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锡勇的扶贫之路

昨天(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开阳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杨锡勇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参加大会接受表彰。
图片
12年来,杨锡勇平均每年深入一线200天以上,走访开阳县贫困户1000户以上。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到精准帮扶,从因户施策、“志智双扶”到“感恩教育”,他深入一线开展县级培训、乡级培训、村级培训、组级培训、到户培训200余场以上,迎接脱贫攻坚市级、省级成效考核数次,脱贫攻坚国家普查1次。并获得较好成绩。他先后获得过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全县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为单位争取过省级、市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
图片
12年来,一直在扶贫、脱贫的岗位上奔波的杨锡勇,见证开阳县15个乡镇、111个村,2943户贫困户、9983人的脱贫故事。
图片
这些脱贫故事
见证风雨
杨锡勇不需要任何理由
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他愿意为家乡倾己所能
图片
道路: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中午12点35分,龙岗镇。
记者和杨锡勇沿着水泥路,走进龙岗一村。
虽然下着小雨,走在斜坡上的水泥路不滑。“修路时,就考虑到贵州山区的冬天有小雨,易结冰,在路面专门做了粗糙的防滑处理。”华发早生、额头刻上皱纹的杨锡勇介绍这个细节。
“2008年,我初次接触开阳县的扶贫工作,进村的羊肠小道都是黄泥巴路,一到冬天,稀泥烂膏。我的皮鞋,一个多月就要在这样的稀泥路里走烂。”对比今昔改变,杨锡勇说,如今开阳111个村,全部实现水泥路“村村通”。
话未说完,后面传来一阵喇叭声,一名骑着电瓶车的中年人老李和杨锡勇打招呼,中年人笑着说:“报告杨主任,今年我家的收入有两万多了。”老李的车后座上捆着一台刚买的洗衣机,展现他家日子的变化。
路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可以用“不可估量”来形容。
杨锡勇说起,开阳南龙乡与南江乡虽然只有一河之隔,但两乡之间交通不便,旅游资源也无法实现共享,南龙乡的优质资源沉寂多年。如今,连通十里画廊和南龙乡的旅游公路已开工,这条旅游公路长9.5公里、宽6.5米,投资上亿元,正好经过贫困村田坎村,修通后可实现南龙乡与南江乡的交通互通互连,打通田坎村乃至南龙乡的外部循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抓住贵州省全力建设农村“组组通”公路的契机,田坎村已建成“组组通”公路12条共18.6公里。如今,走进田坎村,大路小路四通八达,村里有了休闲健身广场,太阳能路灯一应俱全,富美乡村建设成效已现。
开阳把农村设施配套,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来抓,重点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中的先行基础性作用,高速公路实现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95.8公里;建成农村“组组通”公路2662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超4000公里,30户以上村民组实现了通硬化路,切实打通了群众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图片
房子:向北京汇报幸福生活
10分钟后,半山腰上有一幢崭新的、60平方米的三居室,是龙岗一村保山小寨组23号。56岁的主人刘学德看见我们过来,笑嘻嘻地掏出10块钱一包的“磨砂黄”香烟。杨锡勇说:“老刘,日子好过了,也要精打细算哦!”“明白,明白,谢帮扶干部经常来看望我们。”笑得合不拢嘴的刘学德连声说。
刘学德是一名单身汉,1987年,他住的茅草房垮了,此后,他在村里给哪家帮工,就在哪家吃住。这种头上没有半片瓦的日子,过了32年。2019年9月30日,开阳县投入35000元给他修了这间6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
堂屋上,14袋谷子罗列在墙边,每袋有100多斤。厨房是电磁炉,厕所是水冲式,家居和铺笼帐被在家中摆设得整整齐齐。“有了住房,生活怎样改善不退步?”面对记者的问题,刘学德噗嗤一笑,算了一笔收入账:他当生态护林员,月工资800元;政府每月给400元就业补贴,还有其它各项收入,一年有14800元。“我还种了两亩地,堂屋的那些谷子就是今年的收成。”刘学德记得,以前杨锡勇来看望他时,每次都要自掏腰包,100、200地拿钱给自己用,“现在不用了,感谢扶贫干部。”刘学德说。
“日子好过了,但是,单身汉有单身汉的苦。”记者说出这句话,旁边同行的村干部捂着嘴笑着说:“村里有几个阿姨,看上‘乌鸡变凤凰’的刘学德了,最近正在张罗说媒的事。”
客厅的墙上,贴着习近平等几代国家领导人的画像,刘学德深情地说:“他们才是穷人的救星。”
