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1个先进集体、3名先进个人获国家表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这为浦东对口支援工作与东西部扶贫协作指明了方向。浦东新区对口支援新疆莎车县、西藏江孜县,东西部扶贫协作云南大理11个县,是上海对口帮扶地区最多区。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上,1981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501个先进集体获得表彰。其中,浦东1个先进集体、3名先进个人接受表彰。

精准扶贫的“参谋部”“调度室”与“后勤站”

浦东新区合作交流办

浦东新区合作交流办是浦东对口支援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参谋部”“调度室”与“后勤站”。

近年来,新区合作交流办积极发挥浦东产业创新与人才集聚的优势,为当地送人才、送资金、送项目,强化带贫增收的传导能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浦东答卷”。

精准施策保证脱贫进度

“搞活一个产业、脱贫一个群体、提供一个岗位、改善一个家庭”,这便是发展当地产业,以产业促就业、增收助脱贫的意义,能够实现当地的“内部造血”功能。过去5年,新区合作交流办聚焦“精准”二字,在投入项目资金、实施产业援助、开展就业帮扶、实施消费扶贫、开展定向帮扶5个方面下功夫,有效强化带贫增收的传导能力。

在莎车,藜麦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当地不仅建起了藜麦深加工车间,产出附加值更高的能量棒、代餐粉等商品,产业效能还辐射到喀什地区的12个县市,春夏两季播种超过万亩。

这便是浦东援疆干部针对喀什地区实际需求和环境特点,精挑细选的产业。在前期6个主要引种品种的试种获得成功后,新区合作交流办送来了加速器——浦东援疆重点企业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小蜂农业”。仅是新建的深加工工厂,就为当地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00个,带动1700余人脱贫增收。

援藏江孜小组打造的索盖村是“2020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之一,这个宜居宜业小康示范村,突出了精准扶贫的要义,通过产业扶贫、劳务协作、文旅帮扶、消费扶贫、健康扶贫等方面,凸显浦东的力量与温度。

索盖村位于349国道旁,是拉萨至羊湖、江孜县、日喀则市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地,但村内生活环境差、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村民要依靠务农、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绝佳的地理位置让援藏干部眼前一亮,决定将其打造成为带动农牧民奔小康的示范村。

在新区合作交流办的支持与协助下,村里铺了路、修了楼、盖了水渠、种了绿化,家家户户的生活环境大幅提升。而这只是第一步棋,新区合作交流办引进旅行社,推送以藏族歌舞、特色饮食、人文环境为主的旅游文化路线,帮助村民通过手工业创收,铺设了一条高原上的“黄金走廊”。

“厩舍养猪赚钱,厩顶光伏发电”,在大理州弥渡县,这种新颖的绿色养猪模式为当地带来多重收益。厩舍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每年能收到租金,再加上发电收益,确保了村集体收入。村里利用部分收入设置了公益岗位,如保洁、文明监督等,贫困户通过在公益岗位上的劳动,每年可以获得近万元的收入。

新区合作交流办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培养当地致富带头人,将他们请到上海来,学习经验、开拓眼界。弥渡县北朝南村的致富带头人、养牛户雷俊接受半个月的培训后,带动9户人家养殖了100多头肉牛,把自己的成品牛远销到了海南。

新区合作交流办调研发现,拖尾项目有很大一部分缘于项目编制不严谨、前期调研不充分,往往等到项目实施,才发现开工条件、土地指标、应用技术等出现问题。对此新区合作交流办要求一线干部严把入口关,重新梳理项目库,实地考察项目,并要求所涉及的部门要事先书面确认项目可行性,以此确保精准施策能够成功。

据统计,5年来新区合作交流办在对口三地实施上海市统筹项目556个、产业合作项目304个,提供就业岗位近24万个,利用大市场、大平台,采购、销售扶贫产品达12.6亿元,用精准施策为当地强化带贫增收的传导能力。

全力攻坚夺取脱贫胜利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年,又遭遇了疫情影响,工作任务更重、压力更大。新区合作交流办克服困难、勇往直前,重点强化就业扶贫和消费扶贫,并发挥浦东现代化农业的优势,对口三地全部脱贫。

去年,在前期200座“大棚工厂”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新区合作交流办协调新区农业发展集团下属浦莎公司,在莎车县继续新增“大棚工厂”600座,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相较于原本连片大棚,“大棚工厂”由浦莎公司负责设施维护,并拥有滴灌设备,能够节约大量水资源,蔬菜品质和产量也更有保障。每座大棚配备务工人员1名,年收入超过2万元,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优质岗位,并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新区合作交流办还请来了上海的农科专家,手把手教授村民现代种植技术。一年来,部分村民已经具备了独立种植的能力,“造血”功能得到凸显。

