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七周年|协同奋斗 七年新变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此展开了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新画卷。

时光荏苒,七载转瞬。七年来,滨海新区凝心聚力笃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积极作为,深度融入,2015年至今,累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项目3634个,协议投资额超过1万亿元,产业、交通、环境、医疗、教育等协同发展重点合作项目全面铺开,结出硕果。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机遇和内生动力。

协同发展机制“活起来”

“现如今,北京通州的企业在滨海新区可以进行事项申报,新区的企业在通州也可以申报。对于通州的通办事项,我们第一批选择了56项,而企业最为关注的设立、变更、商事登记、律所设立、文化创新相关的审批都在第一批的通办名单里。”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副主任白冰冰说。

前不久,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会同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深入推进京津自贸通办,建立政务服务京津自贸通办联席会议制度,为两地“跨省通办”提供保障。自2月1日起,5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京津跨自贸区通办,为企业带来诸多便利,这仅仅是新区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举措。滨海新区立足“一基地三区”定位,持续创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机制体制。近年来,为了更大力度放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新区先后制定印发《关于支持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滨海新区落实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实施细则》等服务政策,进一步放宽了重点承接平台的引进人才、落户、购房等政策限制;制定出台了《滨海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企业审批管理暂行办法》,配套印发了《滨海新区适用“见证发证”审批方式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推进实现对北京企业审批手续内容互认、见证发证。未来新区将继续深入研究新市民政策,探索京冀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持续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

优质承接平台“搭起来”

产业一体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承接转移项目,要引得来,更要接得住。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滨海新区持续加强承接载体建设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港口优势,增强服务辐射能力,为各类人才、资本、企业、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形成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如今走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迎面而来。这里作为滨海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的重要平台之一,积极构筑科技金融与科技服务业高地,全力集聚高端人才和高端创新要素,吸引大批重点项目接踵而至。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枢纽,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充分利用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园区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帮扶,主动帮助企业争取到更多利好政策和资源。”中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党委成员、数据科学家,中电云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龙龙表示,这家刚刚落户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旗下综合性科技公司,未来将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为基础,通过数据汇聚、数据处理和认知计算,构建健康医疗智能平台。

近年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打造“3+1”产业体系,园区累计注册企业已突破2000家大关。

除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外,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积极推进中欧区域经济合作中心等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以海工装备、海水淡化等为主的产业链及产业联盟;航空物流园围绕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功能,着力推进空港大通关基地建设,基地一期工程智慧控制室已正式启用,天津国际邮件互换局完成进驻;南港石化产业基地明确为全市唯一的石化产业集聚区,北燃LNG、大乙烯等重大项目推进顺利,南港单码头接卸LNG突破700万吨,全力保障京津冀天然气供应。

港口是滨海新区的核心战略资源,作为京津冀和“三北”地区海上门户、雄安新区主要出海口,近年来,天津港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加强路港航协作,不断完善腹地物流服务营销网络,深耕海铁联运通道建设,积极打造腹地最便捷、最高效的出海口,目前海铁联运通道已达42条,把港口的独特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载体平台开放能级不断提升。

“近年来,天津港深化津冀港口干支联动,联手环渤海10余家港口,打造环渤海‘天天班’服务品牌。在京津冀和‘三北’地区布局100余家阳光物流直营(加盟)店,基本实现对内陆13个省市自治区腹地的全覆盖,提升了京津冀地区的物流环境,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港口、智慧港口的态势蓬勃兴盛。”天津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势载体平台“引凤来栖”。据统计,去年滨海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项目1160个,协议投资额超过3147.39亿元;而自2015年以来,新区累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项目3634个,协议投资额超过10151.36亿元。

重点合作“多起来”

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三地间重点领域合作成效显著。交通、环境、医疗、教育等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合作在新区大地全面铺陈。

