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又扶智,这些第一书记们步履不停……

近年来,

四川省政法机关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这些政法干警们的扶贫故事。

1. 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第一书记步履不停

在2020年“四川扶贫”产品迎春年货大集大竹分会场,刘波(右一)正在推销青花椒

四处奔走推广“香麻罗”青花椒、走村入户了解村民所急所需……自2019年被成铁中院派驻到大竹县川主乡铁佛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成铁法院办公室主任刘波既当“快递员”又当“推销员”还当“调解员”。在村民眼里,这名法院来的干部没有架子,尽做实事。在刘波眼里,为了村民过上好日子,跑再多路都值得。

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如今已脱贫。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引进70余盏太阳能路灯提升夜间照明、修建5公里生产便道改善劳作环境……在刘波的下一步工作规划中,铁佛村的美好未来渐渐从纸面跃然而出。

刘波(左一)查看金丝皇菊种植情况

建立特色产业小花椒撬动全村经济

2020年6月,大竹县川主乡铁佛村山谷里,青色的花椒树在高低起伏的丘陵上密布,沉甸甸的花椒粒将枝条拉成“弓”形,满坠着村民们心头的幸福。前来收割花椒的人们,将往日安静的山谷弄得热闹非凡。原本担心人手不够的合作社负责人罗刚更是松了一口气。“多亏刘波书记及时带来了村上的‘生力军’,不然满山的花椒真不知道要收到什么时候。”罗刚说道。

罗刚是一名种植花椒的专家。一年前,在刘波的邀请下,从大竹县来到偏僻的铁佛村,帮助该村建立起了花椒产业,目前是铁佛村盛天香家庭农场负责人。

之所以发展花椒产业,这和铁佛村的地理环境分不开。

两年前,刘波初到铁佛村开始了地毯式的走访。“铁佛村地处丘陵地带,地形多以深丘为主,坡地多但不高,非常适合青花椒的种植。”刘波说,苎麻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价格一直不高,其他种植物如玉米、红薯等,除了补贴家用,很难产生规模效益。而青花椒具有果实清香、麻味纯正的特点,经过简单烘干处理以后能储存两年以上,可以错峰销售保证收入。

就这样,一颗小小的花椒,成为把铁佛村劣势变成优势的支点。在刘波的大力协调下,2019年以来,铁佛村总计流转521亩土地用以种植青花椒,带动就业人员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

不仅如此,在法院工作20余年的刘波结合工作经验,进一步提出要用法律的“外观”做好产品包装。如今,带有“香麻罗”商标的青花椒几乎等同于“优质产品”一词。在成铁中院帮助下,“香麻罗”青花椒在2020年的省直部门(单位)定点扶贫成效展上大放异彩,光是在展会上签订的销售合同,就为铁佛村带来了9万余元的收入。在盛天香家庭农场工作的铁佛村村民蒋锡翠难掩喜悦:“以前根本不晓得自己种的东西还能卖钱。”

激发学习热情建立“逐梦”奖学计划

2020年11月25日上午,随着川主乡中心小学校长李清玲宣布“逐梦”奖学计划正式启动,刘波心中的“扶智”计划迈出了关键一步。

“逐梦”奖学计划奖励对象为学籍系川主乡中心小学且在川主乡中心小学就读的学生,和户籍系川主乡铁佛村的在读学生,奖励学段覆盖1至9年级和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如果有学生考上了大竹中学,他就能得到5000元的奖励,如果考上一本,则会拿到1万元的助学金。”铁佛村总支部书记王吉刚说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谈及“逐梦”奖学计划,刘波表示,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产业帮扶能够在短时间内使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但是要想建立长效性的防返贫机制,“扶智”显得尤为重要。

2020年6月,刘波协调爱心企业向铁佛村捐赠款项12万元,在和铁佛村两委及干部商议后,决定将其用于实施川主乡中心小学、铁佛村“逐梦”奖学计划,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家庭有困难的孩子铺平求学道路。据刘波介绍,“逐梦”奖学计划已经资助了23名学生,其中川主乡中心小学21人,另有两名铁佛村的学生考上了大竹中学。刘波表示,奖学金的设立也有助于在当地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榜样,激励更多的孩子好好学习。“更好地回报家乡,需要这些孩子。”刘波表示。

关注村民所需多方寻找紧俏防疫物资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顾不得与家人团聚,刘波迅速回到扶贫岗位。

在一“罩”难求时,刘波几经周折,终于通过一名在福建医药厂工作的朋友,对接上防疫物资生产的厂商。“好多次那边口罩都装上车了,但是因为临时情况变更,东西却运不出来。”回忆彼时的场景,刘波表示,每通电话都是抱着喜忧参半的心情去接的。几经波折后,一批价值3万余元的防疫物资终于到位,60只N95防护口罩、6000只一次性医用口罩、110斤84消毒液……刘波亲手把物资摞到货车中,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了地。2020年2月14日,在防疫物资捐赠仪式上,川主乡党委书记蒋亚玲表达了对成铁中院的衷心感谢。

