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不可横放保存?一文打假六大鸡蛋“保存禁忌”

较真要点:
网传关于鸡蛋保存的“六大禁忌”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和道理,有些方法甚至多此一举。例如,鸡蛋无论是竖放还是横放,都不会影响蛋品质量,而并非网文所言不可横放。
查证者:云无心丨食品工程博士
图片
鸡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优秀食材之一,很多家庭都会常备。关于如何储存鸡蛋,也就有了许多说法。比如有文章宣称“原来鸡蛋买回家不能直接放冰箱”,然后列举了一些存放鸡蛋的“禁忌”,让许多读者担心不已。下面,来一一解析一下这些说法。
1、冰箱中鸡蛋不可小头在上?胡说八道
这种说法的理由是“正确的存放方法是放时候要大头朝上,小头在下,这样可使蛋黄上浮后贴在气室下面,既可防止微生物侵入蛋黄,也有利于保证蛋品质量”。
在鸡蛋中,蛋黄存在与蛋清之中,密度比蛋清小,所以在存放中会倾向于上浮。不过,蛋黄是的两头连着卵带,被卵带所限制,能够上浮的范围并不大。即使大头朝上,蛋黄也不能浮到“贴在气室下面”。更重要的是,即便是紧贴它的那部分蛋黄能够“防止微生物入侵”,气室在鸡蛋中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依然有大量的没有气室的部位细菌可以“侵入”。
2、鸡蛋不可横放保存?恰恰相反
这个说法的理由是“鸡蛋存放久了,尤其是外界温度较高时,蛋白黏液在蛋白酶的作用下会慢慢脱去一部分水分,失去固定蛋黄的作用。这时如把鸡蛋横放,由于蛋黄比重比蛋白小,蛋黄就会上浮,靠近蛋壳,变成粘壳蛋。所以鸡蛋不宜横放保存。”
首先,蛋白黏液不会因为“蛋白酶”的作用脱水,只会因为蛋壳的通透性因为蒸发非常缓慢地失掉一点水。鸡蛋中固定蛋黄的是卵带,失水并不会使之失去固定蛋黄的作用。如上条所说,因为卵带的限制,蛋黄的浮动范围并不大。实际上,有学者研究过鸡蛋摆放位置对蛋黄位置的影响,结果是:鸡蛋横放,最有利于保持蛋黄在中间。当然,横放并不方便,立起来放的话是小头朝上更有利一些。
3、鸡蛋切忌与易挥发性物质同装运?没有必要
这个说法的理由是“因为此类物质如葱、姜、辣椒等的强烈气味会通过蛋壳上的气孔渗入鸡蛋中,加速鸡蛋变质”。
因为鸡蛋壳有一定的通透性,所以如果长时间处于挥发性物质浓郁的环境中,确实可能与一些物质会渗入鸡蛋。但是,挥发性物质“渗入鸡蛋”只是影响了鸡蛋的风味,而不会导致“变质”。在现实中,大家把鸡蛋放在冰箱里,并不足以吸收足够的挥发性物质。
4、冰箱取出的鲜蛋不可久置或再次冷藏?没有依据
这个说法的理由是“鸡蛋取出后在室温下会“发汗”,小水滴中的细菌和微生物会很快透过蛋壳深入蛋液内层,所以鸡蛋已不能保质,要马上食用。”
冰箱的保鲜冷藏温度在4摄氏度左右。除非空气很潮湿,否则拿出来的鸡蛋一般不会出现“发汗”的现象。即便是出现“发汗”,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并不会有更多的细菌。
我国市场上的鸡蛋一般是没有经过清洗的,蛋壳表面保留着那层保护膜。“发汗”冷凝的那点水,不足以破坏这层保护膜。所以,拿出来的鸡蛋尽快食用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改变了主意,也完全可以放心地放回去。
5、鸡蛋存放前不可用水冲洗?脏了还是要清洗的
这个说法的理由是“清洗会破坏鸡蛋原有的外蛋壳膜,使细菌和微生物畅通进入蛋内,加速鸡蛋变质”。
蛋壳表面确实是有一层保护膜。如果保留着这层保护膜,那么鸡蛋不放冰箱,在常温下也可以存放几个星期。所以,如果鸡蛋表面是清洁的,那么没有必要清洗,可以直接存放。在冰箱里,可以放更长的时间。
但如果鸡蛋表面很脏,意味着可能携带很多细菌。如果不清洗,那么也就有更多的细菌会“突破”蛋壳膜而往里渗透。蛋壳的保护膜虽然有较强的保护作用,但如果外层的细菌很多、存放的时间较长,也还是会有一些能够渗透进去。所以,清洗干净之后再放,通过大大减少蛋壳表面的细菌,能够提高安全性。
清洗之后,蛋壳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如果周围的环境中有很多细菌,也就确实更容易被“攻陷”。另外,失去保护膜之后,蛋清中的水分蒸发会加快,也会使得鸡蛋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主要是脱水导致的蛋清变粘,看起来“不新鲜”了。实际上,美国市场上的鸡蛋都是经过清洗的,FDA推荐的冷藏时间可达3到5周。
更重要的是,只要充分做熟(做到蛋黄完全凝固就可以了),即便有细菌也被杀灭了。
6、让每个鸡蛋都有独立的存放空间,这样可以延长保质期?多此一举
关于这条的解释是“在没有条件冷藏鸡蛋的时候,要尽量用干净的纸或布做成鸡蛋形状的空穴,使每个鸡蛋有独立的存放空间,并且避免直接暴露在空气里。这样可以减少细菌和微生物侵入的机会,能够延长鸡蛋的保存时间。”
这样做不会有害,但并没有什么必要。“用干净的纸或布做成鸡蛋形状的空穴,使每个鸡蛋有独立的存放空间”并不能隔绝空气,鸡蛋依然“直接暴露在空气里”。
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哪怕是一两周才采购一次食物,也不必纠结鸡蛋的保存问题。我国市场上的鸡蛋大多数都没有清洗过,只要选择表面清洁的,也就能存放比较长的时间。冰箱,只是可以更好地保持“鸡蛋品质”——这个“品质”,指的是“新鲜程度”,通常到不了“变坏”的地步。
本文编辑:fycfeng
点击腾讯新闻APP搜索框,查看【较真榜】,每日最热辟谣科普一网打尽。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