“珠峰严选”淘宝电商平台,则是援藏江孜小组在脱贫攻坚决胜年的重点工作。它进一步提升了日喀则特色产品的销售额和知名度,构造了稳定、长效的“造血”机制。当地各类商品,都能通过该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线上平台运维需要具备一定网络操作技能的人员,前期布局的大学生就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正在发挥作用,将年轻人送到合适的舞台上。同时,新区合作交流办也伸出了援手,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当地青年赴沪培训,为江孜青年赋能。

在大理州洱源县,一个“甜蜜的产业”自去年开始发展,那便是中蜂养殖产业。新区合作交流办立足当地基本情况与保护洱海的需求,将中蜂养殖作为洱源县脱贫致富的一项绿色支柱产业培育,引入专业公司参与其中。技术人员不仅在养殖全过程中参与指导,公司还会对蜂蜜保底价收购,让广大村民对这“甜蜜产业”信心满满。

高效协同稳固大后方

在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中,新区合作交流办与前方指挥部协同联动,形成、固化了一批好的工作机制。浦东和对口三地“前后一根绳”“上下一股劲”,不断完善高效协同的长效机制。

5年来,浦东选派精兵强将对口支援,共选派党政干部78名,教师、医生等技术人员877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撬动当地群众发生观念改变,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原生动力。

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可谓立竿见影,而这归功于软硬件同步建设。新区合作交流办紧抓落实,确保莎车县人民医院外科楼、门诊医技楼、莎车县疾控中心、城南医院按时完工使用,有效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能力。

同时,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以来,十年间新区合作交流办协调相关单位,选派7批58名医疗专家援疆,他们不仅在当地带教了120名徒弟,还指导开展了72项新技术、新项目,将莎车逐步打造成喀什南部区域的医学高地。

更可贵的是,援疆医生们先后11次送医送药下乡义诊,让莎车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浦东的医疗诊治和优质服务。通过一系列助力“健康脱贫”活动,为莎车县百万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助力莎车县医疗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另一方面,新区合作交流办建立的“两张工作清单”制度,即“任务清单”与“责任清单”,则分别对一线干部的工作成果,与相关委办局、街镇的帮扶工作成效进行了衡量与考核。

例如责任清单中,对制度规范、工作体系、调研对接、联席会议等均作出要求,并将干部人才选派、整合社会帮扶、引导产业扶贫、开展消费扶贫等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并鼓励相关单位开展工作创新。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帮助残疾人脱贫,以及在人才支援、产业合作、动员社会力量等方面的创新工作,都作为考核评优的参考依据。

在消费扶贫工作中,新区合作交流办将组织干部职工到对口帮扶地区疗休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调研、部署,大理州则是首个受益的地区,而这也成为新区干部职工了解帮扶工作成效、与边少地区各族人民交流学习的良机。

新区合作交流办协调大理州文旅局,设计了7条“情归大理”系列疗休线路,将南诏文化、洱海风光、民族风情等一并呈现给新区各单位职工选择。美味可口的当地美食、精心挑选的非遗展示,让大家留下了美好回忆,也有效推动了消费扶贫。

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区合作交流办将继续与对口帮扶地区紧密协作,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共同创造对口帮扶的典范。

戈壁滩上的“沙漠玫瑰”

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长艳

10年岁月,她将心血倾注在南疆的戈壁滩上,建起了3座现代化的工厂,与20个国家挂牌督战贫困村结对扶贫帮扶,带动近2万名当地群众增加经济收入。她就是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长艳,更为人熟悉的称呼,便是“沙漠玫瑰”。

那是在2010年,任长艳响应国家号召,带领企业在喀什泽普县投资1.2亿元,成立了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针对喀什地区水果资源过剩引发的滞销问题,引进并运用了当时国际上较先进的食品冻干技术。鲜果经过处理后新鲜、美味、营养不流失且容易保存。

这既解决了大量鲜果来不及卖、储存难的问题,又丰富了市场的消费需求,更填补了当地鲜果精深加工空白,突破贫困地区初级农产品精深加工瓶颈。有了这条生产线,喀什的苹果、冬枣、甜杏、西梅、哈密瓜、无花果等各季水果,都可以进行深加工生产。