京津城际延伸线建成通车,津秦高铁顺利运行实现了京津冀核心区一小时交通圈;打赢蓝天保卫战,关停整治“散乱污”,共同推进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三地同享一片蓝天白云目标正在实现;中国核工业大学、中科智能识别研究院、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研究院、北京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院校,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园、高端装备数据中心等一批载体平台落户新区;中核滨海质子治疗示范中心、天津欢乐口腔医院等项目引入新区;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共建临港实验小学,与北大附中合作提升新区智力资源和教育支撑,与北师大附中共同建设十二年制学校……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滨海新区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为大局谋,算长远账,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更多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红利正在释放。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十四五”期间,新区将坚持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载体平台优势,增强服务辐射能力,打造京津冀高效便捷“出海口”、京津冀配套完善“产业区”、京津冀宜居宜游“后花园”,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中展现滨海新作为。

七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此展开了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新画卷……

产业协同 新区“快马加鞭”

向上滑动阅览

近日,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与清华大学就联合建设“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电子院”)签署第二期合作协议,双方将持续推动清华电子院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在生态城打造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科研集群和人才集群,这是滨海新区深度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近年来,新区深度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版图,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引入优质项目、借力优势资源、形成产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增强服务辐射功能,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

纷纷引入北京优质项目

2018年8月,经过多方考察,思腾合力选择将总部从北京中关村迁入天津经开区,在经开区的帮助下,乘着产业高速发展的东风,思腾合力在迁入当年的9-12月营业收入便达到了4662万元,同比增长30%以上。至2020年,企业营业收入已达3亿元,营业收入连续三年实现大幅跃升。经过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思腾合力已逐步成长为国内人工智能服务器领域领先企业,未来3年营业收入预计将达20亿元。

为了有效实现产业协同合作,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城有效整合优质资源,搭建了一批专业化的园区承载平台、科技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引进项目、技术、人才等资源,累计导入北京项目4000余个。除了引入优质项目,借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航投资的资源优势,北航星空众创空间也为生态城科技企业提供了快速成长的空间。其中,吸力奇迹(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静电吸附薄膜相关应用的科技型企业,入孵生态城北航星空众创空间后,企业凭借先进技术,用不到3年的时间即与国内小罐茶、阿里巴巴犀牛计划、华盛服饰等知名品牌建立合作,产品已打入美国市场。

近来,滨海高新区也将项目引育工作目标重点放在央企、京企身上,分别引进航天科技集团卫星生产线、国家管网集团华北分公司、北斗导航科技有限公司等来自北京的重大项目。

建立技术转移转化合作机制

此外,新区还在持续推进京津冀产业转移协同,如全力推动中沙新材料园项目、华电集团南港热电工程项目、中石化长城润滑油基地项目、中电建集团新能源公司风力发电项目等北京大项目落户,持续推进滨唐、滨沧产业园项目合作。

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建立跨区域技术转移转化合作机制,引进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联合组建“京津冀技术转移联盟”和“京津冀大院大所联盟”。争取京津企业技术中心转移合作政策落地,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在滨海新区投资注册成立新公司的,符合条件即可直接认定为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

天津自贸区按下发展“加速键”

打造创新高地 服务协同发展

向上滑动阅览

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自贸试验区通过增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完善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动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构筑服务区域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天津港东疆片区注册成立开滦汇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携手唐山金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唐山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有限公司在东疆注册成立开滦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实际上,如今自贸红利加速释放,天津自贸试验区的“金字招牌”吸引着越来越多京津冀企业投资落户、增资扩容,成为天津自贸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机衔接的又一个缩影。记者从天津自贸试验区获悉,天津自贸试验区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打造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高地,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承担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使命

作为我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区自挂牌之日起就有了属于自己的鲜明烙印,它不但肩负“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重任,还承担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使命。“天津自贸试验区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为地方特色,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努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自贸试验区通过增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完善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动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构筑服务区域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天津自贸区在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京津冀企业国际化经营和服务京津冀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例如,构建京津冀国际贸易大通道,在全国率先实施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为全国通关一体化贡献经验;服务京津冀企业国际化经营,发挥跨境本外币资金池、FT账户等跨境投融资综合功能优势,打造“走出去”海外工程出口基地、央企创新型金融板块承载地和跨境投融资枢纽。

