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3个瞬间上热搜!这4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故事,请讲给孩子们听!

在今天举行的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现场上
有这样3个瞬间
让我们热泪盈眶
颁奖过程中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
坐在轮椅上领奖
她就是近百岁高龄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
“捐资助学老革命”夏森
她很努力想起身
但试了两次都没能站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示意她不用起来
然后深深俯下身将证书送到她面前
这温馨一幕
实在太暖心了
还有这样一幕
也让许多人流泪了
被称为“燃灯校长”的
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创办者
张桂梅坐在轮椅上
被推上台领奖
不久前
在感动中国颁奖仪式上
张桂梅还能站着出席
如今,却坐轮椅接受表彰
在脱贫攻坚斗争中
有1800多名同志
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
原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
第一书记黄文秀就是其中之一
黄文秀大学毕业就选择扎根基层
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
夺去了她年仅30岁的生命
在提到“黄文秀”名字的时候
黄爸爸的眼眶越来越红
这一幕
让许多人心疼不已
这些感人的瞬间
彰显的是人民至上的信仰
是扶贫必扶智的教育力量
这4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故事
一定要讲给孩子听
“燃灯校长”张桂梅:
“不用怕,有我呢!”
图片
新华社发
自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这座偏远的县城接纳了历经生活磨难的张桂梅,心怀感恩的她,20多年间经常重复这样一句话:“不用怕,有我呢!”
她最初任教的华坪县中心中学或是后来的华坪县民族中学,只要有学生因为家庭贫困等原因上不了学,张桂梅就说,“不用怕,有我呢!”此时,她已身患重疾,两次大手术几乎把她完全摧垮。然而,她全然不顾自己,资助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她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供学生读书,甚至把学生带到身边生活,直到其完成学业。
孤儿院里失去亲人的孩子总会被噩梦惊醒,张桂梅就俯下身轻声安抚,“不用怕,有我呢”!19年间,她当了172个孤儿的“妈妈”,现已将50多个孩子培养成人。他们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还建立了温暖的小家庭。“妈妈”“老妈”是孤儿院孩子对她最亲切的称呼!
女子高中创办之初,有不少家庭和女孩因为贫困以及学习基础差等原因,不愿来上学。张桂梅就走进大山一次次家访,对学生和家长也一次次重复着这句话,“不用怕,有我呢”!至今,已有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所学校走出,走进大学,走向了她们更广阔的人生。
20多年间,张桂梅用病弱得令人心痛的身躯坚持担着沉甸甸的育人责任。当然,总会有人问她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她的回答始终如一:“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应尽的职责!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这片土地接纳我并给予了我无私的关爱!”
“现在女子高中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学生因贫困放弃学业的也少了,‘不用怕,有我呢’这句话还说吗?”
张桂梅回答:“还说呢,但这主要是上大学的事了,有学生和家长担心考上大学承担不了费用。”
“这你能担得起吗?”
“我不怕,学校现在成立了桂梅助学会,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张桂梅的回答底气满满。
12年来,在张桂梅的带领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全体女高教师坚定“帮助一个大山贫困家庭女孩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就是帮助一个贫困家庭”的信念,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学校连续10届毕业生的高考上线率、升学率都是百分之百,综合排名始终位列全市第一。
1800多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成就一个个大山里的“教育奇迹”。人们都说,这所学校“低进高出”的背后,离不开学生的苦读、教师的苦教,更离不开深山“燃灯校长”张桂梅不顾生死的奋斗。
在各种荣誉接踵而至的今天,张桂梅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她认为,“知识改变命运”要深入到每个人心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还得不断地去说去讲,她还得与自己的病痛抢时间。
今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有160多名高三学生,春节期间张桂梅还在家访。她要掌握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贫困学生除了享受免去的学费、教辅资料费、住宿费、试卷费等一切费用外,还得到300元、500元、800元等不同等次的生活费资助。
“这次家访看到的变化太大了!”张桂梅的话里透着欣喜。她说,我原来去过的许多家庭,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破旧不堪,这几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计划,使大山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盖起了新房子,村里的路也修得平整多了,最主要的是人们的精气神不一样了。
她印象很深的有一对学生家长,大冬天里原来都只穿着破旧的塑料凉鞋,现在穿上了皮棉靴和运动鞋。她说:“最令我高兴的是许多大学毕业就业的学生家庭,家门口贫困户的牌子摘掉了。一个学生就业,就有一个家庭脱贫!”
