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最深的改变在村民观念

2月25日上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三河村,地处平均海拔2520米的高寒山区,是大凉山腹地一个典型彝族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46.47%,贫困村民有152户816人。

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说,脱贫攻坚战以来,三河村变化大极了,土坯房变成了黄墙灰瓦的院落,村里通了水电,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前,村史馆、活动中心建成了。同时村里发展种养、文旅产业,建立了“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特色种植养殖模式,贫困群众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245元。

新京报:三河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领奖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李凯:我是作为三河村的一名代表来到颁奖现场。领奖时我很感动,我感动于2018年2月,总书记不畏严寒,长途跋涉来到三河村看望贫困群众。今天,总书记又把这样一个重要的奖颁给三河村,这是一个莫大的荣誉,这对我们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是对三河村扶贫工作成效的认可,它属于为了脱贫攻坚事业做出贡献的每一位同志。

新京报:三河村在脱贫攻坚工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具有成效的举措?

李凯:首先改善村民住房、水电、路桥这一系列的基础设施。2019年2月11日,总书记来三河村一周年的时候,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安置点建好了,第一批贫困群众搬了进去,之后陆续建成其他8个安置点,贫困群众全部搬入新居。自来水工程建成后,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他们不需要再从几公里的村外背水吃。

我们建立了一个“短期+中期+长期”的产业发展模式。其中短期包括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村里的村民养牛、养羊、养猪,饲养蜜蜂;中期发展特色种植业,全村形成了2800亩花椒种植、1000亩中草药云木香种植和375亩的冬桃种植,又施种了蓝莓、车厘子等种植项目。同时这些项目让村民又可以就近就地进行务工,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让他们真正有内生动力去实现脱贫。

长期上,我们把三河村旧址的土坯房和新村、村史馆结合起来,打造一条特色旅游线路,发展农文旅产业项目,通过探索这样一个产业模式来帮助村民增收脱贫。

三河村一处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安置点。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你作为扶贫干部遇到了哪些困难?

李凯:我是在2020年2月来三河村担任第一书记,当时三河村还有贫困户148户792人,9个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安置点仅建成一个,其他8个安置点还在建设当中,脱贫任务是比较重的。

最大的困难肯定是村民观念的转变。比如我们要进行产业转型的时候,以前村民就是种土豆,苦荞、燕麦,这些作物虽然经济效益很低,但收益能当年见效。村民已经种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我们要转变成新的种植产业,比如适合种植的冬桃、花椒,这些都是有一个较长周期的作物,可能种植两三年后才能有收益。

起初村民肯定就不愿意,不懂、不敢去种。我们只能反复上门做工作,让他们能够明白为什么村里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什么要发展一些新的产业,将来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同时,我们继续争取更好的政策,比如土地进行流转的过程中给予农民一定费用,村民可以到地里务工,最后有收益时,还能参与分红,一点点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

新京报:在扶贫工作中,有哪些行之有效、可借鉴的工作经验?

李凯:比如村民以前生活卫生习惯不太好,帮扶队员就走村入户,自己示范,到一户家里就开始打扫室内外卫生,村民也会跟着一起干。通过这样一个讲卫生、讲清洁的活动,村民的个人卫生改变了,整个村庄院落的卫生情况也得到了整治。

我们的帮扶队员里有很多农林、农业方面的专家,以前村民因为不懂技术,不注意卫生条件,养殖过程中常出现牲畜死亡,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损失,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村民不用担心了,因为他们知道遇到问题时,怎么去解决。每一户村民根据自己家庭情况,从养一头两头猪牛羊开始,慢慢产业也就发展起来了。

我们也会充分挖掘村里面的致富带头人,配套进行技术指导、资金帮扶,加上政府相应的政策对接,把他培养起来,他再带着村民一起干。现在村里有养猪的、养牛的两户村民,规模在村里是比较大的,他们办了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以其他村民代养的形式,或村民作为工人的形式参与进来,带动了其他贫困户致富,产生了一个良性的互动。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郑吃合除了饲养自家300多头乌金猪外,还指导村养殖合作社60多户贫困村民饲养乌金猪。

三河村一处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安置点。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脱贫攻坚战以来,三河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凯:可以直观地看到村民基础设施的改善,两年前的三河村,处处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进村的机耕道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可以说都脱胎换骨了,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羊肠小道变成了康庄大道。生活条件好起来了,最终脱贫时,贫困群众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245元,比2015年增长了5倍。

但其实最深的变化是村民的精神状态,村民有了感党恩、跟党走的动力,他们展现出了对于新生活的憧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基础条件是国家给予的,但他们自身生活观念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才是最大、最根本的转变。

新京报记者 肖薇薇 编辑 胡杰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