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夜雨丨王福梅:毛相林与村民的脱贫之路——下庄脱贫攻坚采访记

毛相林与村民的脱贫之路

——下庄脱贫攻坚采访记

王福梅

2020年9月27到30日,市作协组织我们5位作家到巫山下庄村采访,当日到达下庄时已下午。之前一周阅读约十多万文字,对毛相林和下庄村有了初步印象。

而下庄险要的山形地貌,还是超出我最初的想象。这个位于巫山县小三峡深处的村子,被锁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

车到鸡冠岭停下,写作组五人及巫山县委宣传部刘密密等一起下车,感受当年修路的地方。远观,下庄村星点般散落。人立悬崖边,忍不住脚打闪,起初根本不敢看脚下。

一位矮个男子走过来,与我们搭话,握手。无需介绍,猜他是带领村民修路,带领村民脱贫的村主任毛相林,他声音洪亮,目光有神。毛相林指给我们看私钱洞和当年修路村民牺牲生命的地方,介绍一会儿,他急着赶到镇上处理村里买肥料的事情。

俯瞰,目光所及是万丈悬崖。历经7年,108个下庄人参加修路,6位村民付出生命。他们征服大山,在悬崖绝壁上凿一条路。

乘车从天坑“井口”下到1200米以下的底部,车在陡山与悬崖间的之字路上穿行。路边虽有护栏,心悬而紧张。

我和糜建国老师被分在一个组采访。出发前拟出30余位需要采访的村民,做了阅读笔记。心生敬畏,踏入这片神圣山地,在时间与空间交织的脱贫之路上,感受“矮个子”毛相林和村民迸发的巨大能量。

到达目的地,已是晚饭时分。晚餐后,天黑下来,村庄的模样已看不清了。随意溜达,走到村小学,学校老师张泽燕带我们到教室,介绍情况。目前共有6位学生,张老师在校教书四十多年,教室隔壁就是其宿舍和厨房。

此时操场走来一位中等身材的男子,看见外人,他主动搭话,说话间他扯开嗓门唱起山歌: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

村民自我介绍,叫彭仁松。他的声音苍凉,在夜空回荡。这首歌自下庄祖辈流传下来,原为打油诗,后来被谱成曲。歌声唱出下庄人的隐痛、勤劳朴素与向往。

与之前比较,眼前的山区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下庄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从1997到2004年,下庄在悬崖绝壁上凿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天路,从而由生存之路迈向未来幸福之路。

修路前下庄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户,下庄被评为县里贫困村,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70元,达到之前的25倍。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民老》)诗句表达了祖先对丰衣足食的向往。这朴素的愿望,追寻数千年。经历嬗变,以20余年时间,下庄走通又一条路:脱贫攻坚。

采访35位村民,其中十余位贫困户,深入村民家中,听他们讲述修路的故事和生活的变化。村民话语淳朴,目光清澈,幸福感从笑声中溢出,险峻环境锤炼其坚忍乐观的精神。谈到修路,他们无怨无悔,修路初衷是为子孙造福,不曾想这份福利却提前降临到自己身上。

说起村主任毛相林,村民都说毛主任是好带头人,村民的事,他啥都要管。村民话语朴实,流露出对毛相林的深深敬意。毛相林生长于斯,18岁当大队民兵连长,连任11届村主任,眼下当了近四十年村干部。他是村民的主心骨,是脱贫致富的灵魂人物。村民信他,跟他一条心。

唱山歌的彭仁松,因学致贫。毛相林试种西瓜,彭仁松跟着学,如今成为西瓜大户。

当年毛相林去妹妹家玩,吃到妹妹买回来的西瓜。又甜又脆的西瓜,让他想到下庄产业发展。次年春,他悄悄买2包西瓜种,拿回来在自家田里种下。从西瓜子种下到结果,几个月时间,收获1500多斤。家人吃不完,拉出去卖500多元。

在毛相林家中釆访,他边吃面边与我们交谈

彭仁松边看书边跟着毛相林实战。开春后买来种子,选好日子,把种子下到打好的土窝,撒上柴灰,以防虫害。他心里悠着西瓜,半夜打着手电筒去看瓜地。

西瓜种下去,4月开花,6月初结果,7月售空。2019年,彭仁松买种子300元,收入上万元。

深秋,西瓜早已下市。彭仁松到地里寻来一个西瓜,他切开瓜,叫我们品尝。

西瓜新鲜,脆甜。品尝到彭仁松今年最后的西瓜,土地之于西瓜的意义,便是来年的希望。

离开彭仁松家的时候,看见桌上他写的歌词:我们下庄要拼搏\不怕流血和流汗\不等不靠求发展\大路修在蓝天上。

他说自己虽年过半百,仍然还有梦。

为种柑橘,贫困户杨亨武曾被毛相林训斥。杨亨武原来在外地打工,他母亲过世后,回家来照顾父亲。

无事可做,毛相林让杨亨武种柑橘。杨亨武不会,毛相林教他,叫他去听课学习。杨亨武畏难,毛相林说如你不种,把土地收转来我们种。

毛相林家老屋的愚公讲堂

试种柑橘后,杨亨武不愿施肥。2016年发生蛆柑,全村未收一果。之前毛相林带领村民种漆树,烤烟,养蚕,皆因种种原因失败。柑橘损失巨大,令毛相林心急如焚。一气之下,他对杨亨武说,看你啷个扯,我跟你说的路你不走,你跟我歪起,你搞穷了不是我把你搞穷的。

