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今天开始,这位守卫边疆的全国人大代表却永远缺席了……

他的生命定格在了41岁,一腔热血都献给祖国河山。
帕米尔高原上清澈的笑容,定格在喀什的冬日;帕米尔高原上美丽的歌声,永远留在他的故土,再也无法在北京唱响。如果不是2个月前那次用尽生命的托举,他应该已经换上准备已久的服装,步入全国两会的会场。
他是拉齐尼·巴依卡,是守卫祖国边境的人大代表,一位护边员。2021年1月4日,拉齐尼·巴依卡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英勇牺牲,年仅41岁。
日前,中宣部决定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
图片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一家三代都是帕米尔高原上的护边员
帕米尔高原,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雪峰连绵,路难行。
拉齐尼·巴依卡一家
是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的牧民,
祖祖辈辈都在
红其拉甫边防连附近的山沟里放牧。
红其拉甫,
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
1949年12月,
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时,
哨卡就建在帕米尔高原上的雪窝里。
齐尼·巴依卡的祖父自告奋勇,
成为了帕米尔高原第一代护边员,
这一干就是23年。
1972年,
祖父走不动了,
把担子交给他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
而在拉齐尼·巴依卡印象里,
自他12岁时,
父亲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不在家,
每次回来,都会给他带很多的糖果吃。
那时父亲只告诉他,他去巡逻了。
后来,长大后的拉齐尼才知道,
父亲那是在为祖国边防巡逻。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幸福?”
从小听着祖父和父亲戍边故事长大的拉齐尼,
把他们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铭记在了心中。
图片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帕米尔雄鹰”,
边防线上每一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我把最珍爱的东西交给你了,
这个棒你要接好!”
2004年,
拉齐尼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
为国守边成了他心底的珍爱,终身的事业。
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
每块界碑、每条河流、每道山沟
都有他留下的足迹。
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的巡逻路线中
有条吾甫浪沟,
官兵在沟里巡逻一趟,
需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
一次次蹚过刺骨的冰河。
在这条巡逻路上,
边防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
可始终未变的是拉齐尼在前探路的身影。
对于巡边这份使命,
拉齐尼·巴依卡常说,
他想沿着爷爷和父亲的足迹,
继续把这条路走下去。
“如果身体允许,我也要干40年,
等我干不动了,
就把这项工作传给我的儿子,
儿子再传给孙子,
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图片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一次奋不顾身的救援,
一个耗尽生命的托举,
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姿态
2021年1月4日,
很多人都记得那天,
那天新疆喀什特别冷,
几乎算得上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
当时,
拉齐尼正在喀什大学进行培训,
正准备和舍友木沙江·努尔墩去餐厅吃饭。
突然,二人听见一阵叫喊。
“来人啊!快来救救孩子!救救孩子吧!”
一位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她孩子在人工湖冰面玩耍时,
冰面突然断裂了。
拉齐尼义无反顾地奔了过去,
可正当他伸出手
马上就能拉住孩子的瞬间,
脚下的冰面却突然坍塌,
拉齐尼一下子跌进了冰凉刺骨的水中。
冰水中的拉齐尼,
奋力向上托举着孩子的双腿,
一再朝着室友大喊:
“冰太薄,你不要过来!
救孩子,快救孩子啊!”
长时间的托举,
拉齐尼在水中起起伏伏,
可他始终保持孩子的头露出水面。
最终,孩子得救了,
拉齐尼·巴依卡的生命却定格在了41岁。
图片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南湖红色的光照亮帕米尔高原……
祖父和父亲的精神鼓舞着我雄鹰般飞翔,
我以钢铁般的意志,
日夜巡逻在冰峰雪岭间。”
这是拉齐尼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创作的诗歌《南湖》,
也是他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最后一条动态。
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常说:
“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
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
他那只有11岁的小儿子说:
“我以后,也想和爸爸一样去部队当兵,
退伍回来也在家乡当一名护边员。
像爷爷和爸爸一样,
成为坚毅勇敢的帕米尔雄鹰!”
生时,
如同雄鹰一般翱翔于帕米尔高原之上,
坚毅而勇敢。
离开后,
身后留下无限忠诚和无尽热爱。
他的精神将如点点火光,
化作帕米尔高原护边员引路的火把,
为他们照亮前进的路。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素材来源:新疆晨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
编辑:李杨诗宇
责任编辑:姜玉函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