刘波不仅跑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还奔波在帮助村民调解纠纷的路上。刘波说:“能够让老百姓在每次调解活动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自己跑再多路都值得。老百姓知道你是法院下来的,都非常信任你。”

谈起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刘波表示,还要引进70余盏太阳能路灯提升夜间照明、修建5公里生产便道改善劳作环境……站在脱贫工作的“新起点”,这名行动派“第一书记”也将继续奔波在帮助铁佛村致富的路上。

2. 六年三村 真正俯下身沉下心

郭旋在查看村里作物的长势情况,乐山市检察院供图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第一书记,就要用脚步去丈量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用眼睛去洞察村里每一个状况,用耳朵去聆听村民的每一句心声。”六年扶贫,历驻三村,乐山市检察院干警郭旋自有一番心得体会。

作为脱贫攻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郭璇在乌蒙山区的山间田野、庭院地坝留下了一串足迹,也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了一段难以磨灭的回忆。目前,郭旋曾经工作过的三个村已经如期脱贫。而他也因其扶贫成绩,被评为乐山市第五届道德模范暨2019年“乐山好人”提名人选、2020年乐山市脱贫攻坚贡献奖候选人。

产业扶贫带动村民致富奔康

绵延的竹海,茂密的山林,破旧的房屋,萧条的村庄,贫困的山民……这就是郭旋当第一书记的第一站——沐川县富和乡虎栖村。

一番考察后,郭旋定下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脱贫策略。他注意到村里有的村民有技术、有想法,但因为本土条件差,只能选择外出打工。郭旋一番工作下,将这些人请了回来,回家创业。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村里的竹林下养殖乌骨鸡、土鸡、肉蛇等特色养殖项目逐渐发展起来。随着项目的推进,有村民建设鸡舍的资金出现短缺。郭旋得知后,向县畜牧局申请项目资金5万余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这批回家创业的村民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其中,刘方云和仁远贵两人先后投入50多万元,建立起了龙凤养殖合作社,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合作社年产值达140多万元,带动了1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因为积累了一定的扶贫经验,2017年,郭旋被选派到沐川县武圣乡罗沟村任驻村扶贫干部。

2018年沐川县要实现整体脱贫,罗沟村不能拖后腿。郭旋深感身上责任重大。于是“白加黑、五加二”成了日常操作,抢时间、战贫困成了第一要务,郭旋完全顾不上百公里之外的家和年幼的孩子。孩子在电话里哭诉:“你是坏爸爸,别人的爸爸都能陪孩子玩,你老是不回家!”并不是郭旋真的不顾家,而是罗沟村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牵挂,让郭旋分身乏术。

当时,罗沟村2组村民樊某的儿子20岁,却是先天性重度智力残疾、患Ⅱ型糖尿病晚期,小女儿又患上了肺炎和重度贫血。全家依靠樊某一人当保安微薄的工资生活,可谓举步维艰。看到这一家的困境,郭旋立即捐了500元,并将情况上报到市检察院和武圣乡政府。在为他们家申请低保后,郭旋和驻村工作组通过慈善平台为樊某筹集善款1万多元,协调县扶贫移民局和乡政府为樊某一家申报了贫困户,为他们解了燃眉之急。

在罗沟村近一年的时间里,郭旋协调市检察院捐赠扶贫资金4万元,协调相关部门为罗沟村硬化水泥路5.1公里,新建碎石路2.2公里,开挖毛坯路5.5公里,为一名贫困学生争取慈善助学金每年2000元。罗沟村贫困户11户33人如期脱贫。

“红星”闪亮建成基层坚强堡垒

罗沟村脱贫了,但郭旋扶贫的脚步并未停下。2018年3月,郭旋又受命负责红星村的扶贫工作,同年8月正式接任红星村第一书记。

当时的红星村,村民贫困,组织薄弱。郭旋告诉记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将扶贫工作与党的“堡垒提升工程”有机结合,采用党员结对、参观学习、廉政党课等方式提升村支两委的凝聚力,发挥党员干部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市检察资源与机关企业开展支部共建,通过学习教育、党建交流、温暖爱心、以购代捐、法治扶贫等方式,开阔山村干部的视野,理顺党务村务的管理。

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依靠坚强的基层党组织,红星村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2020年2月,郭旋迅速组建起党员自愿服务队,组织党员包片、包户、包人强化疫情防控工作,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2018年以来,红星村全村新建茶园300多亩,改种茶叶500亩、笋用林240亩、猕猴桃50亩;建成食用蜂蛹养殖项目1个,建成养猪场2个,年育肥猪150余头;投入50万元资金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仅一年即获得分红收入6.8万元。红星村成功退出贫困村,贫困户26户73人如期脱贫,成为名副其实的“闪闪红星”。

