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田”变“忙田” 西盟冬农产业落地开花

“过去,冬季至开春前,我们莫美村就进入了农闲期。一年的收入,基本就只能靠春夏两季。” 莫美村一组村民娜红说,过去她家经济收入主要靠春夏种玉米,如果遇到干旱那年,家里的收入就很低,想要致富就更难了。这个问题困扰着娜红和很多西盟种植大户。
普洱市西盟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如春,冬季的平均气温也在14℃至25℃之间,加上光照适中,土壤肥沃,适宜亚热带各类作物生长,冬季农业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如何挖掘资源优势发展冬季农业?多渠道引导农民发展冬农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并找到一条扬长避短的链接市场,联结消费者的产业之路是关键所在。”西盟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岩专说。
近年来,西盟县通过对资源优劣的综合分析研判,坚持“5+X”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冬农产业,不仅优化了冬季农业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还让群众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之路。
打好“引导牌” 西盟米荞线上线下销售忙
米荞
在传统农作物中,西盟米荞独树一帜,其抗拒化肥和农药的生态种植环境,以及丰富的营养价值,被西盟人视作自然界最珍贵的“馈赠”。眼下,勐卡镇马散村迎来了米荞收获的好时节。
“种米荞不像种玉米、谷子费时费力,更多的还是依靠环境优势,9月我们播种下去,3个月后就能收割,还不用施肥。” 勐卡镇马散村五组村民岩电说,祖祖辈辈都种植西盟米荞,过去米荞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自家酿酒的原料,或者“调换口味”的粮食,每年冬季种植一茬,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
“西盟米荞不仅营养价值丰富,也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但品牌影响力有限、销售渠道单一是西盟米荞产业发展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岩专说。
2002年开始,西盟县将“西盟米荞”列入全县特色产业来进行扶持。逐步形成以冬季农业为特色产业的“5+X”产业格局,并开发出“佤寨米荞”这一优质冬季农产品。依托“互联网+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平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通过开展扶贫产品宣传,引导消费者购买扶贫产品。我们依托县级国有公司,通过‘鑫盟优品’微信小程序、拼多多、一部手机游云南等线上平台和‘鑫盟优品’货柜、西盟游客中心展示厅等线下推广销售的经营模式,积极开展扶贫助农活动。2020年以来,西盟米荞等产品的销售额达205.4万元。”西盟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欧地说。
打好“季节牌” 油菜花开装点绿色冬季
油菜
“过去收完稻谷之后,我们的田就闲了,现在我家的田种上油菜,不光可以榨油自己吃,还能买油增加收入。去年我家种了3亩油菜,买菜籽油有2000多元的收入。”赛帮说,现在家家户户的田都舍不得闲着,同样的面积收入却增加了。
“我们村丰富的光热水土很适合种油菜,它是我们村冬季农业的重点作物。全村200多亩油菜田,每亩都能增加群众2000多元的收入。”永不落村村干部尼轮说。
大春种粮食,小春抓经济。近年来,西盟县积极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冬闲田,开发冬季绿色农业。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也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2020年种植秋冬菜面积达7.7万亩,有效带动地方群众增收致富。
打好“利益牌” 无筋豆“解冻”西盟冬季农业
无筋豆丰收
“无筋豆真是好,给我家带来了实惠!”
寒冬,勐卡镇莫美村的豆农们忙碌在田地间。一片绿色的田地间,结满了翠嫩欲滴的豆角,冬日里的“满园春色”让豆农们的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2019年,我家种植了3亩无筋豆,收入1万多。2020年我家种了4.3亩,7次采摘收获了1000多公斤,今年要过个好年。”说起无筋豆,娜红信心满满。
2016年,西盟县引入西盟绿润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施订单农业,由公司为农户免费提供豆种、农膜等生产资料,并对无筋豆种植全程进行指导,合作社进行日常管理,娜红家的无筋豆种植才渐渐有了起色。
“经过4年多的无筋豆种植,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如今在种植、管理等方面都很有经验,莫美村的群众无筋豆连年丰收,种出的豆子质量好、价格也有保证。”西盟绿润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驻莫美村技术员刘海滨说。
充分利用水稻种植后的冬闲时节种植无筋豆,合理的利用冬季优势,改变了传统的一茬种植习惯,形成了“水稻-无筋豆-无筋豆”一年三种的模式。提高了土地亩产值和土地利用率,成为西盟冬季种植调整结构、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让西盟群众尝到了“甜头”。如今,西盟的无筋豆种植已经覆盖全县6个乡镇2520亩。
辛勤的汗水,丰收的喜悦,让勤劳的西盟群众走上了一条幸福的小康路。如今,随着无筋豆、油菜、西盟米荞等冬农产业不断落地开花,村民们找到了增收致富路,携手奔小康。
云南网记者 翟芯冉 通讯员 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