杨锡勇说,开阳累计实施危房改造3647户,实施老旧房屋整治1566户,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屋安全鉴定全覆盖。特别是今年以来,开阳还结合汛期极端天气影响,反复查、反复改,对新增的52户透风漏雨进行整治,有力保障群众住房鉴定均达B级以上。
2020年7月20日上午10点,在龙岗镇大水塘村贫困户罗德家中,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程军虎代表贵州调查总队通过视频连线,向国家汇报了贵州脱贫攻坚普查启动,贫困户脱贫后的幸福生活,一张张笑脸,把快乐传递到首都北京。
这次与北京的视频连线,标志贵州脱贫攻坚全面普查工作拉开序幕;连线内容以龙岗镇的贫困户为代表,这也是上级部门对开阳脱贫攻坚工作的肯定。
图片
产业:建设基地振兴经济
下午3点30分,高寨乡杠寨村。蓝阿秧富硒农产品加工厂。
一路走来,杨锡勇陆续接了几个县领导的电话,对方得知他在下乡,都叮嘱他注意安全。“一个月,最少18天,多则20多天在乡下,进行脱贫攻坚的工作,这是我近10年来的工作状态。”杨锡勇笑着说。
20亩菊花地已经采摘完毕,陆续送进蓝阿秧富硒农产品加工厂,2500平方米的厂房,在山顶上尤为耀眼。21套烘烤菊花的设备等待开机,一套设备一次可以烘烤3000斤菊花,展现出这个加工厂的实力。
蓝阿秧富硒农产品加工厂,是开阳县投入720万元扶贫资金建成,可以接纳周边600亩菊花的产量。以前,周边的农户都是种植包谷,产量少,价值低,改善不了村民们的家庭生活。在全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中,杠寨村种了1100亩菊花,覆盖339户贫困户,涉及1132人。
菊花的种植,带动大量的务工:每年4——10月的种植期间,翻土、施肥、除草,每人每天工资80元;采摘期间,一天至少要用工150人,每人每天工资100元;在加工厂里加工菊花茶,一天至少要用工50人,每人每天工资80元。
大量的用工需求,不止是杠寨村的村民来加工厂务工,周边龙岗镇、毛云乡,以及乌当区羊昌乡的村民,都主动来种植、采摘、加工菊花。
奔走在田间地头的杨锡勇,继续前行,把记者带到牌坊村食用菌基地。
牌坊村食用菌基地,占地100亩,拥有112个大棚,由财政专项扶贫基金投入429.66万元,从2020年5月动工,4个月后建成。
杨锡勇说,牌坊村和杠寨村共有112家贫困户,扶贫部门按照每户贫困户管理一个大棚进行分配,销售时,每一棒食用菌,每户贫困户要出资一块钱,以此增强贫困户对食用菌管理的责任心。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食用菌,一个大棚的销售收入至少有7000元,112个大棚,每年至少给112家贫困户,每家带来30000元的利润。
田间地头就是杨锡勇的办公室,开阳的每个乡镇,每个村寨的脱贫情况,在他的心中一目了然。
杨锡勇在工作日记中记录:
“我们积极响应省委“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号召,坚决围绕产业“八要素”、“五个三”、“六个转变”的方式方法和实践路径,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目前,我县形成了以茶、果、蔬种植和生猪养殖“四大主导产业”,近两年就集中连片新增高效作物种植19.71万亩,形成经果林种植27万亩、茶叶种植17万亩,年种植蔬菜34万亩(次)、食用菌7000万棒,建成农业产业发展基地126个,引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个,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今年预计实现农业综合产值65亿元以上。通过组织方式的利益联结,更多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上来,带动农户1.1万户、户均增收9000元以上,群众的“腰包”更加鼓了、也更可持续了。”
图片
保障:4000干部下村干实事
下午5点,高寨乡谷丰村苗寨湾组56号。
杨锡勇带着记者走进80岁的罗大英家。
一进门,杨锡勇关切地问罗大英:“帮扶干部来看望您没有啊?”“来了,来了,天天来的!”罗大英。
罗大英家的帮扶干部,分别是贵阳市第二福利院的熊晓青、开阳县人武部的尚玉桥、开阳职校的高鑫,三名帮扶干部的照片和电话贴在罗大英家的外墙上,一旦有需要,随时和他们取得联系。
罗大英和43岁的儿子陆发毅住在一起,他们家的烂木瓦房,在40年前就要垮了,家庭贫困,导致患有结核疾病的陆发毅,至今未婚。开阳县为他们一家,建档立卡,进行帮扶。
2019年4月,开阳为罗大英家,投入38000元,修了新房子。3个月后,新房竣工,厕所厨房,一应俱全,扶贫干部还给他们买来了沙发、锅碗瓢盆,一个脱胎换骨的新家,让母子俩在新时代走向新生活。
看见罗大英家母子二人搬进新居,杨锡勇关心的是他们今后的生活保障。
2019年,开阳县对这户母子给予较大的关爱和生活保障,仅从陆发毅一年来的帮扶受助金额,就能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养了三箱蜜蜂,价值2400元;民政兜底,金额为8464元;养老保险金,1800元;医疗帮扶,440元;就业援助,400元/月;生态护林员,800元/月……一年下来,罗大英、陆发毅母子俩,吃穿不愁,口袋里还有不少零花钱,“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感谢共产党啊!”罗大英抹着眼泪对杨锡勇说。
现在,陆发毅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工作,刺绣、蜡染,踩缝纫机,他样样在行。每天努力地工作,陆发毅说:“中国共产党对我们太好了,我也要把以前几十年前失去的生活,补回来!”
