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他们来说,贫穷曾是生活中无法逃避的议题

这里信息闭塞,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
悬崖边,800米,75度角,3小时,这是阿土列尔村人们每天出行的关键词。
在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向东60公里,有一座叫做阿土列尔村的村庄。村庄坐落在美姑河大峡谷与古里大峡谷的簇拥之中。
提到阿土列尔村,你也许会感到陌生,但它还有另一个很有名气的名字——“悬崖村”。
在交通出行极其便利的今天,3小时的飞行已经可以抵达另一个国度,而在悬崖村,村民上下山的单程时长就要将近3个小时——一根藤梯攀附在800米的悬崖边,藤梯与地面大约成75度角,这是一个几乎垂直的角度。如若爬到高点往下望去,脚下便是几百米深的山涧,而这就是村民们上山下山唯一的路。
山上水电不稳定,没有手机信号,进村只能靠攀爬悬崖藤梯。
这里信息闭塞,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贫穷成为了村民生活中无法逃避的议题。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贫穷是一个若即若离的概念。它有时候很近,近到人人都能自嘲上一句“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它有时候又很遥远,远到我们可能忽略了,在这个高铁飞机早已普及的年代,还有人需要以攀爬悬崖藤梯的方式出行……
01
90后导演黄宛露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在网上看到悬崖村的照片:背着书包的孩子手抓着藤梯,有的地方能下脚的空间还不到半个脚掌大,孩子的整个身子悬在高空之中。那一刻,她不由地为孩子们捏了一把汗。
2019年5月,黄宛露专程来到了悬崖村。这里便是她接下来要拍摄的纪录片《劳生不悔》的取景地。
图片
彼时,悬崖村的上下山之路已经由新建的钢梯组成,800米高的悬崖上 ,2556阶钢管从山底蜿蜒延伸,透过钢管间的空隙,依然能看到峭壁上缠绕起来的藤枝,那就是曾经的藤梯。
这条绝壁上的藤梯严重制约了悬崖村的发展,交通不便导致山上资源匮乏,山上没有学校,太小的孩子根本没法上学,大一点的孩子也只能爬悬崖到山下上学,极其危险。
身为阿土列尔村的第一书记,帕查有格几年来最关心的事就是如何帮助悬崖村脱贫、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而这800米的悬崖峭壁就是阿土列尔村永远绕不过去的槛。
2016年7月,凉山州、昭觉县两级政府筹措了100万元资金,在帕查有格的带领下,悬崖村的村民们将6000多根、总重120多吨的钢管一根根亲自背上悬崖,修建了钢梯。
图片
黄宛露还记得自己爬钢梯时的小心翼翼:背着30多斤的拍摄设备,每迈一节阶梯,她都要踩上三次来确认自己的鞋底是否实实在在地踏在钢管上,然后才敢迈出下一步。
钢梯搭建好后,村里通了水电和手机信号,还通了宽带。村民与外界的联系变得密切起来,他们开始在网上直播售卖农产品,这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某色达体和妻子福大姐是村里的“先进家庭”,两人共同经营自己的小卖部,开办民宿来接待游客餐饮、住宿,迈出了旅游脱贫的第一步。
拍摄期间,黄宛露一直住在某色达体家里。
是否搬下悬崖村,曾经是困扰某色达体很久的一个问题。不用再爬藤梯,山下方便的生活让他心生羡慕,但他却始终没能鼓起勇气改变早已习惯的生活。
直到2015年,由于长期患病,某色达体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次年,政府又拨款建造了新的钢梯,出行条件的改善为悬崖村吸引了新的游客。达体便与妻子商量,开始经营起小卖部和民宿,也由此成为了村中旅游脱贫的带头人。
某色拉作今年18岁,是某色达体的女儿。在11岁之前,拉作从未上过学。因为山上没有学校,攀爬藤梯对于孩童来说太过危险,直到长高、长壮一些后,家人才放心让她下山上学。
村民们大多只会讲彝族语言,拉作的汉语却说得很好。拍摄过程中,只要拉作在,她便一直充当着黄宛露和家人的“沟通桥梁”。
图片
拉作
起初,黄宛露拍摄时在山上住上一天,第二天便会下山。“第二天拍摄对象刚刚适应我们在旁边,我们就下山了,每一次过去都需要重新建立联系”,这让黄宛露很苦恼。
爬上爬下对于时间和精力的损耗都是巨大的,在拍摄了四个多月后,黄宛露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这次上去就不下来了,在山上住上一个月。