一语“骂”醒杨亨武,他想起当年自己和哥哥在外地打工,他妈妈生病,毛相林和村民把他妈妈送到医院抢救过来。杨亨武心里感激长辈毛相林,毛相林对他亦如对待儿子一般关爱。杨亨武意识到毛相林的苦心,去愚公讲堂学习柑橘种植技术。

我们去杨亨武家的时候,看见门前地里的柑橘已是果实累累。

巫山县将下庄旅游开发发展纳入计划,将从谷底拓开修建公路。“一朝风雷动,冲上碧云空。”杨亨武等来了这场“风雷”,他说脱贫要靠自己。他找准机会,投资建起农家乐。他带我们去山脚谷底看他新建的农家乐,那里清风送爽,溪流潺潺,鸟儿在森林鸣唱。

在毛相林家门口,一位瘦小的老人静坐石凳上,他叫杨元位,当十多年村支书。说起毛相林,他竖起大拇指,把担子交到毛相林身上,他放心。当年他与毛相林儿子毛连军到奉节和巫山学习柑橘种植技术,义务教村民,帮村民兑药,手把手教村民打药。

他患有心肺疾病,说话吃力。他低声说自己身体不好,知道活不了多长时间,还想为村民做最后一件事。他说话云淡风轻,却有着大山般力量与挺拔。

贫困户王先翠,靠种柑橘脱贫,成为柑橘大户。

她家住在下庄底部,屋前,纽荷尔沉甸甸挂满枝头。当时果实未黄,尚有两月摘果。村干部欧阳荣梅摘一个来品尝,柑橘酸而汁液鲜浓。王先翠说到一月份,柑橘皮上面挂一层白霜,此时口感最好。

说起二十多年前毛相林带领他们修路的事情,王先翠记忆犹新。当年她参加修路,六人一组,唯她是女性。她负责去山上背水,每天两趟,天麻麻亮出发。用塑料壶盛水,每次背30到40斤。她还负责煮饭,修路的村民从自家带来米、红苕、洋芋、包谷等粮食,混煮成一锅,收工后大家一起吃饭。修私钱洞时最困难,下面万丈深渊,掉下去粉身碎骨,晚上不敢出来。

在毛相林的帮助下王先翠已脱贫,去年柑橘收成上万元,销往全国各地。女儿在南京读大学,放假回来帮她做农活。她还养肥猪,种芝麻、红苕、洋芋,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问她种柑橘的技术如何,她说还有很多不太懂,需要学习。通过学习,王先翠知道红蜘蛛和蚂蚁,枯叶症,结果时易长甲壳虫,马蜂蜇了长蛆柑。

采访完毕,王先翠要去愚公讲堂学习种植柑橘的技术。我们同王先翠一起到愚公讲堂,已有十余位村民站在门口等待听课。毛主任把他家老屋拿出来开办愚公讲堂,请农业专家和技术员讲农业知识,迄今已办几十期。

下庄的天气瞬息万变,先前霞光浸染,一阵山风起,便下起星点小雨。雨点飘落在路面,打在屋顶及树叶上,风声雨声在对面绝壁上回响。

农家的屋顶炊烟袅袅,村民用柴火做饭。在半山腰,暖暖炊烟升起。夕阳从西面山顶落下去,金色的余晖从山间缝隙处透进来,照射到南面山腰上。在我们住的三合院旁边,那条叫胖子的大白狗安静躺在路上,乌鸦、喜鹊飞过,林中鸟鸣,鸡叫,村民陆续从田地收工回屋。

下庄少有外人来,一旦来了外人,狗狗摇起尾巴,下庄人把椅子搬出来,招呼客人坐,把家里的核桃、柑橘、南瓜子,拿出来招待,或者下碗面招待客人。

第三日,到贫困户蒋延龙、陈正香夫妇家采访。他们住在下庄东边山脚的老屋,外墙翻修,刷成土黄色。儿女均在外安家,两老帮带孙子。

陈正香家离村中心较远,住自家老屋习惯了,夫妇不愿搬到贫困户安置点。以前蒋延龙跟着毛相林修路,说起毛相林,陈正香夫妇话多起来,他们说村民家中大小事情,毛相林都管。就拿他家来说,毛相林帮他们家儿子找工作,介绍对象,当儿子婚礼主持人。

陈正香的家在天路脚下,村路通往外面的唯一路口。外墙门前几株泡桐树已干枯,直刺天际,倔强守望着故土。

离开那天早上,小桥和糜老师还在采访,我和汪老师、泥文到村子转悠。泥文捡拾一块石头,汪老师在农家门前挑几头大葱,她要带回去养花盆里。

我用手机拍路边的小花。想起那首诗:不共垂杨映绮寮,倚山临路自娇饶。毛相林和下庄村民犹如山路花,天然秀成,依山求索,独具魅力。

在鱼儿溪,碰到彭仁松,他驾驶三轮货车到镇上买东西。他的歌声在下庄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