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培育新兴产业 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春节假期刚结束,东莞这个全球知名制造业基地就以“开局即是冲刺,首战即是决战”的奋斗姿态,吹响了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号角。2月26日,东莞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宣布将发力布局建设7大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立足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能级。在最新出台的《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中,东莞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数字经济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东莞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东莞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

这是东莞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实践,也是这座城市在全球制造新一轮升级浪潮下抢占制高点的作战图谱。

轰轰烈烈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再升级图景,已经开始在莞邑大地铺开。

新目标

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打造“松山湖2.0版”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东莞产业再一次展现了强劲的韧性。

2020年,东莞市生产总值9650.19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由负转正。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45.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规上工业增长5.9个百分点,新动能的崛起让经济复苏的脚步处处跃动着活力。

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密集落地,成为东莞补齐产业基础能力短板、提升产业链水平的重要抓手。2020年,全市产业工程项目完成投资480亿元,占全部项目完成投资的48.8%,同比增长8.1%。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高端装备制造工程分别完成投资216.5亿元、109.7亿元。今年,全市产业项目年度计划投资485.5亿元,占全部项目年度计划的56.9%,同比增长25.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项目投资额居各行业之首,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高端装备制造工程和新材料分别计划投资169亿元、127.9亿元和20亿元。

数字背后,是近年来东莞以补链强链拓链为导向,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志存高远的东莞并不满足于此。

对标世界最先进最高端的产业集群,东莞在基础研究、体制机制、要素集聚、生态建设等方面仍有相当差距,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支柱产业单一且持续承压、新旧动能转换胶着等问题。

站在新的起点,东莞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城市的产业发展作出新的思考和判断。

世界产业发展实践表明,全球每一次科技突破均会催生大量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1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明确将培育新动能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是其中一个重要抓手。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所长程楠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广、战略地位突出的特点,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保持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未来,东莞将以“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为目标,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拓展优化产业空间,促进优质资源要素集聚,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面对浩浩荡荡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东莞不是旁观者,而是重要参与者,并将力争在部分领域做领跑者。

在《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中,东莞提出,到“十四五”收官之年,要力争培育出一批世界顶尖创新型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培育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领域取得突破,力争建成若干极具潜力的产业集群。

“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产业配套完善、科技创新基础良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有着天然优势,有条件也有义务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彰显东莞担当作为。”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说。

2001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成立,时间如白驹过隙,如今松山湖“横空出世”已届20周年。发展一脉相承,奋斗永无止境,这批被东莞官方称为“松山湖2.0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将带着“创新基因”进一步在东莞全域落地开花,书写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

新战法

更高标准规划 更低成本空间 更高品质招商

工程车辆有序穿梭,建设工人来回忙碌,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四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2月26日,东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暨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全市三个镇街会场举行。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局之年的思路和谋划,影响着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路径和“成色”。

GDP的快速增长,向来不是东莞的唯一追求。在“十三五”期间,东莞不仅实现了年均6.5%的稳健增长,为GDP破万亿打下坚实基础,更让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能耗下降31%,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00多家,实现了更优品质、更高能级的发展。

如今,东莞布局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绝不是简简单单地建一批园区、招一些企业,而是有着更高的发展追求。

东莞提出,突出产城融合发展,以城市发展承载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驱动城市功能完善;突出绿色智慧方向,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智能化、生态化、绿色化产业基地;突出特色创新集聚,开展技术研发前瞻布局;突出新型产业生态,放眼全球“引入大树”,打造苗圃“培育树苗”;突出示范引领发展,成为“先行军”和“高产田”。

“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一定要解决未来的问题,不是解决当下两三年的问题。在规划上必须高瞻远瞩。”梁维东强调。

东莞市发改局局长陈庆松介绍,东莞将以高标准规划作为先行引领,对标松山湖高新区等国内先进园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产业生态、公共服务、园区硬件等维度,编制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空间规划及产业链规划。

例如,高标准架构轨道与道路交通、水电能源等城市设施网络;高水平建设5G基站、智能工厂、产业创新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学校、医院、城市公园、商贸服务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打造功能完备、设施先进、以人才为本的高品质产业基地。

谈到规划,则不得不谈土地空间。

东莞想要保持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之都”的竞争优势,首先就要念好“土地经”,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产业空间。

2020年,东莞提出:全力打赢镇村工业园改造攻坚战。同年,东莞“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破冰开局,力争三年完成拆除整理3万亩。

在松山湖东部工业园,12个优质项目相继签约入驻,投资总金额54.3亿元。这个工业园是东莞企石镇版图上最北端的片区,在“沉睡”了10多年后,由松山湖高新区收储6520亩土地,于去年4月动工建设,并面向全球招商,打破了过去久推不动的困局。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的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就选址在这里。

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所在的东莞塘厦镇,计划“腾挪”出共近3万亩的土地空间,今年预计将推出600亩产业用地,招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及高端智能装备项目。

如今,围绕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东莞像变魔术一样,推出拓空间工作的升级版:

将“小地”变成“大地”。支持各基地通过调整、整理、腾挪、拆旧复垦和异地购买等方式,推动用地资源向基地集中,形成连片可开发建设用地。

将“贵地”变成“低价地”。支持市属国企、镇村利用自有资金或成立控股公司,在产业基地建设低成本、可租售、可分割产权的标准厂房等产业载体。

将“散地”变成“标准地”。试点推行“标准地”改革,探索完善由容积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等指标牵引的“标准地”改革等供地方式,以“亩均论英雄”为指挥棒,调结构、优布局、提质效,同时建立对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的有关能评、环评等十多类评估事项统一评估的工作机制。

“一窗受理+开工建设”模式、“带设计方案”出让制度等创新做法也将在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率先实施,着力推进产业项目用地审批改革,促进产业项目快速落地。