在某色达体家住上几天后,黄宛露慢慢感觉到一些变化,“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福大姐会喊我说,‘露露开饭了’。我们有时候调研会跑到坡下面的拍摄对象家里,等到拍完以后爬上来时,山顶的村民会说,‘露露回来了’,就有一种共同生活的感觉了。”
图片
导演黄宛露
去年5月,某色达体一家迁到了山下的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坪社区新家。新家位于4号安置点,100平方米的房子有三个卧室,家里只花了1万元,其余全部由政府补贴。女儿拉作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从新家去上学也方便多了。
按照规划,悬崖村未来还将建民俗、修索道,整村开发具有彝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村落。帕查有格说:“搬迁并不是走了就不回来,悬崖村不是一个过去闭塞的小山村了,现在是一个面向世界、向世界拥抱的彝族村庄。”
02
蔚蓝的天空下层峦叠嶂,大片起伏的稻田宛如金色的海浪,七位身着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女孩正赤脚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中徒手抓鱼——这是一种最古老的捕鱼方式。
图片
只见她们用竹枝穿起新鲜捕捉的鱼,再砍一把枯树枝,在田野边搭起火堆,配上辣椒和野菜,一道满是侗家风味的美味烤鱼就这样诞生了。
从打油茶、打糍粑、长桌宴、织布刺绣等生活日常,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琵琶歌,七仙女将秀美的贵州自然风光和满满的侗族风情以短视频的形式带到了大众视野中。
“浪漫侗家七仙女”如今已有百万粉丝,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便是贵州黔东南黎平县盖宝村的吴玉圣书记。
图片
盖宝村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距离贵州省会贵阳市约300公里。黎平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其中侗族约占全县总人口71%,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因而有“侗乡之都”的美称。
盖宝村位于大山深处,虽然风景秀美,但因交通不便,与外界几乎是隔绝状态,几年前还处于贫困状态。
2018年2月14日,正是大年二十九,彼时吴玉圣还在黎平县纪委做反腐工作。直到他看见一份红头文件上“黎平县盖宝村扶贫第一书记”后写上了自己的名字,才知道他要被派往脱贫攻坚的战场了。
吴玉圣深知,以贵州农村地区的贫困程度,如果没有好的产业引进,扶贫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靠发展传统产业恐怕行不通,必须得想点创新的方法。
他想到自己空闲时喜欢刷短视频,见到不少人通过视频直播来带货,于是便想用以侗家七仙女作为形象大使,传播当地的风土人情。
“记得我们第一次直播抓稻花鱼的时候,就有好多人问,这稻花鱼卖不卖。”侗家七仙女成员吴兰香介绍,当天就有6000多元订单,把整个寨子的鱼都卖光了。慢慢地,“七仙女”积累了不少粉丝,通过直播带货售出了大量当地农产品。
导演杜海被这种“电商扶贫”的新思路所吸引,于是便决定将吴玉圣作为纪录片《劳生不悔》贵州篇的主人公。
因为忙着进行拍摄和推广“七仙女”,再加上作为书记的本职工作,吴玉圣很难再分出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上。
片中有个令杜海印象非常深刻的镜头:吴玉圣的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说,我以前从来没哭过。
那时,吴玉圣的妻子流产了,而他忙着工作没能接到妻子的电话,更无法陪在她的身边。他因此感到很痛心,那一刻,他在镜头前流下了眼泪,“特别对不起家庭,我下去做扶贫的时候,妻子刚怀孕,不能陪她,孩子出生后,也患上了一些病症,孩子母亲也做扶贫,我也做扶贫,孩子只能爷爷奶奶带。但是又没有办法,因为这是国家需要,我必须有个选择。”
图片
吴玉圣
这一集前前后后拍摄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记录了吴玉圣推广侗家七仙女一路走来的跌跌撞撞:这其中既有团队发展的瓶颈、资金的短缺,也有来自上级和同事的压力和质疑,甚至还有来自家庭的矛盾、妻子的不解……
而之所以能够呈现地这么全面,正是因为扎得够深、够久,“很多媒体希望采访他妻子,他妻子不同意,我们扎的时间比较长,最后她接受了我们的拍摄,也愿意跟我们讲,在她心中吴玉圣是什么样的人。”杜海希望通过多角度的拍摄来还原扶贫人的各种侧面,“纯宣传是太简单的办法了,但我不想纯宣传,我们想呈现出的人物是多面的、立体的。”
