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吉林省五年健康扶贫记(四)

五年中,吉林省健康扶贫政策不断推进与落实,全省卫生人忙碌在基层。付出总有收获,乡亲们现在的生活有了新希望,脸上都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他们,生活有亮了

基层医生一名又一名

村医王耀金:守护乡亲44年

2020年11月,吉林集安,在山城村的乡间小路上,走来了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医务工作者,其中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帽,肩挎医疗包,走在队伍的前头,他们要去山城村沟里,走访一位贫困户。

老者名叫王耀金,是集安市山城村卫生室的村医,大家都管他叫王叔。王耀金今年70岁,擅长内科和中医针灸、拔罐、疾病诊疗。自1975年担任乡村医生以来,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44年如一日守护着乡亲们,缓解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村医张娟:尽其所能帮助贫困患者

张娟,家住前郭县乌兰塔拉乡腰哈沙吐村新兴屯,2000年她有幸成为了这里一名乡村医生,为父老乡亲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腰哈沙吐村共有贫困户138户,234人,患病201人。

“对于贫困患者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当我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时,他们敞开心扉与我交谈,把他们的病痛与我诉说时,我会尽我所能帮助贫困患者,贫困患者对我的信任才是我前进的动力。”

县医院医生徐峰:早出晚归为乡亲体检

徐峰,52岁,是蛟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科医生。

今年9月在乡卫生院体检帮扶中,他和同事们为老乡能在早餐前空腹化验体检,常常早上4点起床,5点半到达指定地点,结束后再回到乡卫生院往往已是傍晚……

当日体检完成后,组织村民就地科普医学知识,及时了解掌握当地疾病特点,发挥自己骨外科专业技能,当场解决部分老年骨外科病痛,送医送药于老乡家门前。

徐峰依托乡卫生院中医馆,借助上级部门及蛟河市政府馈赠仪器及卫生院自有设备逐步开展骨外、普外、疼痛、康复理疗、门诊手术及处置等专科诊治,一年来诊治患者总计达1797人次,入户体检1495人次,业务培训及科普讲座37次。填补了卫生院骨外科、普外科、颈肩腰肢疼痛诊治及康复科等空缺诊治项目,完善并推进了中医馆的建设。

脱贫百姓一人又一人

马相娥:体检上了

辉南县朝阳镇西郊花园村的马相娥老人是贫困户。2020年7月,她到医院参加贫困户体检,在给她做中医药问诊的时候,问她心情怎么样,她苦着脸说钱都没了。医护人员问她怎么回事啊?她没说,但眼泪在眼圈里转快要落下来了。马相娥邻村的大姨告诉医护人员,马相娥的女儿患有精神疾病,前几天发病时把家砸了,还把家里仅有的一千来块钱拿走了。对于这些,马相娥老人心里难受但只能憋在心里。体检结束后,医护人员在整理体检结果时发现马相娥没有验血的化验单,问了才知道,她跟着大家排队却没有抽血。医护人员马上联系村里人,通知她第二天早晨先不要吃饭,上门去抽血。

第二天一早,医护人员一行几人下乡为不能来院体检的贫困户入户做抽血、测血压、做心电等服务。为马相娥体检后,医护人员郝玉把一百元现金拿给了她,并叮嘱她把钱放好,自己买点好吃的。“虽然钱不多,至少能让她心里好过一点,让她觉得生活里也有甜蜜,有很多人在关心着她。看到她脸上露出的微笑,大家觉得一点付出就得到了回报。”医护人员说。

毕国柱:出院了

来自白山61岁的贫困患者毕国柱和记者聊起自己住院的感受:“国家政策好,现在看病住院方便,医生护士态度好,医术也高,不用大老远找医生,卫生院都能解决。”

毕国柱,孤寡老人无儿无女,患有股骨头坏死、腰间盘脱出,因脑梗死入院。医院了解到老人情况后,多次安排医生、护士照顾老人,为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护士们为他翻身、叩背,给他买换洗的衣服和蛋糕、牛奶等营养品。为了防止便秘,还买来水果和羊汤。住院期间,老人大小便不能自理,医护人员又充当护理员,帮他清理大小便,清洗衣物,换洗被褥。在他神志不清时陪在他身边。为了更好地康复,医院为他请来护工,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康复出院。

考虑到老人情况特殊,医院酌情对医疗费用进行了减免。还给老人购买了电饭锅、大米、面条、食用油,并发动全院职工开展捐赠活动。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地说:“你们对我真好!”

