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李氏 理学家声远 诗书绵世泽

文/图:张筱云
在东莞南城白马村,建有一座李氏大宗祠。该宗祠是东莞少有的宋代宗祠之一,距今已有730多年历史。白马李氏先祖李用是东莞一代理学名儒,也是程朱理学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南宋咸淳末年,白马李氏四世祖李春叟与两兄弟携父避豪强战乱,由东莞獭埗迁居白马村定居,其后代于此繁衍兴盛。白马李氏家族出进士、办学校、修祠堂,是莞邑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一门走出多名进士
白马李氏始祖可追溯到东莞獭埗(今长安涌头村)李氏一世祖李卓。据史料记载,南宋之初建炎年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徽宗、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难”),北宋灭亡。朝议公李卓避地南迁,至南雄县沙水村珠玑巷柯子里,后继续南渡至宝安沙井,因爱慕此地山水秀美,乃卜居东莞獭埗村(今长安涌头村),被称为东莞陇西李氏始祖。
李卓之孙李用生三子:春叟、得朋、松叟。元代初,时有张、徐二姓十恶横行乡里,战乱频起,李春叟及两弟携眷迁避于白马村(今南城白马社区),三兄弟成为白马李氏始迁祖。白马李氏分支甚繁,子孙众多,后人迁徙散布各地,如莞城西隅、篁村唐家坊、石排塘尾村等地都有白马李氏的后代分布。至此,白马李氏人丁兴旺,延续至今在东莞境内其裔孙已传衍三十多代。
白马李氏第三世祖李用,字叔大,号竹隐。早年刻苦学习,一心用于科举事业上,自读了周敦颐、程颢、程颐等宋代理学著作后,便毅然放弃科举,废弃功名,专研理学,闭门潜修近三十年,深得理学精髓,成为东莞一代理学名儒。因其德才过人,宋理宗封李用为翰林院校书郎,不受而回,后又封为承务郎。从李氏大宗祠里的匾额及楹联不难看出李用的治学成就,如中堂悬匾:“理学醇儒”,楹联:“论语二十篇,竹梅辛力昭今古;衣冠千百代,兰桂元魁接昔年。”他以传授理学,开东莞书院之先河,故对其后人有着重要影响。
在李用的影响下,后人个个勤勉好学、刻苦用功,从南宋开始,李氏族人科名繁盛。其中,李用的长子李春叟自幼随父读书,资质敏悟,于景定五年(1264年)漕举,赐特奏进士,历官至德庆府教授。入仕期间,皆有贤能声望,朝廷敬重他的声望,授职军器大监,李春叟却坚持不受,后特赐“梅外处士”的称号以资表彰。南宋末年,元兵犯境,李春叟与邑人张元吉去拜见元军统帅,因明白其中的利害,以死抗争,并说服元军不要屠戮莞邑,莞邑之民避免一场兵祸。
此外,李用的次子李得朋,字子友,号梅边,两获贡举。淳佑年间,获特奏进士,历官至从事郎、南恩州司法,著有《华萼集》。李得朋之子李通甫于景定二年漕举,选授县主簿。任职期间,执法持政不阿,审结疑案、冤案众多,民众无不敬佩感激,视为父母清官;李春叟之子李昌期于南宋保佑三年考取举人。到明清时期,李氏后人除1名进士外,还有17位举人、16名贡生……由此可见,白马李氏一门饱学诗书、清正廉洁,是世人之楷模。
建成白马第一所小学
白马李氏一族自定居东莞以来,培养出多位进士和举人,取得这些功名的背后离不开家族对教育的重视。据《东莞县志》记载:“竹隐公为东莞最早的教育家,他广收学生,尽心教诲,四方慕名从学者络绎不绝,可谓‘馆无虚日’。”他讲授时时谨严而亲和,循循善诱,士子们都愿意拜师从学,因此造就不少人才。