图片
导演杜海
03
在云南贡山县丙中洛镇的悬崖峭壁上,常常出现一个梳着麻花辫,穿着白大褂,背着小背篓的身影,这就是管延萍医生。
图片
管延萍医生
2017年,管延萍主动申请到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中心卫生院开展帮扶工作。她从珠海初来乍到,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才到达丙中洛。
刚到那里时,管延萍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到了,“这里的山、这里的路、这里的环境、这里的医疗条件,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当地老百姓的健康意识很薄弱,很多农户生了病瘫痪在床,想着听天由命,加上交通不好,出去看病十分不便,“深山峡谷,缺医少药,乡亲们看病不易。得了重病,很多人只好认命,令人心痛。”
贡山县地处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地势呈“三山夹两江”的高山峡谷地貌,这里的村寨大都散落在高山和峡谷间。
为了给村民看病送药,管延萍常常背着装满仪器和药品的背篓攀爬于悬崖峭壁间,攀悬崖、滑溜索、渡怒江,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江水,这是管延萍走过最特别的巡诊路。
图片
在三年时间里,管延萍走访了一万户村民,坚持不懈地与他们沟通,提升当地人的健康意识,为他们建立起医疗档案,同时也为生病瘫痪的人一点一点地做治疗。
在小茶腊独龙族村,49岁的学罗军是重症精神病患者。他总将自己锁在黑暗的木屋中,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
然而,管延萍却把他带出了那个封闭自己20多年的木屋。
由于长期卧床,学罗军的后脑和脖子上长了很多湿疹。管延萍轻轻地用酒精为他擦拭红肿部位,再小心涂上药膏,还帮他洗头、剪指甲。
管延萍为学罗军护理时,从不佩戴手套,她说,与病人建立信任的过程,“用手去抚摸他,他会觉得没有遭人嫌,还有人关心,有利于有效沟通和治疗。”
在管延萍的多次悉心帮扶下,学罗军终于放下戒心,走出家门站到了阳光下,并对她说出了“你好”两个字。“现在我到他家里,他的眼睛会发亮。我觉得他已经打心眼里接受了我,也在尝试改变。”管延萍说。
在她的建议下,丙中洛卫生院提升改建,村民就医环境得到改善。
与管延萍一起到云南怒江帮扶的,还有两位同样来自珠海的白衣天使——谢成成和张帼卿。
谢成成医生为珠海驻怒江第三批帮扶医生,于2018年3月抵达贡山县独龙江乡。谢成成已年近60,乡亲们有时会打趣地称他为白头发的“天使”。当发现贡山县缺乏儿科专科医生时,谢成成觉得,“这对当地的儿童不公平”。于是他在贡山县医院一手建设了儿科专科门诊,为当地培养儿科医生人才。
图片
谢成成医生
因为医疗条件落后,当地医院的门诊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张帼卿发现,“这里一直都没有门诊病历”。于是她便自己写好病历模板,给医护人员做参考,培训他们的书写规范,慢慢建立起了门诊病历制度。张帼卿还帮助怒江州妇计中心妇产科发展各项临床业务,重启妇产科住院部、孕妇学校并亲自宣教。
图片
张帼卿医生
他们的故事被导演王强记录下来,成为了纪录片《劳生不悔》中的一个篇章。
在拍摄《劳生不悔》前,王强对扶贫工作的艰辛程度并不了解。
然而在跟拍了三位医生10个月的时间后,扶贫这个曾经模糊的概念在王强心里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待上十天半个月就会回来了,但是他们真的是两三年都扎在那里,没有亲人和朋友,相当于是自己在一个相对陌生又封闭的空间里工作,这是很难的。”
当提到拍摄前后当地的变化,王强说,“也许现在还没有很明显,但医生们的健康扶贫给当地人带去的是医疗观念上的改变,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系统,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临近拍摄结束时,王强发现,山腰上那条曾经坑坑洼洼的柏油马路已经修建好,沿着怒江边蜿蜒而下,变成了当地一道最美的风景。
图片
导演王强
这是纪录片《劳生不悔》讲述的三个扶贫故事。
时至今日,悬崖村的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陆续搬进了位于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彻底告别了爬藤梯的日子;
“七仙女”积累了百万粉丝量,吴玉圣助力侗寨脱贫的工作也得到了各方支持;
