧本?好剧本通常有什么样的特点?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被称为姜文最文艺的作品,入围了“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将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描绘成气势如虹的长幅画卷,高居收视率榜首,至今好评如潮;电影《推拿》通过一群盲人的普通生活,激起了观众心中的人性波澜,斩获国内外无数大奖。这些高口碑的影视剧作品,分别改编自江苏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周梅森的同名小说《人民的名义》、毕飞宇同名小说《推拿》。可以说,这些好的剧本成就了这些好的影视剧,在省作协原党组副书记张王飞看来,有了好剧本才能吸引到导演和投资,省作协副主席叶弥也表示赞同,“很多人都以为现在的影视圈缺投资、缺回报,其实最缺的就是好的剧本。因为好的剧本会把钱引来,而一个本身薄弱的剧本,投再多钱进去也是亏的。”
在一个大众更愿意读图观影的多媒体时代,如何让纸上的文学作品通过成果转化走进更多读者?如何让文学作品更具影响力,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这是摆在文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作家个体创作需要坐冷板凳,作家也只能以文字的形式让作品亮相,但当优秀的原创作品问世以后,让它热起来就是文学工作者的使命,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直言“文学是其他一切艺术形式的母本”。那么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适合做影视改编的呢?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要有悬念的,能引起共鸣的,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还特别提到,挑选母本时,眼光不妨放得更宽一些:“不要总盯着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甚至散文,只要里面有一个点特别出彩,完全可以拎出来加以敷演,构造出一部别有新意的作品来。”
这些本土书单被推介,改编后值得期待
此次推介咨询会的一项核心议程就是“推荐适合改编转化的江苏优秀文学作品”,会上,现场专家都畅所欲言,推荐了各自心目中的书单。
张王飞分别推荐了张恨水小说《秦淮世家》和毕飞宇小说《平原》。省作协副主席、评论家、作家王尧推荐了苏州作家陆文夫的经典小说《美食家》,在他看来,《美食家》既写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呈现了苏州风土人情、美食特色。此外,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胡石言《柳堡的故事》虽然早已被成功改编,王尧认为它们仍有重新改编、常演常新的价值,“‘陈奂生’系列刻画了改革开放时期的典型农民形象,《柳堡的故事》将革命背景与人性探索相结合,这些作品再次被改编应该依然会受到大众欢迎。”
叶弥说自己已经在太湖边住了14年了,在她看来,太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说,“如果能把‘太湖故事’用二十集左右的电视剧来呈现,表现富裕地区走向更加文明的生动历程,应该是理解我们时代的一个别致的视角”。
省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祁智曾经创作出无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他告诉大家,最近他创作的童书《二宝驾到》即将出版,这部作品是他走访了400多个二胎家庭才创作出来的。
在听完了大家的推介后,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表示,省作协将研究好推介目录,搭起文学和影视之间的桥梁,期待未来,双方能擦出火花、孕育出美好的作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