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现场(2018年7月7日摄)。

生态良好的贵阳市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6月2日摄)。

工作人员在南明河清理河道垃圾(2017年12月24日摄)。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绿水青山越来越美、金山银山越做越大。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启动贯城河、市西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进乌江流域磷污染治理提档升级。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认真落实长江流域重要水域禁捕有关工作。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健全生态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施行河(湖)长、林长制度,完善生态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等机制,推动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开展垃圾分类需久久为功

代表名片

陈 应

市人大代表、民革贵阳市委副主委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大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分类收运设施达标率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建成花溪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二期)。这让我深感振奋。”市人大代表、民革贵阳市委副主委陈应说。

陈应表示,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贵阳市近年来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示范片区创建加快推进,居民知晓率、参与率稳步提升,工作成果初步显现、令人欣喜。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凝聚全社会的坚持和付出,才能把这件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做细做实做长久。

陈应建议,当前,贵阳市在做好分类投放、收集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快探索完善分类运输、处理系统,防止“先分后混、混装混运”的现象发生,提高各类生活垃圾特别是有害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无害化处理水平,变废为宝,真正实现良性循环。

“贵阳市还应持续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垃圾分类的好处和相关知识,让群众关注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逐步形成常态化自觉行为。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方面,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可以开展相关课程,让垃圾分类的理念从小根植于心。”陈应说。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  强化责任落细落实

代表名片

曾祥静

市人大代表、贵州世纪颐和旅游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近年来,贵州、贵阳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尝到生态文明建设释放的红利,带来长期的‘大收益’。”市人大代表、贵州世纪颐和旅游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祥静说。

曾祥静说,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从立项到建设再到发展,都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始终,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发展,不仅创造出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也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

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持续发展能力,曾祥静建议,一方面,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好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另一方面,必须将生态建设责任落细落实,实现项目发展全过程的保护与监管,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同时不断拓展生态文明创建的空间维度,全力打造一步一景、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良好生态系统。

为生态环境“减负”“增绿”

代表名片

李前仁

市人大代表、贵阳京贵环境资源管理有限公司作业与安全部部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生态环境‘减负’‘增绿’,就是给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市人大代表、贵阳京贵环境资源管理有限公司作业与安全部部长李前仁说。

李前仁介绍,在环境卫生保障工作方面,目前,贵阳京贵已在观山湖区接连投入二十余台高压水车、雾炮车、机扫车等设备进行作业,有效清洁路面、壁面、广场地面等,降低市区温度、控制扬尘污染、提升空气质量,并为道路、公用设施、景观苗木等做“保养”。

李前仁说,将做好本职工作,积极作为、上下一心,把环保绿色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为打造“鸟语花香”的美丽观山湖、美丽贵阳贡献力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委员名片

王 兰

市政协委员、乌当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

“近年来,贵阳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市政协委员、乌当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王兰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持续发展能力。在王兰看来,以生态文明助力乡村振兴,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农村。

王兰建议,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机制建设,建立以公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构建城镇一体的垃圾收运体系。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工作相结合,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农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引导村民自觉参与到整治工作中,形成村民全民参与、共建美丽人居的局面。

全力打造生态循环铝工业基地

委员名片

吴筑蓉

市政协委员,清镇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当前,清镇市正全力打造生态循环铝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铝新材料产业,加快建设千亿级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和千亿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市政协委员,清镇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吴筑蓉说,经过调研,发现该基地在发展中,仍存在矿石脱硫技术创新能力弱、赤泥综合利用水平低、电解铝产能提升制约多、产业发展所需土地资源支持少等问题。

对此,吴筑蓉建议,全力支持关键科技攻关。聚焦铝产业生产链中矿石脱硫技术、赤泥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支持,促成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整合力量对相关技术开展集中攻关、联合攻关;每年从市级科技经费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企业开展铝产业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大对企业、科研机构、科创队伍进行重大技术、瓶颈问题攻关的激励和投入保障。

积极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赤泥综合利用产业创新,提升资源回收利用和循环利用能力;将赤泥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纳入资源循环利用政策体系,积极帮助企业在省级层面推动赤泥路用相关技术认定工作,提升“赤泥建材”的市场认可度,拓展市场需求面,延伸市场产业链。

重点助力企业降本扩能。对电解铝项目生产用电给予补助,支持清镇和中铝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产能指标折现共建、增量产能指标配置、产能指标交易”等多种方式转入电解铝产能指标,实现增产扩能。

多措并举拓展土地承载。加强对清镇铝产业发展的建设用地指标、闲置厂房盘活、低效用地处置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有力破除产业基地土地承载不足瓶颈。

构建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体系

委员名片

吴纪华

市政协委员、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负责人

“‘十三五’期间,贵阳市全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今年,贵阳市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持续发展能力。我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感到非常振奋。”市政协委员、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负责人吴纪华说。

吴纪华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阳的特色亮点和城市名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用好生态资源提高持续发展能力也是一项重要课题。