2018年,任长艳来到莎车,创立了新疆小蜂农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这次她瞄准的农特产品是巴旦木。这种小小的坚果是莎车县支柱产业,全县种植面积达90多万亩,是世界第二大巴旦木主产区。应对丰富的产能,任长艳引进了较先进的低温物理压榨油技术设备,开展巴旦木油、核桃油深加工技术。同时精加工生产巴旦木牛扎糖、巴旦木营养代餐粉等特色产品。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年,喀什地区引进的藜麦种植取得成功,但面临藜麦难以加工的问题,前线指挥部找上门来,向任长艳寻求锦囊妙计。充分调研后,她带领企业克服疫情引发的各种困难,用半年不到的时间,定位工厂产业功能、研发定制设备设施,开展产品创新研发、团队组建培训、设备调试、产品试机生产等一系列工作,最终及时让南疆首个藜麦深加工工厂建设线投产。

仅是这一座工厂,就为莎车县扶贫攻坚战提供了500个稳定的就业岗位,带动1700余人脱贫增收。而在整个喀什地区,任长艳建设了3个现代化工厂,形成以鲜果冻干、坚果油、藜麦为主的9条精深加工生产线。在她的带领下,企业先后获得“全国万企帮万村先进民营企业”“上海市重点援疆企业”等荣誉称号。

“这十多年来我已经记不清自己飞过几次新疆了,但我一直保存着当年第一次飞往喀什的机票,滴水可穿石,经过十多年努力,我们已经成功带领一批又一批维族兄弟姐妹,彻底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农民变产业工人,家庭妇女变职场女性,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任长艳说。

在10年工作中,任长艳始终坚持“发展为了贫困户,发展依靠贫困户”的理念,扶贫先扶智,就地培养人才构建内生动力。她在企业中树立了“讲诚信”“讲团结”“双学双比”的制度机制,用接地气的技术培训,不远万里实现师徒“传帮带”。

经过严格的培训,一个个农民转化为拥有一定技术的工人,就近在工厂就业让他们有了固定的收入,能够通过勤劳的双手为全家创造幸福生活。而日日夜夜、一点一滴的学习技术与管理,这些新工人中已有不少被培养成管理人员。

“2018年,莎车新厂建立的时候,老厂的班组长、老员工就起到了‘传帮带’作用,为新厂顺利投产作出了许多贡献,而令我更高兴的是,当地工人有了一门好手艺,能够实现人才带动产品品质的升级,也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有了奔头。”任长艳说。

消费扶贫是增强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产业发展升级的加速器,更是形成消费扶贫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2019年,任长艳再次接下重任,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承办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对口帮扶地区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并同步启动了“指尖上的消费扶贫”线上云销售。线上线下的拓展销售途径,打造全社会消费扶贫新平台,并积极推动上海对口支援地区农产品走出大山、进入都市、来到千家万户。

愚公移山,正是任长艳10年工作的写照。漫漫援疆路,她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坚守脱贫攻坚一线,努力发挥优势作用,不忘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辗转疆藏只为百姓健康

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侯坤

在同事眼中,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侯坤堪称“白衣侠客”,凭着医者仁心与满腔热血,他行走在莎车、江孜的山河之间。6个月婴儿先天性胆道扩张手术、西藏县级医院首例腹腔镜手术、日喀则地区首家微生物实验室……他留下了一个个治愈的希望,培育了一个个土生土长的接班人。

2012年,下定决心支援莎车时,侯坤的女儿不满2岁。这正是孩子最需要父亲陪伴、身为人父也最希望看到女儿一天天成长的时候,但是侯坤毅然决定前往更需要他的边疆。在家人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下,他被选拔为上海市第七批第二轮援疆专业技术人员,在莎车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

这500多天里,侯坤作为莎车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累计开展手术283例,包括肿瘤等大型手术60例,腹腔镜手术107余例,有时夜间突发急诊,他也毫不推托,亲手施治夜间急诊手术50多次。最令他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为一名6个月的婴儿实施胆道扩张手术,在全国范围内也实属罕见。

这些手术中,有一些属于喀什地区或院内的新技术,通过对当地年轻医生的“传帮带”,侯坤有效拓宽了当地手术领域、规范外科诊疗。离开时,他不仅培养出3名年轻的维吾尔族医生,还帮助莎车县人民医院开展的三四级手术规模,达到自治区领先水平。

2014年,结束援疆后没过多久,侯坤接到任务,来到江孜县开展短暂的技术指导工作。他负责的江孜县人民医院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要承担全县与邻县的医疗服务功能,是自治区唯一的县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初到西藏,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高原反应,有时只能一边吸氧,一边做手术,而家中长辈年迈,妻子也因为劳累出现了心脏不适,但为了帮助当地提升医疗水平,惠及广大同胞,我必须咬咬牙坚持下去。”侯坤说。

短暂的指导时间,他一分一秒都不浪费。对全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进行指导部署、开展西藏县级医院第一例腹腔镜手术、诊治疑难危重病人、参加达玛节保障工作、筹办县首届肝胆外科学术论坛……当地同事、群众对他交口称赞。而2年后,他又有了机会,回到这块牵挂的土地。