“不用怕,有我呢!”因为这一句坚定的承诺,这些年来张桂梅将自己的工资、各级政府发给她的奖金,甚至是大家筹集给她看病的钱全部捐给了华坪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社会事业,累计上百万元。她个人没有任何财产,现在还住在女高的学生宿舍。但她却说:“我什么都有,我心里有学校、有千千万万个孩子。”
“不用怕,有我呢!”张桂梅就如同深山里的一束光,一束帮助大山女孩改变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托起无数家庭和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之光。
“蘑菇院士”李玉:
把祖国建设成为食用菌产业强国
图片
图片来源自网络
“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时,这样为柞水木耳点赞。
柞水木耳是吉林农业大学在柞水县对口帮扶的精准扶贫项目。领衔这支扶贫专家团队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教授。他叫李玉,是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院士。他把真菌学、黏菌学的研究延伸到与国民经济结合紧密的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领域;他利用食用菌生产带动数万农户脱贫致富;他立志把祖国建设成为食用菌产业强国……
“感谢李玉教授的农业技术指导。在家门口就业,不但解决了生计,还能照顾家人。”正在玉木耳大棚里忙碌的吉林省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村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多年来,李玉助推吉林省蛟河市成为木耳产业重镇,带领团队培育新品种玉木耳让吉林省洮南市好田村稳固脱贫,帮助吉林省汪清县申请黑木耳专项基金、申办黑木耳节……
在李玉案头有一幅石刻作品,上面刻着这样一句充满诗意和激情的话:“把蘑菇情结深植生命的修养,为蘑菇事业奉献终身的自觉,在菌类天地间驰骋的自由,让菇农致富奔小康的善良。”那是李玉的手迹。他说,这句话是写给自己,同时也是写给整个研究团队的。
2010年,李玉与浙江省庆元县签约,建立了“院士企业工作站”,他将政府奖励他个人的480万元无偿捐出,设立“李玉院士科技奖金”,用于奖励为庆元食用菌作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012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李玉满腔热忱地投身扶贫事业。他主张以食用菌产业开展精准扶贫,大力倡导“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食用菌产业扶贫发展战略,累计研发食用菌栽培技术300余项。
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曾经的贫困户王极东,现有两个大棚,3万多个菌袋,一年至少有4万多元的收入,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自2017年以来,柞水木耳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
李玉带领团队面对面、手把手教菇农种植技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力推广“五位一体”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他每次到一线生产基地,都有很多农民朋友围上来咨询种植问题,亲切地称他为“蘑菇院士”。因为几毛钱的菌苗种到地里就可以变成几元钱的蘑菇,农民笑着说:“李院士是让我们大伙儿在蘑菇地里‘捡钢镚’啊!”
与蘑菇打了40多年交道的李玉,还一直致力于食用菌科学与工程产业化研究,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今天,我国是当之无愧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这背后无疑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李玉自豪地说。
“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国家食物安全的生力军。”2009年,当中国工程院要求每位新当选的院士题写留言时,李玉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在他看来,菌类是天然的粮仓,是非常重要的生物类群,食用菌种植的特点在于虽技术含量高,但农民易于跟进,劳动能力差的老年人也能简单操作。菌类生长的过程中能消耗大量秸秆,可以实现农作废弃物的资源化,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有重要作用。
李玉带领团队把论文真正写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目前,团队先后与全国40多个市(县)签订扶贫合作协议,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指导培训技术骨干10000多人,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示范推广30亿菌袋(包),带动数万农户依靠食用菌脱贫致富。
“1978年,中国年产食用菌仅5.7万吨,而今这个数字增长了700倍以上,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八成。””李玉表示,蘑菇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还必须加倍努力,让祖国发展成为食用菌产业强国。
“总书记的点赞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我将和全国科技工作者一起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努力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现代化建设、脱贫攻坚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李玉说。
“捐资助学老革命”夏森:
成就贫困学子“大学梦”
图片
图片来源自网络
有这样一位被人们誉称为老革命、老先进、老奉献的人:她早年投身革命,为共和国的诞生奉献青春;离休后,她慷慨解囊,先后捐出自己的生活费、离休金200余万元,为老区捐资助学。她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离休干部夏森。
“我们信奉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去世后,希望一切从简,不举行任何仪式,把遗体捐给医学机构用做科研。我们留下的所有财产,请作为我们最后的党费交给组织。” 2019年,夏森和爱人汝信向党组织写下亲笔信。
那一年,夏森96岁,党龄81年。
夏森的一生波澜壮阔,与新中国的成长共脉搏。她生于1923年9月,1937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她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革命工作,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离休后又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事业中。
夏森和爱人汝信始终生活简朴,用他们自己的话讲,“生活标准不要定高,吃饱即好”。2006年,夏森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的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考察时,亲眼看到了该县龙驹寨镇西街小学的艰苦环境。她当即表示,要为当地扶贫和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于当年捐资2万元,为该小学添置课桌、凳。