扶贫感悟真正俯下身沉下心

用真心去体验村民的梦想与甘苦,用智慧去谋划村民发展致富的对策良方——六年三村扶贫路,郭旋最大的体会就是:要用一颗真心去扶贫,真正俯下身、沉下心。

记者问郭旋,扶贫6年,有什么经验和感悟可以分享?郭旋想了一下,说了两点:一是感谢组织团队和家人的支持。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希望大家扶贫路上注意安全。“我这只受伤的手,至今还用不上重力。”郭旋告诉记者,2019年9月上午,他在勘察红星村饮水工程水源点时,不慎一脚踩滑跌倒,致左手骨折。为不影响工作进程,他忍着巨痛坚持把活干完,直到晚上才赶回乐山治疗。由于伤势严重,被鉴定为九级伤残。他真诚期望正在参与扶贫或将参与扶贫的同志们注意安全。

3. 遇到困难 村民都习惯找他

李文春帮助村民摘收高原雪菊,准备加工制成雪菊茶,受访者供图

2019年5月的一个早上,彻夜难眠的李文春拨通了单位领导的电话,主动申请参加精准扶贫工作:“我对甘孜州感情很深厚,现在有机会去那里扶贫,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

来自西昌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李文春是一名康巴彝族小伙,当时刚满34岁,曾在基层公安机关、检察院等工作。响应省戒毒管理局的号召,李文春奔赴甘孜州白玉县章都乡戈德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期间,村民们遇到困难,都习惯了找他帮忙解决。

变“输血”为“造血”因地制宜助推发展

戈德村位于甘白路沿线,距离白玉县城52公里,地理位置偏远,全村共有建卡贫困户15户74人。

“第一书记,第一就是第一责任,我想既然来了,就必须让戈德村有改变。”李文春一到戈德村,就通过入户走访、实地查看、查阅资料、组织召开驻村工作队会议讨论等方式,充分了解到全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发展等尚在起步阶段、群众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的贫困现状。随后,他结合戈德村实际迅速制定了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帮扶措施,使扶贫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如何变“输血”为“造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李文春思考良久后,带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多次深入其他乡镇考察学习,大力扶持戈德村的产业发展和就业发展。结合当地的特点,在现有“四大产业园区”基础上,做好巩固提升工作。村民们没有技术、不懂种植、养殖,李文春便积极协调,多次争取到省、州、县的农技专业人员到村实地指导帮助和培训。他和村民一起学习,一起解决生产、种养植中的问题,大家都形成了“有问题找书记”的习惯。

为打通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李文春一方面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旅游业,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拓宽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他向上级帮扶部门和县农发公司沟通协调,将村里的农副产品列入了“以购代捐”项目,将戈德村的特色产品不通过中间商销售出去,有力推进了村合作社的发展。

筑牢基础建设打破村民致富瓶颈

“推动农村精准脱贫,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李文春说。为方便村民早日过河出行,他常深入戈德村东拉组钢架桥建设工地,监督工程质量,最终保证了工程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因降雨量大,通往戈德村虫草山的道路被冲毁。一年中,村民们的大部分收入是通过这条路上山去挖虫草、捡松茸、挖贝母所得。得知情况后,李文春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冒着生命危险,历经3个多小时跋涉实地查看道路损毁情况后,又马不停蹄地多方奔走筹措资金,用一个月完成了道路修建,确保了村民们来年挖虫草、贝母等不受影响。

同时,李文春充分利用帮扶部门优势,积极争取司法厅、省戒毒管理局支持,完善戈德村基础设施项目,投入62.5万元修建起了便民超市。他还积极协调四川司法警官执业医院,请专业医护人员到村进行诊疗,并为戈德村捐赠5万元医药品;申请到中央、省、州、县扶持村级合作社资金100万元,用于壮大戈德村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筹资30万元,用于戈德村发展高原云巅雪菊种植基地产业……驻村扶贫以来,李文春先后协调申请争取资金共计270余万元。

戈德村农牧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偏偏低,成年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大,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李文春的心头。他多方协调,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6.5万元,在村里设立教育助学基金,对贫困学生就学进行帮扶,圆了戈德村贫困学生们的读书梦。

开展法治建设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如何展现四川司法戒毒人民警察的担当和使命,让第一书记的帮扶工作发挥最大效果?有过多年基层政法工作经验的李文春明白:不改变村民的“等靠要”思想,培植他们的法治意识,就无法从根源上消除贫困。于是,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他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助推当地法治建设,服务精准扶贫。

驻村帮扶一年多来,李文春利用村民大会和农民夜校、入户走访等时机开展法治宣讲,并开展了多场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全村人都积极参与。如今,村里的道路两旁立起了法治宣传牌,贫困群众逐渐养成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甘白公路沿线平整出的700余平方米场地,将建起村级法治文化广场。村民降拥深有感触地说:“每当老百姓有需要的时候,李书记都义不容辞地帮助我们。去挖虫草的时候,他总是叮嘱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还经常给我们宣讲法律法规,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遵纪守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很感谢。”

在李文春和戈德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戈德村61户341人集体经济收益共有32万余元,合作社户均达到5000余元。路修起来了、桥架起来了、村民搬进新家了、便民超市建起来了……如今,戈德村旧貌换新颜。“他是我们的好书记!”提起李文春,戈德村村民们个个赞不绝口。

“看着戈德村村民们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红火,顿时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李文春说。

(四川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