南宋德佑二年,元兵进攻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李用嘱其婿熊飞起兵勤王,不久失败。同年12月,李用东渡日本,拟向日本邀师出击元朝北方,以牵制北方,缓解南宋危局,但由于元军势力太猛,南宋灭亡,李用留居日本,后开馆办学,以《诗》《尚书》教授学生,并在日本传授理学,被当地人称为“夫子”。李用将理学传至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白马李氏迁始祖李春叟,早年从政,后任满返乡后,勤于著书立说,著有《论语传说》《咏归集》,并以《经》学广授生徒,不少岭南名士曾是他的门下弟子。据《东莞县志》记载:“家居以经学训后生,岭海名士,多出其门。”而明陈琏《梅外先生墓表》谓:“既谢事,以经学生徒,诱掖奖劝甚至,故及门者后皆知名。由此可见,李春叟教授学生非常注重方式方法,有些教育方法放在现代,依然行之有效。
在白马李氏后人中,值得一提的是十六世孙李枢臣,字元襄,号白山,清康熙年间诸生(秀才)。他为人坦诚,乐善好施,以教书为业,所得收入常常拿来周济贫困人家。同时,他重视教育,开馆教学,当时一些有名的人,不少出自他的门下,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家,著有《礼记约旨》《西逝园余草》等。
白马李氏不仅教书授业,还为民众提供教育场地。李氏大宗祠落成后,除了用以供奉祖先,同时也是私塾,供李氏后人及民众在此读书。民国六年(1917年)李氏后人在三槐祖祠开办三槐祖社学(家塾),后又办起多届私塾。民国二十年,华侨李寿彭从秘鲁回乡,在李氏大宗祠办起白马第一所小学(即白溪小学),由其弟李寿贤担任校长。学校开办初期,只有40名学生。到解放初期,白溪小学改名为白马小学,在校学生增至70多人。
730多年宗祠传承历史文化
走进白马社区,沿着黄金路向西行驶,便能到达白马广场,而李氏大宗祠位于白马广场内。据记载,整个祠堂为三开三进四连廊布局,坐东北向南方向,呈门前、中堂、后寝、两侧廊庑形式,神库、庖房各尽其制,面阔13.43米,深39.28米,面积572.6平方米。宗祠门前的石狮、大井头古井、“李氏大宗祠”门额,前堂大门抱鼓石以及前院的24级台阶,均为始建文物。据《白马李氏族谱》记载,白马李氏大宗祠原名为“李氏景宏公祠”,始建于南宋末年,为四世祖李春叟、李得朋、李松叟所创建,距今已730多年,是东莞少有的宋代宗祠。
白马李氏大宗祠历经沧桑,自创建后多次遭毁坏,其中宋末元初、明末清初是劫难最重的两次,但屡次毁坏,屡次修复。至今,宗祠因战火、自然损毁等原因,已经历了“五修”。据白马社区的工作人员阿湘说:“上世纪70年代,宗祠在进行复原重修前,三开三进的李氏大宗祠被毁得只剩下第一进门的几根石柱和门额,而最近一次重修是在2011年,并在宗祠旁加建走廊,从景观上更加和谐地融入白马广场,保护了社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笔者在走访白马大宗祠时,恰逢正月十五元宵节,祠堂内摆着水果、干果等贡品,上厅悬挂着一盏新灯笼。阿湘解释道:“一般村里新增男丁都会到祠堂‘开灯’,这种习俗至今依旧保留。而今天悬挂的灯叫‘结灯’,‘结灯’则是‘开灯’习俗中的另一种仪式。
今天下午,村里的小孩要到祠堂将花灯升天(烧灯),寓意祈求与祝福。”在阿湘看来,宗祠寄托着人们对先祖的一种思念,以建筑为载体,以姓氏为徽记,诗书继世,理学传家的家风在这里传承,是弘扬先祖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传承和发展乡俗文化的平台,通过了解祠堂建筑风格、文化起源、先祖的开拓精神,增强对家族史的认识,进一步影响教育后世族人。
(参考文献:翟学亮 南城档案馆 南城方志馆 编著《东莞市南城古村落姓氏群族》(白马李氏族谱编委会)《白马李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