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背后,被表彰的这些普通人做了什么?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那些脱贫攻坚的先行者是如何带领身边人脱贫致富的?2月25日,红星新闻记者对话多位全国脱贫攻坚被表彰对象,看看他们眼中的“中国奇迹”。

李君:

首创“以购代捐”扶贫模式

并在全国得到推广

▲李君与村民交流 受访者供图

在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李君的故事耳熟能详:他是走出岫云村的大学生,汶川地震后,他放弃了在成都的高薪就业,毅然决定回村为家乡做贡献。25岁那年,他成为全县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12年间,这个昔日落后贫穷的小山村成了四川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这不是李君第一次来北京,但这次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颁奖及发表重要讲话,让他觉得意义非比寻常。“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参与到脱贫攻坚,作为见证者,非常非常幸运。”

李君给自己定下人生使命,他说要为乡村振兴再奋斗10年、20年乃至30年,“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时,我希望自己也有机会登上这个舞台。”

贫困山区最需要改变什么?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李君说,除了改变落后面貌外,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村民的思维。而创新思维,也被他视为带领岫云村脱贫的秘诀。2014年3月,岫云村开展了“以购代捐”活动,有10个企业、50多个爱心家庭来到岫云村,现场认购了56万的农产品。

实施这个计划前,李君去城里,一遍遍跟人说,不是去农村捐款捐物,扶贫应该是“让捐赠者有回报,让受助者有尊严”。

他在全国首创的“以购代捐”扶贫模式于2018年被写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并在全国推广。

在任12年里,岫云村的改变肉眼可见:村里95%以上的家庭住上了小洋楼,70%有了小轿车。李君自己总结,岫云村的成功核心就是因地制宜。“岫云村是普通山村,不在成都周边,也没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但我们可以走出来,说明像我们一样的村都有机会。”

“产业扶贫的核心是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解决卖的问题,老百姓生产才有动力。”李君把“岫云村”注册成商标,将村子推向品牌化市场化运作。

在成都市里,经常能看到“岫云村”的品牌出现——他在成都最高端的社区开设了全国首家“扶贫体验餐厅‘岫云村汤馆’”,每年可销售农产品近800万元,解决就业21人,其中贫困户7人;应用“互联网+小农户”的模式打通了产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帮助解决岫云村以及周边50多个村3000多农户的农产品上行问题,农产品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帮助1200余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超过2800元。

对于打造乡村品牌,李君这样理解,“未来乡村振兴,需要连接大城市和农村,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让农产品进城,让城里人下乡。”

赵海伶:

吸纳3000余户农户加入

建立可复制的产供销链条

▲赵海伶与青川县农户交谈 受访者供图

“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在2月25日上午的颁奖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对于大学一毕业就回到家乡四川广元青川县创业的赵海伶来说,这句话正是她扎根深山,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的意义所在。

1988年,赵海伶出生在青川县一个普通家庭。这里地处高山,经济落后。2008年,汶川地震,青川县受灾严重。次年青川援建启动,赵海伶放弃了留在大城市打拼的机会,毅然返回青川帮助乡亲们重建家园。

英语专业毕业的赵海伶,没有经商和管理上的经验。要打开局面,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帮乡亲们把种植的山货卖出去。

赵海伶想到在网络销售青川特产,但彼时她甚至连一台电脑都没有。赵海伶只好借用当地一所党校的电脑,在别人的办公室里工作。在她的记忆里:“刚创业的时候,没有一天睡觉时间超过4小时。”

坚持一年后,赵海伶于2010年成立青川县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家乡青年投入其中。这一干就是12年。建成产业链,是赵海伶认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最关键的一步。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对家乡最大的贡献,就是建起了一条从采购到销售的产业链条。即便将来没有我,这条销售道路也不会中断。”

▲赵海伶荣获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证书 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赵海伶目前已依托公司组建起专业合作社,且采用了“公司 +专业合作社 + 农户 + 电商 + 物流”的运营模式,吸纳 3000余户农户加入,与农户签订了长期生产销售协议,实现了产供销链条,让农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将山货销往大江南北。

如今,赵海伶这个名字,在青川县几乎变得家喻户晓。因为回乡创业,带着家乡人脱贫致富,她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系列荣誉称号。

“我很幸运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但更幸运的是,我是这个特殊时代的参与者。”赵海伶说,自己的创业经历能带动家乡百姓一同致富,能成为脱贫攻坚大时代背景下一名贡献者,她觉得这是自己一生都值得骄傲的事业。

程维:

滴滴带动1360多万个灵活就业岗位

其中有35万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

在先进个人名单里,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程维也位列榜中。今天上午,程维在北京参加了这场脱贫攻坚表彰大会。

