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悍将张子鹏:被杨秀清杖责一千大板,还继续带兵征战

1854年2月,东王杨秀清表演“天父下凡”,前往北王韦昌辉府上,下令将北王韦昌辉杖责数百大板,水师大将张子鹏杖责一千大板,这就是著名的“水兵哗变”事件。杨秀清小题大做,公开羞辱韦昌辉,为天京事变埋隐患。要知道,韦昌辉是仅次于杨秀清的实力派,又是“首义王爷”,岂能受到如此羞辱呢?

“水兵哗变”事件中两位受害者,韦昌辉、张子鹏是上下级关系。按照杨秀清的粗暴脾气(可参考“牧马人事件”),张子鹏激起“水兵哗变”,难逃一死,但他却只被杖责一千大板,后依然活跃在战斗前线。就此而言,张子鹏还是有点分量,否则杨秀清岂会饶了他呢?史载:“痛责北王数百,子朋一千,子朋至湖北,与国宗韦志俊合,攻德安等属,下窥湖南。”

张子鹏,部分书籍又名“子朋”,为行文方便,就将其写作子鹏吧。张子鹏,广西百色人,后隶属北王韦昌辉帐下,主管水师工作。太平天国早期,集团内部地域观念非常浓厚,百色并非“紫荆山腹地”,不是冯云山重点传教地点。

从百色出来的“老兄弟”能掌管水师工作,证明张子鹏有点料。要知道,出身博白的悍将黄文金,金田起义时带来数千兵马,早期名气比张子鹏还小。1853年11月,张子鹏已经是丞相,黄文金才是检点。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两位“中兴名将”,此时还是小兵,地位很低。

那么,他能力强悍表现在哪里呢?1853年11月,清军“江北大营”围困扬州,清军水师封锁江面,守将曾立昌不断向天京求援。此时,张子鹏率领水师战船勇闯清军舰队,撕破“江北大营”防线,赖汉英、曾水源才得以顺利将扬州守军救出来。

营救扬州守军,意味着什么呢?1853年5月,杨秀清下令林凤祥、李开芳率2万精锐北伐,目标是攻取燕京,推翻清朝。北伐出动2万精锐,且由林凤祥、李开芳担任统帅,这阵容非常豪华。要知道,接下来的西征,将帅阵营跟北伐压根没得比。西征第一阶段,太平军万余人,大部分是新兵;胡以晃、赖汉英军事能力、经验,此时都不如林凤祥、李开芳。

2万老兵北伐,起初势不可当,但孤军深入,后遭受蒙古名将僧格林沁围剿,处境危急。为营救北伐军,杨秀清只能拼凑出一支机动力量,其骨干力量就是从扬州撤出来的7000兵马,由曾立昌挂帅北上。北伐援军,骨干力量是扬州守军,而扬州守军能顺利杀出重围,且主力不受损,张子鹏功不可没,后被授予丞相,地位在王、侯之下。

救出扬州守军后,张子鹏没有去救援北伐军团,杨秀清交给他一项新任务,就是率领水师西征,去湖北、湖南作战,增援韦志俊军团。这就有意思了,张子鹏刚被杖责一千大板,为何还要继续西征,去跟湘军搏杀呢?两点原因,首先,东王杨秀清享有“天父传言”之权力,还手握政权、军权、教权,张子鹏不敢违抗命令,否则下场非常惨。

再则,杖责一千大板,杨秀清应该是“放水”,这是过过场合而已,若是打个半死,张子鹏也出征不了。《天国志》中有段记载:“多过失,东王每憾之,而惜其骁勇,不忍杀之。”可知,杨秀清“手下留情”,他想拉拢人心,张子鹏并未伤及元气。对此,张子鹏应该可以感受得到。

张子鹏出征湖北时,水师已经由湖南籍将领唐正才接管,但他依然留在水师,担任重要官员。1854年4月,张子鹏率水师抵达湖北,与韦志俊攻打鄂西北,夺取德安等地,然后围攻武昌,清朝震动。此时,杨秀清派林绍璋西征,节制前线军务,韦志俊返回天京参战,对抗“江南大营”。

韦志俊离开前线,太平军放松对武昌攻击,张子鹏率军南下,配合林绍璋攻取长沙。可惜,张子鹏还没抵达战场,林绍璋就在湘潭全军覆没,他只好退回湖北境内。湘潭之战惨败,西征告急,杨秀清强令大军夺取武昌,韦志俊再次返回湖北前线,借助张子鹏水师力量夺取汉口、汉阳,最后拿下武昌。

夺取武昌,太平军西征局势有所好转,但韦志俊再次返京,武昌守将石凤魁是一个草包,没啥军事才能。1854年10月,湘军进攻武昌,石凤魁弃城而逃,退守田家镇。

太平军退守田家镇,秦日纲节制前线军务,但他没有重视水师作用,张子鹏水师舰队全部驶向下游,“避战保船”,防御非常消极。结果,彭玉麟率湘军水师冲破田家镇“铁索防线”,焚毁下游船只,张子鹏力战突围,退守九江、湖口,狼狈不堪。

夺取田家镇、半壁山后,曾国藩、胡林翼率湘军继续追击,在九江、湖口与太平军决战。此时,太平军前线统帅是翼王石达开,他引诱湘军深入追击,然后将湘军水师分割包围在长江、鄱阳湖,使其不能相互配合作战。接着,罗大纲、张子鹏率水师夜袭湘军长江水师大营,曾国藩旗舰被俘虏,湘军惨遭失败,被迫逃往上游。

九江、湖口大捷后,张子鹏留在湖口协助黄文金镇守。黄文金,东王杨秀清麾下悍将,也是重点培养对象,张子鹏留在湖口,杨秀清自然是想拉拢人心,将其发展为自己人。可惜,湖口之战后,有关张子鹏史料记载很少,也许是病逝。一般而言,太平天国对中途病逝者都没有记录,例如豫王胡以晃。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天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