杨锡勇说,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中,开阳县将4000余名机关干部、教师与建档立卡户“结对子”,形成“叠加帮扶”,带动全县各级上下齐心、攻坚克难、合力攻坚。特别是,2020年又从县直部门选派855名精兵强将,编团组建107个作战队全部下沉到村,倾情倾力帮助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全力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成色,顺利迎接国家普查验收和省级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
图片
创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晚上20点,谷丰村村委会。
杨锡勇和高寨乡党委书记黄健、贵阳市老干部局的驻村帮扶干部康文德、贵阳市交通技校的驻村帮扶干部齐少熠等,围坐在铁炉子边上,吃着一锅白菜炖肉,补充白天在田间地头消耗的能量。
闲聊中大家说起一件事:2020年11月14日,高寨乡的苗族、布依族同胞,为了感谢中国共产党领导并指挥的这场脱贫攻坚战,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每家出资30块钱,在家中打糍粑、推豆花、炒腊肉,用他们过年才有的习俗,邀请乡干部和所有在乡里的扶贫干部吃饭。
“当时,乡干部和扶贫干部就推辞,老乡的心意我们领了,但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我们不能吃老乡的一口饭菜。”黄健说。不过,当天盛情的老乡,全部到乡政府,要乡干部和扶贫干部,一定接受他们的心意。“有一名老乡,还把自家一块30多斤重的腊肉,扛到乡里面,硬是要邀请所有的乡干部和扶贫干部,品尝他的这块大腊肉。老乡动情地说,这块肉叫‘脱贫肉’。”说到这里,三尺大汉黄健,眼里噙着泪花。
11月14日晚上,不眠的高寨乡,成了节日海洋。穿着盛装的苗族、布依族同胞,唱着祝酒歌,轮番向乡干部和扶贫干部敬酒,他们的感恩之心,化解在液体之火中,他们用欢乐的歌声,祝福的米酒,表达对中国共产党无尽的谢意。
听着这个故事,大家感慨万分,说起杨锡勇在开阳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创新工作:开创了“优势企业让股、扶贫资金买股、村集体经济占股、建档立卡贫困户持股”的模式,巩固现有优势产业,培育优质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创新工作中,一是优势企业让股,扶贫资金买股。一面是丰富的资源,一面是缺乏资金无法周转,企业用成熟的市场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专项扶贫资金结合,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企业股东,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这一模式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在企业选择上,开阳县制定了《开阳县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市场经营主体管理办法(试行)》,财政扶贫资金入股经营主体必须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并具有一定的规模。扶贫资金入股应以产业项目为基础,由经营主体编制产业化项目实施方案,农业产业化项目方案要符合乡(镇)脱贫攻坚规划及“一乡一特、村一品”产业发展要求。同时,企业或者合作社必须拿出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在企业或合作社宣布破产,依法进行清算、注销时,扶贫资金优先清算,保障当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持股 确股不确权。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开阳县政策规定,贫困户与经营主体之间的红利分配方式,主要采取保底分红和股份分红两种方式。在项目未产生效益之前,贫困户每年将获得年分红比例不低于扶贫资金的5%的保底分红,并逐年增加。产生效益过程中贫困户每年获得分红比例不低于量化入股扶贫资金收益的60%,另外的40%由乡(镇)村两级研究制定具体的分配办法。三是村集体占股 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实现带富乡亲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开阳县在使用财政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的同时,由村委会成立专门的公司来管理,销售由公司负责,解决了产业形不成气候的问题,破解了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同时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有了迈步发展的底气。
目前,通过“企业让股、扶贫资金买股、村集体经济占股、扶贫对象持股”的发展模式,建立工贸公司124个,农村专业合作社24个。
“脱贫攻坚工作,就是要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杨锡勇笑着说。
12年来,在田坎边上与村民谈发展,在坝坝会上聊发展蓝图;望着烂木房修成敞亮的新居,村民在扶贫车间勤劳致富,孩子们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杨锡勇回首过去的岁月,说出一句直抵人心的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供稿/曹钦永 编辑/于菁菁
责编/王营 审核/陈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