刘桂兰:能下地干活了

家住长春市二道区八里堡的76岁老人刘桂兰,患有脑梗和高血压,行动不便,去年又患上白内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为她提供一站式服务,安排她住院,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每个月还有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治疗、送药。如今的她,不仅白内障免费治好了,还能下地干活了。

张大娘:看病不用出家门了

“现在看病不用出家门了,真是方便了。”东丰县小四平镇的张大娘一脸欣慰地感慨着。张大娘年岁大了,身体不好。从前,每年都要去县里看几回病,家里离县城远,来来回回看病很不方便。现在好了,每个月县医院的医生都来镇上做义诊,不仅不用挂号来的还都是专家。

几年来,东丰县卫生健康局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之间稳定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医联体建设为纽带,县医院、中医院各帮扶11家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帮扶辖区内村卫生室,定期下基层开展诊疗活动,把医疗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2016年以来,下派医疗专家和医护人员1300余人次,诊疗患者3.5万人次。目前,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2%,县外转诊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下,为全省较高水平。

贫困孕产妇赵翠入院时,个人卫生情况极差,体味刺鼻,因智力严重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东丰县妇幼保健院的医护人员耐心细致地为其沐浴梳洗,让她面貌焕然一新。几年前,赵翠父亲因一场火灾去世,她带着9岁的女儿和母亲艰难度日。从赵翠住院到出院的十几天里,赵翠母女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温暖。出院时候,县妇幼保健院全体职工捐助的衣物整整装满两台出租车。赵翠脸上挂着憨憨的笑容,她母亲抱着外孙眼里含着感动的泪花。

据悉,自2017年开始,东丰县卫生健康局向县政府申请设立了贫困孕产妇救助基金,每年县政府投入20万元用于解决贫困孕产妇孕检、危急重症救治和新生儿救助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共救助农村贫困孕产妇7人,使用救助资金10.56万元。同时由县、乡、村医务人员组成229个医疗签约服务团队,每月入户为贫困户开展签约服务,提供基本公卫服务和个性化医疗服务。目前,全县贫困户全部签约到位,签约覆盖率100%,同时每年为贫困人口开展1次免费健康体检,监测其健康情况。

黄桂兰:和省城专家连上线了

安图县万宝镇太平村贫困户黄桂兰大娘,由于患慢病是村卫生室和县医院的常客。

“那个时候啊,总是半夜发病,把家人吓够呛,也弄不清怎么回事,就急三火四地往县城赶。”黄桂兰说,“现在真方便,到村里的诊所就行了。虽然不用去县医院,但一样有好医生给看病。”

黄桂兰口中的好医生,指的是村医和县医院远程会诊。

“上个月的一天晚上,我这心脏又难受了,来到村里的诊所做了心电图。”黄桂兰对记者说,“王大夫通过电脑直接就把我的心电图传到县医院去了。三五分钟后,县里的大夫就告诉王大夫,说我没有什么大碍,只需要照常吃药,好好休息。如果过几天还难受就到县医院去看看,那里还可以和省城的专家连线呢。”

“不仅在村里看病方便,我一年要去县医院住好几次院,现在住院也不用交押金,出院时只需要自己负担10%的医药费,又方便又省钱。”

让数据多走路,让村民少跑腿。安图县地广人稀,老百姓在村里边到县城看病很不方便。“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建立了4级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村、乡、县,如果遇到疑难杂症,我们还实时和宁波的三甲医院对接,实现了远程影像、远程会诊等一系列的医疗服务,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安图县人民医院院长云庆军对记者介绍道,“体系建立起来后,我们从去年3月份到现在已经接待了将近千例患者,远程影像280多例,还有远程会诊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看好病。”

目前,安图县已有效实现“国科大宁波华美医院——安图县人民医院——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四者共联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中心,建立起“四级远程诊断体系”。

韩代斌:逢人就说现在政策好

通榆县新华镇新丰村是一个重度贫困村,现有脱贫人员165人。其中有一家人比较典型,韩代斌、妻子王秀兰和儿子韩跃军。韩代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王秀兰喉癌术后20年,韩跃军患重症精神病30多年,一家人都无劳动能力,靠低保维系生活。不久前,韩跃军患上急性胆结石,在省人民医院进行了胆囊摘除手术治疗。就在此期间,王秀兰的肾脏又出了问题,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这对一家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时候医疗政策给他们带来了福音,娘俩手术费用共计7万元,经过政府兜底和医疗救助,自己才花了6700元。现在两人都恢复得非常好,逢人便讲国家政策好。

韩代斌本人也是高血压、糖尿病,县、乡、村医生每次下来开展家庭医生随访,都到他家提供用药指导等服务,并且给韩代斌办理了慢病手册,这样他到县乡医院去开药,就能享受慢病门诊报销政策,花的钱就更少了。村医李文祥无论大病小病都是随叫随到,韩代斌逢人就说现在的政策真好,在家县、乡、村的医生就给咱看病了。

统筹:徐明莉、林丰全

策划:张福安、杜兆云

报道: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 暄

通讯员:刘 冬、高春光、王树林、张 雁、刘志强、马云莉、贺川真、张 蕾、朱忠华、林 虎、胡增兵、迟凤跃、魏 全

来源: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城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