“早上听完总书记的讲话,我感到非常振奋。贫困不仅是中国,也是全球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作为年轻的科技公司,我们能够参与其中,做一点点贡献,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程维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滴滴平台上一共带动了1360多万个灵活就业的岗位,这里面有35万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在滴滴上月平均收入超过5000元。“这也让我感觉到,今天我们做的事业是非常有价值的,是有社会意义的。”

来自河北赤城县的李师傅,在开滴滴之前,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农业经营性收入:家中7亩地退耕还林3亩,其余4亩种树。自从当了滴滴司机后,每月可获得1万5左右的收入。

滴滴旗下社区电商橙心优选,三个月直采销售3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38种产品,帮助当地居民增收。红星新闻记者还了解到,2020年5月,滴滴参与了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数字平台经济促就业助脱贫行动”,为此前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易地扶贫搬迁万人安置区的贫困居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就业机会。

“总书记提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程维说,未来无论是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还是乡村振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没有任何懈怠的理由。“我相信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中,互联网平台公司一定会发挥长处,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郭彭飞:

扶贫4年实现当地村集体收入超40万

2019年,当地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

▲郭彭飞荣获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证书 受访者供图

现年39岁的郭彭飞,2017年来到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武大城尧村,成为当地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同时也是包头市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主任。在公示的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名单里,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获得这项荣誉,我深感骄傲。拿到荣誉证书,脑子里就回想起许多扶贫工作的种种。”郭鹏飞还记得,4年前刚到大城尧村时,映入眼帘的就是当地农户生活的拮据和精神上的低迷:“房屋很破旧,思想不开化,没多少人想过要自己努力去挣钱。”郭鹏飞告诉红星新闻,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农户为了争当贫困户拿到扶贫资金,甚至在村大会上大打出手。

导致当地贫困的原因,作为当地林草局办公室主任,郭彭飞意识到,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我们地处黄河边,盐碱地众多,过去农户大多种玉米,但长时间下来土地已经不适应了,导致产量连年下降。”

改变客观自然条件不是易事,郭彭飞想到,要尽快脱贫的办法是顺应自然环境,于是他开始鼓励村民改种枸杞。但这条推广之路并不容易,由于枸杞种植3年才见成效,不少村民认为这不并不划算。为了推广新品种,郭鹏飞开始向农户承包土地,以村集体经营的方式推广枸杞种植:“以前每亩地农户收150元,但政府出资到每亩300元,很快就租到了土地。”

租到土地后,郭彭飞逐步在当地打开了局面。一方面开始种植枸杞作为经济作物,另一方面开始发展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打开市场。同时,郭彭飞以每天150元为酬劳,开始向村里招工。

据郭彭飞介绍,枸杞种植田平均每天能吸收超过20人以上的劳动力就业,且工资当天便可到手,这对于村里200余户家庭而言,是一份不错的工资收入。此举不仅解决了当地一部分青年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成就了当地改种枸杞的试验。

如今,这条村集体经营模式已为当地带来了平均每年超40万的经济收入,到2019年,当地已实现了全面脱贫。四年的扶贫工作,郭彭飞也总结出了自己的扶贫经验,未来,他也将继续在当地推广村集体经营模式,并寻找出更多适合当地的经济作物。

对于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郭彭飞表示,首先就是要建设好绿色乡村,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做好对当地脱贫户的监测工作,防止脱贫后再返贫的现象出现。

乡村振兴未来路在何方?

经济学家:构建农业、农村、农民良性互动

2021年2月25日16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的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摘牌,“国家乡村振兴局”的牌子正式挂出。

这是一个时代性的重要节点。在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但乡村建设的脚步远没有停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写入了十四五规划之中,也同样成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点所在。

“迄今为止,我国‘三农’问题解决已取得巨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指出,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农民、农村、农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白明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三农”之间各自的依附关系不强,三者互动的系统尚未打通。因为这一突出问题,所以农民在解决自身致富问题时,首先选择逃离乡村进城打工,这就导致乡村劳动力匮乏,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从农村建设来看,由于年轻人的出走,又进一步带来留守儿童、乡村产业缺少劳动力等问题,限制了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形成,未形成长期的良性互动。

就此,在白明看来,下一步乡村振兴的关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5年的衔接过程中,做好返贫监测,防止脱贫再返贫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即努力形成“三农”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进而吸纳农村人口回流,留在自己的家乡实现就地就业。

“比如农村搞活宅基地的利用、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经营模式,这些都有利于新农村的发展,同时也能起到鼓励青年劳动力返乡创业,带动更多村民致富的效果。”白明如是说。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杨雨奇 北京报道

编辑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