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航拍黄河导演王伟:在与黄河的亲近中,我找到了自己的来处

顶端新闻记者 张丛博 王丹
“好壮观的画面,太美了!”“拍得真好,黄河的汹涌澎湃都在。”“这就是大自然赠予我们的,我们要好好珍惜”……
2021全国两会,顶端新闻特别推出航拍短片《我看见!黄河!》于3月2日下午首发,通过约100秒的镜头,让观众一眼看完5464千米黄河全貌。
视频发布后,“100秒瞰黄河全景”“100秒看完航拍黄河全貌”话题引发热议,视频在顶端新闻、大河报、大河财立方等全平台分发,引发博主纷纷转发。截至3日下午,累计播放阅读量超23万,有网友感叹:原来从高空中俯瞰黄河如此壮丽!
航拍黄河全景的视频也引发网友对视频素材拍摄者、顶端新闻创作者、河南纪录片导演王伟的好奇。为何要行走22000多公里航拍黄河?拍摄过程中有哪些动人故事?
图片
3月3日,顶端新闻记者对王伟进行了专访。
行走两万两千公里,只为看见黄河真正面貌
记者:为何有行走黄河这个想法?
王伟:我在豫东的农村长大,家离黄河很近。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宽广的黄河,是上高一那一年,我们5个同学,三女两男,骑自行车从学校出发,到兰考的东坝头。长大立业后我还是选择把家安在郑州黄河边上,就是想没事的时候,能到河边走走。和黄河一直很亲近,我就想好好看看黄河。2016年开始我就断断续续抽时间去,直到2020年,我终于完成两次黄河全域行走,从源头一直到入海口。
一共走了65天,大概两万两千公里。当然这中间包括我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比如从兰考到郑州的黄河大堤公路,我是开车经过。从兰州到源头那个地方,是坐公共交通,打滴滴啊,租车啊,这些都有过。
记者:为什么选择用航拍的方式来去记录呢?
王伟:黄河从我们身边流过,但我觉得要以更高的视角,才能看见真正的面貌。过去我们看黄河相对局部一些,视角很窄。而无人机镜头下的黄河,时而波澜壮阔,时而温婉平静,我对黄河的认知一下子丰富起来。
百米高空的航拍,让我能看清她是流淌在中华大地上的血脉,是一个鲜活的生态系统。
图片
王伟在郑州桃花峪拍摄日落
记者:行走期间,有没有特别难忘的经历?
王伟:印象最深的是在黄河源头,我第一次去是六月底,一个人,当时正好赶上玛多县下雪,当地藏民告诉我这时节冰没有解冻,野花儿也没开,几百种鸟类还没回来,我逗留了两天就回去了。到了八月份,我又去了一趟,收获特别大,风光宜人,水草丰美,鸟、狼、野马……野生动物不时闯入眼帘。还有就是,黄河源头并不汹涌,出水处碗口大,水流也特别小,涓涓细流串起大大小小的湖泊,经过扎陵湖、鄂陵湖两个大湖后,才变得宽广。
黄河孕育中原文化,河南人身上有种淹不没冲不垮的精神
记者:通过行走黄河,你对黄河有没有新的认识?
王伟:在行走黄河全域之前,我对黄河的认知其实是支离破碎的,或者说很表面的。当走完整个黄河后,就会发现黄河流经九省区,依河而生的人有很多很多。比如说我们在黄河石林,遇到一个姓尚的老先生,他经常用一个驴车载游客观光,我就和跟他聊了很多,发现他整个家庭生计很依赖黄河,对黄河的感情很真挚。
后来我们参观宁夏的博物馆,在内蒙古看到阴山岩画,又在我们河南博物院感受文物,就会深刻理解黄河文化是如何传承和流转的,事实上它也成了一种艺术。
记者:河南地处黄河中游,你觉得黄河和河南是什么样的关联?
王伟:在河南这一路上,我看到三门峡大坝下的中流砥柱石,千百年来屹立在那里,水涨它也涨,从不退缩。黄河古栈道上,悬崖峭壁上石的石洞依稀可见,似乎在讲述纤夫们喊着号子拉纤的漕运史。到了郑州桃花峪,也就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从此进入广阔的平原,连接两岸的高速公路大桥拔地而起。流到开封,黄河有了一个令人心惊的别称——“悬河”。随着治理能力的提高,昔日“悬河”再也不为害一方。可以说,黄河孕育了中原文化,河南人身上也有种淹不没冲不垮的精神。河南人对待黄河的感情是复杂的,深厚的。
图片
王伟正在黄河边航拍
记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正在实施,作为生活在黄河边的人来讲,你有没有一些新期待?
王伟:如今,环境变得越好越好,黄河带给我们的好处日渐显现。比如说,闲暇的时候,许多人来黄河边游玩,湿地公园、农家乐、生态基地……人们或垂钓,或赏景,享受独特的黄河风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黄河对我们就像这个天地对我们一样,不管你怎么对他,他都一直这样,孕育、滋润整个民族。但对黄河来讲,我们做的其实比较少。接下来,我们也应该好好爱护她,比如说恢复它的生态系统,还原它本来的自然属性,更科学更合理地与她相处。
行走黄河其实很简单,出发就好了
记者:航拍的画面,可能您也是第一次看到,是什么样的感受?
王伟:去年年底,黄河入海口办的有一个摄影大展,我就把航拍素材剪成了一个短片《母亲河》,十分钟左右。当我重新审视,就觉得奔腾不息的黄河胸怀宽广,跟我们这个民族是血肉相通的。
在黄河源头,她的造型就像一个仙女一样。还有在阿拉善,黄河是从沙漠里蜿蜒而过,大自然把沙和河这两个冲突的元素完美撮合在一起,我就莫名地感动起来。
我们作为后人来讲,在与黄河的行走和亲近中,我们其实是在找到自己的来处。
图片
壶口瀑布 王伟摄影
记者:您希望通过航拍这个片子,带来一些什么影响?
王伟:我希望通过有限的这些素材,剪辑出来一些黄河的视觉语言,让大家对黄河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知道我们从哪来,应该怎样对待她。
记者:对于未来,您还会继续行走黄河吗?会继续做黄河文化传播吗?
王伟:我今年已经51岁,但我觉得余生应该都会关注黄河,余生都记录文化遗存的发掘。
我觉得这是命中注定,我家住在黄河边上,命中注定要一直记录黄河。
图片
黄河流过峡谷
记者:现在行走黄河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由于工作等各种原因实施起来有些难,您作为“过来人”,有什么建议或想法?
王伟:我在行走途中,遇见好多有意思的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记录黄河。有个小伙子坚持走路看黄河,全域走了三百多天,我真的很佩服。还有个清华大学摄影系的博士,自驾一辆小越野车,一路用胶片拍摄黄河,很多雄奇壮观的风景,不加任何滤镜,仍然美得震撼人心。我们在玛多县相识,就请他们一块儿吃涮羊肉,到现在还是很好的朋友。
其实行走黄河并不难,你只要出发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