吴纪华建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重保留乡村风貌,不断完善景观生态、居住家园、经济发展三大功能区块的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体系。

“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是提升广大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最重要方式之一,目前,贵阳市正处于取得脱贫攻坚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要结合实际,深挖自然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科学制定规划,保护乡村整体风貌和生态特色,打造‘一村一园’‘一村一品’的乡村生态品牌,让绿水青山越来越美、金山银山越做越大。”吴纪华说。

■场外连线

花溪区久安乡——

“煤山”变“茶山”

群众吃上“生态饭”

人勤春来早,不负好春光。新春伊始,在位于花溪区久安乡的高标准生态茶园,绿油油的茶树迎来春茶采摘期,茶农们开始忙碌起来。

位于阿哈湖上游的久安乡,历史上曾是个有着400余家煤窑的产煤大乡。当时,全乡的财政收入80%以上是来自煤炭产业。

“以前,我们这里到处是黑色的煤山,脏兮兮、灰蒙蒙的。”久安乡居民姚祖惠说,那时候,她跟村里人一样也是靠挖煤为生。

2011年,为保护贵阳市民的“水缸”,久安乡关停了辖区内的所有煤窑,并结合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花溪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部署,根据当地实际,探索了“茶文旅一体化”发展新路。

据了解,久安乡将茶产业带动农户致富作为转型发展关键,发动村民保护原生的54000余株古茶树,并引进了重点龙头企业贵州贵茶公司解决资金、人才和技术等问题,建成了高标准生态茶园2.2万亩,引进了3条国际先进茶叶加工生产线。目前,久安乡的茶叶质量已通过欧盟463项指标检测,其中“绿宝石”茶叶成为贵州省主打茶品牌“三绿一红”之一,远销德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我从2012年开始种茶,经过9年的发展,现在已种有100亩茶树,去年的纯收入达到了30万元。”姚祖惠说。

生态环境关系着百姓福祉。自2015年以来,久安乡还通过实施集茶叶生产、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项目,完善了乡村基础设施,扮靓村容村貌,打造牛昌坝、新寨、小窑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

“2015年初,我就在家里开了农家乐,还用久安茶叶开发了青茶炒蛋、茶乡瓦块鱼、红茶羹、清蒸茶花鸡等美食,深受游客喜欢,腰包也越来越鼓了。”久安乡雪厂村村民吴仕刚说。

如今,久安乡境内的森林面积达36500亩,并先后获得“贵州十大最美茶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中国高原古茶树之乡”等荣誉称号。

久安乡党委书记王明友表示,近年来,久安乡通过深挖当地的茶文化和民俗文化,实施“产业+文化+旅游”战略,带动村民踏上了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兴茶的“茶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煤山”变“茶山”、“矿工”变“茶农”、“茶乡”变“景区”的华丽转身,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目前,全乡已有三分之一的群众参与了茶树种植,2020年人均增收1000余元。

贵州磷化集团——

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

让废品变成“香饽饽”

2月27日,在位于息烽县小寨坝镇园区的贵州开磷磷石膏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石膏粉炒制车间,工人们将灰白色的磷石膏送进密封容器,经过煅烧等工序,生产成用途广泛的石膏粉。

贵州开磷磷石膏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是贵州磷化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对磷肥产生的磷石膏、粉煤灰等“三废”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形成生态复合板材、充填材料、公路基层材料、建筑材料等4大类20多个绿色环保建材产品体系。

“开磷人把磷石膏开发应用到了极致,让废品变成了‘香饽饽’。”贵州开磷磷石膏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永彬说。

每生产1吨磷酸,就会副产约4.5吨的磷石膏,磷石膏曾是制约磷肥生产企业良性发展的沉重负担。自从贵州提出“以渣定产”以来,贵州磷化集团对磷石膏综合利用及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精准研判,汇集当前行业前沿领先技术,重点瞄准建材、化工、井下充填三大领域。2020年磷石膏利用率达104.4%,圆满完成“以渣定产”任务目标,实现了磷石膏的“产消平衡”。

在建材领域,贵州磷化集团正围绕贵阳、黔南两大基地,布局三大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园区,已建成β建筑石膏、α高强石膏、纸面石膏板、轻质石膏隔墙板、石膏砌块、石膏砂浆系列产品等生产线。

此外,贵州磷化集团成功研发的磷石膏胶结充填采矿技术,用于井下采空区的充填,实现了磷石膏大规模工业利用与安全高效低贫损采矿的结合,开辟了磷石膏综合利用新的方向。目前,开磷片区已建成5个充填系统,每年充填磷石膏约300万吨左右;研究推进的磷石膏制硫酸副产水泥(石灰)、磷石膏净化提纯等关键技术,近期将取得重大突破。

贵州磷化集团安全环保部部长何廷云表示,集团将在“十四五”期间投资50亿元用于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磷石膏年消纳能力将超过1000万吨。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 冉婷林 蔡婕 许发顺 梁婧 樊荣 詹燕 刘辉/文

郑雄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