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娟代表:我的变化,就是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缩影

◎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又一年两会,马慧娟出发来到北京。

这个驴背上长大的姑娘,现在成了作家,还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她要代表移民搬迁后的新家乡红寺堡的父老乡亲,说话、发声。

马慧娟说,自己的变化,就是脱贫攻坚工作多年成果的一个缩影。

1980年,马慧娟出生在黑眼湾,宁夏南部山区泾源县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子。这里山大沟深,随着人口增多,地方越来越不够用,和山外世界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从1983年至今,这小小村落里的农民,在国家脱贫政策的扶持下,经过1983、2000年和2011年三次搬迁,真正走出了黑眼湾。

马慧娟去年出版了一本书,就叫《走出黑眼湾》。她写了自己父老乡亲的故事。

马慧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头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小时候她就爱读书,看连环画,看小说,如饥似渴。中考时,马慧娟没考好,再加上这一年,黑眼湾遇到天灾,家里没有收入,她没法再上学了。

“接过父亲手里的木犁,赶着两头毛驴开始犁地。”用几个月的时间,马慧娟把自己变成了一名合格的农民。她一度觉得,书和远方都不会有了。她有时会站在黑眼湾最高的山上,想着,自己的人生就和黑眼湾一样,没有路,没有发展,没有未来。

再后来,她听到了红寺堡搬迁的消息。

要搬迁。搬出去了,才有奔头,才能让孩子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前段时间,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它讲述了西海固人民和干部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的故事。

电视剧里,大家刚搬到闽宁村,就来了沙尘暴。马慧娟看到这里,感慨万千。因为比这更大的沙尘暴,他们移民红寺堡的村民,也遇过。

那时候,只要刮风,沙尘就来;沙尘来了,就什么都干不了。白天砌的墙,晚上就让风吹倒了。吃的东西,盖的被子,脸上、眼窝里,都是尘、都是土。仿佛哪里都是尘土,哪里都是风的嘶鸣。

“但我们知道一定会变好。”马慧娟说,村民朴素地相信着:国家让我们来到这片土地上,就一定有它的道理。“我们对移民搬迁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

艰苦努力之后,日子果真好了起来。

后来,马慧娟有了手机,接触到网络,开始在QQ空间上写作。她的文字被网友看到,她的文章被推荐给了杂志社发表。

马慧娟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了。她有了个新名号——“拇指作家”。因为最开始时,马慧娟的文字,是农闲时间在手机上按出来的,达十几万字。

“父老乡亲们最大的变化,是精神面貌上的改变。” 为了写那本《走出黑眼湾》,马慧娟走访了很多人。以前在黑眼湾,大家可能因为一个田埂就打起来。邻里的纠纷,都围绕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搬迁后,乡亲们看到,外面有太多机会,大家都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顾不上吵架拌嘴了。你不往前奔,还会遭笑话。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调研考察时,去到红寺堡,了解当地脱贫攻坚情况。

“我和乡亲们都觉得非常自豪。”马慧娟说,红寺堡是个年轻的地方,总书记专门来,这是一种认可。“我们觉得被总书记惦记着,非常激动。”

今年,马慧娟带上全国两会的建议,就是关于红寺堡的。

如今,红寺堡农民居民收入由搬迁之初的不足500元,增长了近20倍,40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

“红寺堡很特别,它是我们全国最大的单体异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马慧娟建议,国家有关部委能对红寺堡区建设全国异地搬迁移民脱贫致富示范区给予政策支持。“我们也要翻过搬得出稳得住的旧篇,开启能致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了。”

来源:科技日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岳靓

审核:王小龙

终审: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