怒江在医生们健康扶贫的帮助下,逐渐建立完善家庭医生等医疗机制,新建儿科、妇科等细分科室,医疗理念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实,这三个故事只是我们国家无数扶贫故事中的三个侧写。
2021年,对于扶贫来说是一个重要节点。在今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多年以来,扶贫一直是我们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因为是国家大事,以往扶贫题材的纪录片大多以宏观叙事为主,着眼于里程碑式的大事件。而《劳生不悔》则另辟蹊径,以小人物为切口,为扶贫纪录片提供了另一种打开方式。
采访时,《劳生不悔》的三位导演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点:在沟通拍摄的过程中,作为出品方的爱奇艺给了他们极高的自由度。
作为网络纪录片《劳生不悔》的切口并不“宏大”,而是用6集180分钟的叙事体量讲述“云贵川”三组不同的人物,语态平和、娓娓道来,更显出了几分“真挚”,这对于纪录片本身而言是弥足珍贵的。
“我们在做选题调研过程中发现扶贫是一个特别浩大的工程,其实很难通过六集的纪录片就讲清楚的,我们就想,我们是否可以从一个小切口去记录下‘扶贫’的一个片段,与同时期、同题材、不同形态的作品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去记录这个的历史事件,为时代留下真实的记忆”,爱奇艺灿然工作室总经理齐康说。
在前期调研阶段,爱奇艺灿然工作室的制片人张硕和团队一起拜访了相关的领导、专家和创作者。在拆解题目的过程中,大家慢慢意识到,“我们还是要做我们最擅长的,就是讲人物故事。以前我们只是在新闻报道里看到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没有切身的体会,这次真的到山区里,大家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人在为了脱贫这件事情而努力。所以我们想通过这些扶贫人物故事来传递想要表达的扶贫理念。”
其实,纪录片创作进入公众时代后,参与创作的人群也更加多样化。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网生纪录片的出现丰富了纪录片的影视样态,“网生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对接了互联网受众,题材选择、与观众的互动上可能性更大,更能满足观众需求,容易引发共鸣。”
对于纪录片从业者来说,互联网意味着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主旋律题材主题宏大而深厚,但一些纪录片在叙事方式上陷入了“有意义而无意思”“不尊重年轻人审美”的误区,让观众产生一种“假大空”的刻板印象。而如何打破扶贫内容可能会产生的刻板印象也是齐康着重思索的事, “纪录片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或许更应该遵循其本质,了解其传播场景,调整语态,实现创新。”
齐康认为,“优秀的纪录片在叙事的同时更在‘塑造’人物。我们说是创新,但其实在这个浪潮中我们回归传统,接近纪录片的本质”,他希望拍摄出来的人物是有血有肉而非脸谱化的,“我们希望展现真实的人物,他们与我们同处一个时代、同在一片土地,我们关心他们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我们更关心他们求索中的困境与喜悦,这些才是触动我们的。”
这样的想法也同样触动了观众。
图片
对于纪录片而言,最触动人心的就是真实。
在齐康看来,拍摄《劳生不悔》的过程也是团队学习和补充给养的过程,“在此之前,我们没有想到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土地是‘陌生的’,而经过,这次不同寻常的主旋律纪录片创作过程,我们汲取到了非常多的养分,自身是成长的。对于爱奇艺而言,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参与‘伟大工程’中,记录和传播的故事和人物,能具有一定的‘建设性’。”
《劳生不悔》将目光投射在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以贴近生活的细节和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洞察把观众带到了故事现场,观众们跟着片中的人一起哭、一起笑,以一个个小人物的真实故事引起了大众的情感共鸣。而这背后,则是这部纪录片的幕后工作人员以充满温情的叙事方式,将扶贫故事的点点滴滴书写进属于这个时代的篇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