2016年6月,侯坤申请援藏,作为第八批援藏干部回到江孜县,担任县卫生局副局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县人民医院院长。身份的改变,让他除了施展自己的专业技术外,还多了新的任务,扶贫工作成为他最核心的使命。

“我认为3年间开展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当地卫生系统落实7个项目的援藏资金。我们新建了现代化的江孜县藏医院、标准化的县疾控中心,有效提升了当地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尤其是疾控中心,提升以野外处置和快速检测为主要目标的传染病防控能力,特别针对江孜高发的结核病和动物间鼠疫,予以硬件支撑和技术帮扶。”侯坤说。

同时,他争取设立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保兜底基金,用来支付医保不能覆盖的个人自付费用。这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个人医疗费用零支出,使得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深入人心。他还推动当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乡镇卫生院工作信息化,并首创针对建档立卡户的健康动态管理,这个方法被推广到全西藏施行。

在医疗实务方面,侯坤也没有拉下过。3年间他开展手术近380例,培训医务人员1200余人次。针对当地俗称“虫癌”的包虫病,以及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他借助浦东力量进行了1.5万人次以上的筛查,带领外科团队开展包虫病手术240多例,江孜县人民医院也由此被评为自治区唯一的县级包虫病定点诊疗中心。

如今,曾经远走天涯的“白衣侠客”已经回到浦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但是侯坤心中永远念着那两片热土,面对祖国与人民的召唤,他不会有一点犹豫。

用“梦想中心”推动儿童成长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

她原本是金融机构里百万元年薪的天之骄女,却因目睹了传统捐资助学方式不能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孩子的未来问题,毅然辞去工作创办了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她就是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十多年来立足浦东、扎根乡村、服务全国的儿童素养教育推动者。

潘江雪的职业履历清晰地分为两个阶段:2007年6月前,她是一个典型的金融人,从中央财经大学毕业,先后在证券公司、银行、基金管理公司担任高管;2007年6月开始,她成为了一名公益人,尤其是2008年在浦东注册创办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后,她收获了包括“全国三八红旗手”在内的诸多荣誉。

这番转变,源于潘江雪多次在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调研的经历。她发现传统的捐资助学方式,不能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孩子面对未来生活的新问题,因此决定自己来成为一名推动者。她选择的途径是发展素养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帮助中国儿童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为了帮助中西部贫困区域的孩子能够‘上好学、学得好’,我们探索推出了‘梦想中心’三位一体的公益模式,即在硬件上为受助学校装备一间以儿童为中心的‘梦想中心’教室,在软件上为学校增设以综合实践课为载体的‘梦想课程’,最后是在服务上持续培训在校老师,让他们成为梦想课合格讲授者和终身学习者。”潘江雪说。

她的第一间“梦想中心”建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首府马尔康,最初是一间小小的绘本图书馆,逐渐发展成标准化的“梦想中心”教室,而如今这样的“梦想中心”已经实现区县集中发展,遍布中国大地。

潘江雪认为,“梦想中心”的成功靠的是“公开透明、专业高效、跨界共治”的公益策略。她与985高校教育课程专家合作,开发更新儿童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广泛动员企业与个人捐赠资金与资源,建设“梦想中心”。她也积极寻求政府合作,通过政府服务采购的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在260多个区县实现“梦想中心”的连片发展,探索出政府、社会、企业多方跨界创新的教育公益扶贫模式。

此外,通过真爱梦想的培育,乡村校长和老师从“受助者”转变成素养教育的“梦想合伙人”。潘江雪带领团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将乡村校长教师培训做得不仅接地气,而且越来越专业,吸引更多受益老师加入到“梦想课程”的再创造与升级中。13年来,累计为10万人次的老师、校长等教育工作者开展公益培训。

2015年,在扶贫先扶智的精神指引下,潘江雪开始深入到“三州三区”开展素养教育推广工作。去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笼罩大地,阴霾刚刚褪去,潘江雪就立刻行动起来,赴青海果洛州、四川凉山州、新疆喀什地区、云南会泽县、江西老区等地区参与当地教育扶贫工作。

截至2020年12月,潘江雪带领真爱梦想,在全国31个省市累计建设了4200余间“梦想中心”多媒体教室,其中1680间位于252个贫困县中,投向贫困地区的募集资金达2.42亿元,覆盖200万中小学生。

“我坚持用社会企业家精神、公益伦理和商业管理,寻求理性有效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帮助国家以标准化、高效率的公益服务,将社会资源引导至扶贫战略最需要的地方。”潘江雪说。而展望未来,她希望能够不断升级以儿童为中心的“全面育人”模式,助力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不折不挠、继续前进。

(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