东莞还以高标准的规划,低成本的产业空间,向全球招引高品质的项目。

在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保障落地项目的数量与质量,东莞要求:全市重大发展平台重点招引50亿—1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各镇街重点招引30亿—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通过招大引强,在3年内实现园区镇街龙头企业全覆盖、上市企业全面“破零”。

“定向”和“精准”,将成为未来东莞招商引资的两大关键词。

“我们计划实施‘一地一策’,明确地块投资准入条件,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排名前十的龙头企业进行精准招引。”东莞市投资促进局局长陈顺娇介绍。

东莞将按照各产业基地的定位,制定产业招商指引目录,认真筛选符合基地投资导向的项目进行招引。实施龙头企业招商行动计划,编制产业链全景图谱和重点招商目录,面向产业链龙头企业、隐形冠军进行精准招商,延伸补齐壮大产业链条。完善市镇联合招商机制,发挥产业基金招商的作用,引入新兴产业发展亟需的关键产业项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政府就像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的“发动机”,东莞谋划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发展新动能的一系列举措,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动能转换,促进干部能干事、干实事、干好事。

新作为

构建梯队发展格局 形成极具潜力的产业集群

投资30亿元的重大项目,早上摘牌,当天中午即动工,跑出了项目落地的“东莞新速度”。2月26日,在东莞东坑镇,东勤通讯高端移动终端智能总部项目二期动工。

华勤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邱文生说:“东勤通讯高端移动终端智能总部项目是华勤在国内的重要布局,未来将打造成世界级标准的智能制造工厂。我对东莞的发展充满信心!”

华勤集团在国内手机ODM行业排名第一。如今,越来越多国内外龙头企业带着重大项目,来到东莞,为东莞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添一把火。

全球的好项目接踵而至,东莞能接得住吗?

建设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不仅涉及产业领域的调整,也对政府改革创新、优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东莞高规格统筹,设立市总指挥部和5个现场指挥部统筹推进基地建设,每个现场指挥部都由一名市领导挂帅,建立“一名市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一份产业规划、一套支持政策、一张招商地图、一项配套基金、一项督查机制”的“七个一”工作机制。

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喻丽君介绍,东莞还将构建“1+N”政策体系,从改革、空间、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对产业基地给予含金量十足的扶持政策。

在改革措施方面,在基地内以超常规力度加强投融资、产业用地、招商引资、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例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构建规模达2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体系,优化基金运作机制,引导基金更有效地投向新兴产业和初创企业,用好用活政府专项债等金融工具,吸引和带动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产业基地;探索建立利益平衡机制,探索“工改工”联动改造“工改居”制度与“混合用地”等模式,探索市镇村三级按比例共享税收地方留成。

在优惠政策方面,东莞加大对企业的奖补力度。例如,对新引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目录中的优质企业,按地方经济贡献实施3年100%奖励;企业上规模奖励最高额度提高至500万元,支持企业并购补助最高额度提高至2000万元,先进装备补助最高额度提高至3000万元等。

在企业服务方面,完善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市场营销、物流配送、检验检测等配套服务。由市领导牵头服务7大基地,建立优质项目“一事一议”“首谈负责制”等机制,重点产业项目由市领导牵头挂点包落地。

金杯银杯不如企业家的口碑。今年1月15日,世界500强平安集团竞得东莞水乡功能区麻涌镇一地块,拟投资40亿元(首期投资6亿元),建设东莞平安信息科技智造中心项目。2月26日,这个项目参加东莞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正式启动建设。

平安集团执行委员、平安建投董事长兼CEO鲁贵卿说:“我们用1个月的时间拿到了施工许可证,从接触到建设动工仅用时四个半月,‘东莞速度’让人惊喜!”他介绍,东莞及水乡功能区在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的过程中,思路清晰,机制灵活,派专人跟进项目,事事有回应,时时有指导,这才做到了1个月时间拿到施工许可证,四个半月时间动工建设。

当前,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内各个制造业城市共同面临的课题。

如果跳出东莞来看,东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系列举措,不仅解决了制约自身发展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同时也在为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探路。

当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纷纷落地,若干年后,东莞至少有三点重大收获:更优化的产业空间、更优质的资源要素集聚、更有竞争力的千亿产业集群。

在产业空间上,东莞曾被誉为“世界工厂”,这里的镇村、街巷,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企业。开发强度逼近极限,然而亩均GDP产出却差强人意。而今,东莞改变镇街“各自为政”的面貌,破解土地开发碎片化顽疾,在有限的空间里,更多地布局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舍弃小而散、产出低、污染大的“劣质”项目,让土地真正发挥大作用、获得高收益。

在资源要素集聚上,过去东莞是打工热土,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传统产业占主导。随着创新人才、优质企业、新兴产业的涌入,东莞制造业的发展能级将进一步提升。

在千亿产业集群上,东莞共有78家企业入选“2020年广东制造业500强”榜单,排名全省第二,但进入“广东制造业100强”的东莞企业只有5家。这表明东莞企业多而不强,龙头企业竞争力不足。而今,东莞力争用5年的时间,加快形成万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千亿级的高端装备制造,千亿级的新材料、新能源、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百亿级的镇街特色产业集群等“万、千、百”亿级梯队发展格局,同时在生命医药、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等领域取得突破,建成若干极具潜力的产业集群。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祁凡骅认为,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东莞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把国家的整体战略规划与本地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并创造性地落地。东莞打造新动能的各项探索,能有效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在全国具有推广价值。

从“三来一补”加工,到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轻工业的发展,到如今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工业的茁壮成长,再到未来还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试比高……东莞产业迭代变迁传奇的精彩故事将继续书写。

撰文:吴擒虎 郭文君 摄影:孙俊杰 编辑统筹:甘韵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