从此之后,夏森与爱人将捐资助学作为他们后半生的追求,几近倾其所有。为此,她还排好了“时间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前,一定要逐步实现自己捐资助学的心愿。
2008年,她捐资20万元,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建起了龙驹寨镇赵沟小学教学楼。
2013年下半年以来,她拿出多年积蓄的100万元,设立了“夏森助学金”,大力资助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和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家庭贫困大学生。
同时,夏森决定从2015年起每年从“夏森助学金”中给丹凤县安排11.8万元,从2016年起每年给上犹县安排5.5万元,用以资助20名丹凤县和11名上犹县当年录取的家庭贫困大学生上学,直至这些受助学生大学毕业。2016年9月,夏森还从“夏森助学金”中安排6.4万元,用以资助丹凤县2016届32名环卫职工家庭贫困大学生上学。
两位老人没有自己的子女,但他们经常记挂着受资助的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夏森常说:“我们受资助的学生考入的是几类、几本大学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的思想道德表现。受资助的学生必须热爱祖国!”2018年端午节,两人还邀请两名在北京求学的受助大学生到家里做客吃饭,给身在异地的年轻人以亲人般的温暖。
2016年,夏森同志捐款6.3万元,为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社溪中学安装、配置教学广播设备。社溪中学在给夏森的感谢信中写道:“长期以来,我校由于经费拮据,教学和广播设备十分陈旧。虽经多次修理,但使用效果仍然极差。当您得知这一情况后,慷慨捐出6.3万元,使这个15年没有被解决的问题在一个多月内得到了解决。”
2018年,夏森同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荣誉称号,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长期捐资助学的同时,夏森同志还多次响应党组织号召,通过缴纳特殊党费等形式奉献爱心。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夏森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2万元捐助灾区。2020年,夏森又捐款10万元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谈及多年来的无私捐款,夏森说,革命了一辈子,就是希望国家富强,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如今国家下大力气脱贫攻坚,自己虽然已离开工作岗位,但也应力所能及作点贡献。这质朴的话语中饱含着深情,充满了力量。
如今,夏森的愿望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前,一步一步实现自己捐资助学的心愿,帮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改变贫穷命运。这是她捐资助学的“时间表”,也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发自内心的愿望——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百姓的好书记”黄文秀:
她走了,但她的夙愿都实现了
图片
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一年多了,她走了一年多了,但是她的点点滴滴仍然留在了百坭村……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村委办公楼内,保留着她生前办公、生活及学习时的模样;村委广场的宣传栏上,是她的事迹介绍以及她生前、牺牲后获得的荣誉;村委岗位情况显示栏,她的名字仍在,只是显示为“请假”。
在百坭村村民心中,她只是“请假”了。
她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原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风华正茂的年纪,她选择泥泞,告别繁华;青春正盛的岁月,她扎根基层,反哺家乡。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使她3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直到今天,回想起当时得到她出事的消息,百坭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仍然感到悲痛。2019年6月17日凌晨,他们的第一书记黄文秀在从百色市返回乐业县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她走了,她用生命书写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担当。
她走了,她申请的项目、要修的路、要建的幼儿园、要带村民脱贫致富的目标没有变……
一年多来,百坭村两委干部接过黄文秀的接力棒,制定了文秀扶贫产业路“139”产业发展规划,成立百色秀起福地百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秀起福地”“百坭”“秀美百坭”3个商标,依托特色产业打造了山茶油、山泉水、茶叶、砂糖橘、蜂蜜、清水鸭等“秀起福地”系列农产品,帮助群众销售农副产品,确保持续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文秀书记虽然没有见到通车的这一天,但修路的项目是她申请来的。修好产业路、带动产业发展是文秀书记的遗愿。”黄文秀的接棒人、百坭村现任驻村第一书记杨杰兴说。
2019年年底,一条长22公里,宽4.5米的水泥路正式通车,被命名为“文秀产业路”。
给村里的孩子办一所公办幼儿园也是黄文秀生前的愿望。2020年广西教育厅下拨了200万元资金,直接用于百坭村建公办幼儿园,今年9月份就能投入使用了。杨杰兴介绍,“文秀幼儿园”计划每年级招收两个班,每班30名学生,共计180名学生,将惠及周边4个村的适龄儿童,预计今年9月份开始招生。
黄文秀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入读优质公立园的愿望实现了。
2019年,百坭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年底,百坭村所有贫困户脱贫摘帽。金灿灿的砂糖橘、八角飘香、杉木成林……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如今的好日子,和黄文秀的努力奉献是分不开的,与她在任时为百坭村打下的脱贫基础是分不开的。”周昌战说,经过努力,全村种植杉木从原来的8000余亩发展到2万余亩,砂糖橘从1000余亩发展到2000余亩,八角从600余亩发展到1800余亩。
村民班统茂家种了20多亩砂糖橘,去年亩产6000多斤,每亩纯收入1万多元。除了砂糖橘,他还种植八角、油茶等,年收入也有近1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20多岁的儿子也在家种起了砂糖橘。现在生活好了,去年年底他还买了一辆小汽车。
“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文秀书记的付出。”班统茂说,百坭村以前也种砂糖橘,但种植技术跟不上,没销路,挣不了多少钱。黄文秀到任后为村里联系公司,请技术人员到村传授技术,帮村民建起标准化果园。为了帮村民打通市场销路,她又积极探索网上销售路径,建立起百坭村电商服务站。
如今,百坭村逐步完善了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实施村庄美化、文明新风等乡村振兴工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黄文秀生前的夙愿一一实现。
本文作者 | 中国教育报特约通讯员杨云慧,中国教育报记者赵准胜 刘博智 周仕敏
责任编辑 | 杜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