打造世界一流自由贸易园区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区政务服务办(天津自贸区行政审批局)会同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深入推进京津自贸通办,建立政务服务京津自贸通办联席会议制度,为两地“跨省通办”提供保障。2月1日起,5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京津跨自贸区通办,为企业带来诸多便利。

“下一步,天津自贸区将按照‘着力建设国内国际经济双向循环的重要资源要素配置枢纽、京津冀现代产业集聚区、中日韩自贸区战略先导区,打造世界一流自由贸易园区’的定位目标,积极融入、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召开京津冀自贸区联席会议,让创新成果进一步延展。”天津自贸区创新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天津港持续构建服务京津冀的物流体系

津冀世界级港口群加速形成

向上滑动阅览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港口物流要先行。记者昨日从天津港集团获悉,天津港集团加速构建服务京津冀的物流体系,港口功能向北京地区持续扩大和延伸,不断深化津冀港口合作和津冀港口干支联动,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建设,主动当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先行官。

布局建立物流服务网络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天津港已在京、冀两地布局建立物流服务网络,有效地实现港口服务功能的延伸。”天津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在原有物流节点建设的基础上,天津港集团进一步设立北京、天津及河北三个区域总部,并率先在天津地区创新发展“直营店+加盟店”模式,深耕区域网络,推进无水港网络向港口营销网络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港口服务辐射作用。目前,天津港在京津冀地区设立的内陆服务营销网络直营(加盟)店已达35家,进一步将港口服务资源和功能向前延伸。天津港集团还结合北京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探索与通州马驹桥、平谷马坊等物流园区的合作,加强物流通道建设。

同时,天津港集团在雄安新区核心区设立天津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并与周边保定、胜芳、白沟等物流服务节点形成联动,初步构建起“一中心三节点”的前端服务平台。

津冀港口融合升级

出资设立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公司、投资收购津冀集装箱码头公司、与唐山港合资设立集装箱码头公司……近年来,津冀港口融合走出一个又一个清晰的足印。

目前,天津港集团已与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集团、曹妃甸港务集团、沧州港务集团等港口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探索在码头物流领域的合作。其中,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港股份公司同步签署提升管理经营合作协议,在既有合作基础上,围绕“以构建世界一流津冀港口群为目标,以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为支点,努力推动区域合作升级、港口经营模式升级、全程物流供应链网络升级和津冀港航协同升级”,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错位发展、高效协同的津冀世界级港口群。

同时,天津港集团着力打造以天津港为核心的环渤海支线网络,不断完善环渤海中转工作机制,推出环渤海内支线“天天班”服务,环渤海内支线中转运力达到19条,2020年全年环渤海内支线运量突破1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67%。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影响力不断扩大

京津冀企业在这里寻获成长沃土

向上滑动阅览

“这里给了京津冀企业一片成长和创新的沃土。”日前,北京蓝星清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星清洗”)天津氿益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夏斌由衷地说。

2020年,蓝星清洗把总部基地和研发中心整体搬迁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如今,在这座北京东南方向140多公里外的园区里,已经聚集了和蓝星清洗一样的2000余家来自京津冀乃至全国的企业,联动效应正在加速释放。

2016年11月,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这片规划面积为10.3平方公里的区域,充分利用北京中关村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优势,不断承担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成为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模式的“试验田”。揭牌四年多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围绕与北京中关村开展创新协作和政策先行先试等工作,重点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让自身的影响力得到不断扩大与释放。2020年,园区新增注册企业666家,较前一年同比增长32%。其中,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同比增长192%;国家科技中小企业65家,同比增长242%;雏鹰企业达57家,同比增长714%。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已突破2000家;拥有5家市级众创空间;6家市级以上双创载体;26个离岸人才基地落地海外项目。

2019年10月,滨海中关村(天津自创区)创新中心在新区揭牌。该创新中心是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立足天津滨海高新区和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优势与产业基础,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统筹联动,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合作建设的科技园区。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入驻企业近180家,在孵企业知识产权达1261项。

如今,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吸引京津冀优质创新资源的基础上,还在积极联动经开区、保税区、高新区、生态城的各项优质服务资源,已逐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出引领带动作用。

喜欢这篇推送,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