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市中区:探索文旅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改革新路径

图片
近年来,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牢牢把握巴山蜀水文旅城市的发展定位,投入资金1200万元,按照城市功能区布局建设5个心连心·邻里中心,从集成增效、治管分离、融入发展三个维度破解四线城市改革缺乏载体、资源配置闲散、发展不可持续三大困境,有效释放出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红利。
赋权扩能
破解改革载体虚化问题
打通事权下沉突破口。市中区以街道党工委为主体,在全区孵化5个心连心·邻里中心站点,建设可办理163项行政许可、800余项审批业务的“一站式”办事窗口,健全“重大事项中心联席会共同商议+街道党工委最终决议”的议事决策机制,直接将赋予街道的统筹权、决策权、评价权实体化下沉,破解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缺乏具体载体的问题。
图片
心连心·邻里中心通江站服务大厅。
找准职能转型切入点。通过对区街社三级干部集约化使用,建立邻里中心“全岗通”集成服务综合队伍和社区专业化职业干部队伍,将社区干部的行政事务类工作与基层治理职责剥离开来,配套完善选育管培分级管理和进出奖惩制度,推动解绑后的社区干部“走得出去、沉得下去”,确保社区干部专职化队伍职能有效转换。
优化空间布局加速器。打破条块分割的资源配置方式,整合周边至少5个社区入驻邻里中心,将社区行政区域和服务区域有机整合,建成集办事、活动、娱乐、执法为一体的区域服务综合体,延展基层阵地服务功能,形成集约高效的空间倍增效应。
强基提质
破解治理力量薄弱问题
区域公共产品孵化池。市中区在邻里中心构建起5个社会组织孵化产业园,通江站已自主孵化1个枢纽型社会组织,引进30余个功能性社会组织入驻邻里中心进行二次孵化,提供养老托幼、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80余项服务产品,满足群众差异化需求供给,使邻里中心对群众有可持续的吸引力,同时持续为其余社区输出本土化、成熟型的社会组织。
区域群众自治新广场。以邻里中心为平台,建立社区党委、小区党组织、自管委、企业商户参与社区共治的激励制度,77余个老旧小区编绘院落文化、召开小区坝坝会360余场次、制定居民公约580余份,解决各类纠纷340余起,实现了居民自主自治,在“双创”、老旧小区改造等中心工作中,群众参与率达到70%。
区域治理力量集结地。以区域党建联盟为主体,将驻区单位、小区党组织、“两新”组织,公安派出所、市场监管所等执法力量统筹纳入邻里中心联席会成员单位,建立多网融合响应机制,为市区两级下沉力量提供载体,打破街道、社区在执法力量上“人微言轻”的局面。
蓄力增效
破解发展劲头不足问题
社区经济新引擎。市中区探索成立城市社区控股企业,用于承接邻里中心日常运转和经营权限,吸收企业和社会资本2300余万元,孵化培育顺城书屋、小区党建集装箱、老旧小区物业等社区经济项目11个,将社区便民服务产品市场化,促进邻里中心与周边社区经济“血液循环”。
文旅党建新载体。立足服务嘉州古城旅游发展、振兴商圈业态、活跃城市经济的目标,建立文旅产业集群综合党委,聚合嘉瑞财富广场、上中顺古街、滨江商业综合体等区域商户参与到环境卫生、社会治理中来,打造出上中顺文旅党建示范带、城市基层治理党建领航带,变城市角落为新晋网红打卡点,直接助推乐山“景城一体”“全域旅游”的发展。
图片
市中区引进社会组织入驻邻里中心开展活动。
党性教育新地标。在邻里中心设置“党性教育中心”,承接各级基层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一街一品”定制精品党课,围绕城市基层治理党建示范带开设多种类、多路线的教学课程,定期开设先锋讲堂、初心展播、强国问答等教育活动,先后接待市区120余个党支部和30多个省内外学习团队参观调研,将邻里中心打造成为传播党的声音、吸引党员群众的党群服务新地标。
乐山市市中区探索建设心连心·邻里中心,符合中央、省委关于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部署,顺应写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建制调整改革“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现实需要。一是理顺了体制机制,牵引市区执法力量等下沉到了群众身边,解放了社区基层干部的手脚,实现了现有力量的重新整合和高效利用,破解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缺乏突破口的问题。二是优化了治理模式,找到了基层党组织如何服务群众、引领群众、组织群众的有效载体,实现了社区以下由管到治的关键一步,巩固了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三是融入了改革发展,初步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同频共振,初步解决了基层党建项目长期靠财政拨款运行的难题。邻里中心建成以来,市中区“心连心投诉服务热线”群众满意率提高6.1%,全省党风廉政社会评价排名提高了25名,实现了群众安居乐业。
稿件素材由乐山市市中区委组织部提供
■记者:郭文治 马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