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两组 构筑深圳帮扶合作“前线堡垒”

西藏察隅,雪域高原上,援藏医生正与深圳专家连线远程会诊;新疆喀什,名校工作室里,援疆教师正在培育“带不走的团队”;广东河源,深圳金融贴息政策让96家企业启动技术改造;深汕合作区,比亚迪、华侨城等一批大企业项目正在运转;广西百色、河池,321个扶贫车间里,低收入人口走进流水线,用勤劳增收,用双手致富。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压实在一线,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也诞生在一线。深圳坚定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开辟乡村振兴新路,“三指两组”(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深圳援藏工作组、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构筑深圳帮扶合作的“前线堡垒”。

撰文:戴晓晓

新疆喀什、西藏察隅

高质量民生项目“加速跑”

民生帮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之一,在新疆喀什、西藏察隅,一批教师、医生扎根高原,奉献边陲。

在西藏察隅,藏历新年前,察瓦龙乡、古拉乡326名藏族同胞搬进至上察隅体育村竹龙巴组,彻底搬出穷窝,在祖国边境安家乐业,更好地担负起守边固土的重任。过去一年,深圳投资1.1亿余元,实施8个项目,聚焦县城道路、医疗设施、小康村、产业帮扶以及易地扶贫搬迁等,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聚焦医疗援藏,深圳派出8批次45名医疗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帮扶。宝安人民医院(集团)多次捐赠设备、药品、器械等累计1000余万元,投入人力资源成本600余万元,开通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影像中心、心电中心、彩超中心、CT中心等服务平台。察隅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乙等医院”,并率先在西藏建起县、乡、村“紧密型”医共体,“转院医院”转变为“家门口的好医院”。

在新疆喀什,去年高考录取名单上,深圳对口支援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深塔中学、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共计101名学生榜上有名。深圳教育援疆创新教师培训帮扶方式,“云端”“线下”相结合,为深喀教育帮扶特别是教师培训和教研提升拓宽了途径,提升了喀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过去一年,深圳支持喀什市成立6个名校(园)长工作室、11个名师工作室,发挥本地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深圳援疆支教队还实施了“青蓝工程”,传帮带培训387人,为受援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广东河源、汕尾

产业帮扶建起家门口的工业园

产业帮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广东河源、汕尾,深圳前沿产业共建模式正激活区域创新动能,推动产业园区迈入集群化发展。

在广东河源,深圳助力河源实施“空间优化、产业集聚、服务提质、平台提升、产城融合、机制创新”六大产业“补链”工程,打造“百亿”产业集群。例如,在市高新区形成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以模具为主的精密机械制造和食品饮料三大产业集群;在江东新区产业转移园打造广东大数据终端制造基地等,园区产业布局优化,推动产业集群专业化、差异化发展。

“河源开展立体帮扶,提升园区发展核心竞争力。”有关负责人说,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深圳助力河源大力支持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和质量提升工作,完成17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育。目前园区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2家,各类企业研发中心近70家,实现园区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我们联合深圳国企开展贷款贴息评审,拨付贷款贴息2648万元拉动各类社会投资近20亿元,支持96家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

广东汕尾,两地共建1+4产业园区,设立深汕合作区,“将特区设在了老区人民家门口”。一方面,深圳组织国内知名基金管理机构,组建汕尾产业发展基金,用好用足产业帮扶资金新政策;另一方面,深圳发挥展会经济的资源优势,让汕尾企业“走出去”,组织深圳多种业态的产业对接,把更多企业“引进来”。

在“大招商”“招大商”的思路下,深汕合作区先后引进比亚迪、华侨城、华润、康佳等一批知名企业,产业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截至目前,汕尾市1+4产业园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237个,总投资1136.8亿元,其中来源于深圳154个,超10亿元项目24个,助推汕尾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负责人说。

广西百色、河池

打造湾区的“菜篮子”“果盘子”

在广西百色、河池,深圳把湾区广阔消费市场、庞大的用工需求和对口地区优质的农特产品、丰富的人力资源结合起来,消费帮扶、劳务协作将成为深化协作的重要契合点。

标准进村,圳品入湾。深圳将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相结合,努力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四化四链”扶贫新模式,基地规模化,做强生产链;产品优质化,提升价值链;销售立体化,畅通供应链;帮扶组织化,优化生态链。未来三年内,深圳将携手广西共建30个以上广西农产品供深基地,并按“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的目标将更多广西优质农产品打造为“圳品”,建立从种植养殖到市场销售的农业供应链。

在广西河池巴马县凤凰乡,随着清晨一声鸟鸣,黄晖走出家里三层小楼,驾着小三轮往山里开去,不出5分钟,77个菌菇大棚映入眼帘。黄晖麻利地把28袋木耳装进一个篮筐,半小时就完成1000包木耳装车。“女儿帮我直播卖货,一个月最多带货25万元。”

回家也能脱贫。两年前,贫困户黄晖一家从广东返乡,搬进易地扶贫安置点,零基础当起食用菌基地承包人。黄晖的变化是粤桂扶贫的生动注脚。

深圳充分发挥产业链完善、市场规模大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用市场的办法做好异地搬迁“后半篇文章”。在深圳援建的321个扶贫车间里,贫困户走进流水线,用勤劳增收,用双手致富。

“工作组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为方向,协同对口地区,重点突破,统筹推进。”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