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愁|乡村绿化美化连载:湖南•沙洲瑶族村

图片
乡村绿化美化在行动
图片
汝城县沙洲瑶族村特色村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区位优越,厦蓉高速、省道S324线穿境而过,距县城45公里,距长沙400公里,集红色魂、绿色景、古色韵、民族风于一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述的“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长征特色小镇,2019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全村一个自然村,面积0.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0亩,4个村民小组,142户529人,其中瑶族人口340人。
图片
近年来,汝城县大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扎实推进沙洲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实现了特色产业新发展,村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民族团结新融合。先后承办了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全省红军长征精神主题论坛、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首届农民丰收节、湖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仪式等大型活动。
图片
注重村庄自然生态风貌保护,独显瑶乡村寨特色
沙洲村形成于明代,古村落主要由古祠堂、古桥、古井、古庙、古巷道和古民居等建筑构成,村庄内有成片保护完成的森林。村庄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半条被子”红军故事等红色旅游资源,沙洲村确定了以“自然院落、民居风格、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经济”为指导思想,以“受红色教育、观田园风光、赏民俗风情、亨村寨客栈、品特色美食”为建设内涵,建设新时代瑶乡美丽村寨。为保持村庄原始自然风貌,按照科学发展、合理布局、经济适用、节约土地的原则,统一集中规划建造新居。实行“一户一图、一户一样”,保证整体风格一致。围绕“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总体目标,在发展方向上,坚持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与红色旅游开发相结合;在建设主体上,坚持能人带头与村民积极跟进相结合;在建筑风格上,坚持湘南民居与瑶族建筑相结合,采用了吊脚楼装饰,在外墙装修上绘制了瑶族村民生产生活壁画,建筑风格体现了传统瑶族民居特色,古朴而不失现代;在建设资金投入上,坚持政府扶持与村民自筹相结合。投资2.3亿元,完成了80栋民居的立面改造、建设了37栋特色民居,新建了盘石公园、民俗广场、纪念广场、游客服务中心。
图片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突出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的实施,以旅游景区开发的高标准,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改造。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以“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围绕“一街、一河、一公园、一中心、一陈列馆、一古民居”等重点,统筹安排,集中力量办大事,完成了环卫设施、巷道硬化、墙壁亮化、休闲广场、古祠堂保护整修及空坪隙地绿化工程。乡间柏油公路通达,实施亮化、绿化、美化。高规格实施了景观提质改造、河道治理、雨污分流、道路硬化、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垃圾集中处理、防灾预警设施安置、厕所革命等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成了以林木为主体,花果相宜、景观优美的乡村生态网络体系,在绿意葱茏的山脚下,特色村寨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浓郁的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一幢幢瑶乡民居整齐排列,一条条乡间绿道环山抱水,一片片平整农田生机盎然。2017年被评为“湖南省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图片
坚持红色引领,发展乡村特色绿色产业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沙洲瑶族村走出了一条以红色旅游引领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打造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2018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0多元。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和选育优质水果种苗,发展名优特水果300多亩,以红色旅游带动商贸、餐饮、农副产品的销售,打造农旅结合的水果经济、旅游经济、农家乐经济,已打造成一个“红色+绿色+民族”特色的国家级3A旅游景区。注重与当地文化、民族、历史相融合,投资1.15亿元,流转土地1500多亩,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了沙洲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了现代农业猕猴桃、茶叶、无花果生产基地和荷花、水稻等组成的荷田公园,产业项目与绿水青山、乡村民居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图片
注重传承弘扬,保持民族文化浓郁多彩
在传承和弘扬文化上,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挖掘、继承与创新并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瑶乡文化。逢年过节,瑶族男女老少穿上民族节日盛装,聚居一起唱歌跳舞,敲锣打鼓,舞龙舞狮装故事等。节日延续了三月三的封鸟节、六月六的田公节、七月十五的鬼节、十月十六的盘王节等传统节日。集传统工艺、音乐、舞蹈及民俗礼仪于一体的舞香火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船的故事”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村庄古民居群保存完好。目前,保存一批岭南地区少有的民族特色古建筑群,37栋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雕梁画栋,油墙漆壁,书画合一,古香古色,别具一格。村落内的古建筑,以青砖墙为主,结构简单,风格素雅淡秀,屋角突起的马头墙异彩纷呈,砖雕、雕花格窗交相辉映。房屋架构为木架抬梁式,采用“一明两暗”三开间的平面形式,雕梁画栋,刻檐飘脊,彩绘、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山水、人物、花鸟栩栩如生,特色民居风格突出。其中还有福珠老爷神坛、财神庙(供帝祠)以及“天子庙的传说”、“龙井的由来”等传说故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建设了瑶族文化陈列室、文化墙。多功能综合活动厅、图书室、培训教室、多媒体演播室实行了对外开放,配备了专职人员,实行了规范化管理。组建了瑶民舞蹈队、山歌队、锣鼓队、篮球队、民间艺术队,文化活动开展有声有色,跳长鼓舞、竹竿舞、舞龙、“船故事”融入景区表演,建强了文化活动阵地,促进了瑶族文化发展。
图片
加强乡村治理,促进民族团结和谐
以建队伍、夯基础、促和谐、创平安为主抓手,统揽全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大提质。建坚强政治堡垒。以“五化”标准建强班子,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深化党员主题党日活动。村支两委成员以身作则,带头搞好民族团结,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强大合力,实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树立乡村品牌形象。积极开展各类创建评选活动,打造品牌,树立形象,相继被授予、命名为国家森林乡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湖南省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生态村、湖南省卫生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郴州市十大美丽村庄等多项荣誉和称号,积聚了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底蕴。成立了党员、组长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经常性的组织开展义务劳动、公益活动,定期开展困难群众、困难党员走访慰问,照顾困难群众生活,关心弱势群体。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了村治安队、巡逻队,积极落实综治防控措施,维护稳定发展大局,民族团结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编辑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