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看点与深圳发展息息相关!

图片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2020年以及“十三五”时期全国发展成就进行回顾,并对“十四五”时期以及2021年的工作进行部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粤港澳大湾区、减税政策、重点领域改革、科技创新、民生福祉等许多与深圳发展息息相关的看点值得关注。
根据会议议程,大会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记者在这份草案中看到,深圳数次被提及,“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写入草案。
图片
2021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GDP增长6%以上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在大会开幕前人们最为关注的GDP目标是否设置、设为多少的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2021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此外,城镇新增就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粮食产量等主要预期目标也在报告中提出。
朝着这些目标,我们一起努力。
于深圳而言,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77万亿元,跃居内地城市第三,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从一季度的-6.6%、上半年的0.1%、前三季度的2.6%,提高到全年的3.1%。“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文体旅游事业取得新成就,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实现突破,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十四五”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2021年初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十八次全会,进一步深化市委“1+10+10”工作安排,形成远中近期结合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以深圳先行示范区标准高质量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粤港澳大湾区“五入”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中提到,“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连续五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7年的“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2018年的“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2019年的“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到2020年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到2021年“扎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关表述的变化背后对应的是大湾区建设推进阶段的变化。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正朝纵深推进,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正在一步步从蓝图走向实践。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之年。2月20日,深圳召开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对2021年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作了全面系统部署,确保大湾区建设每年都能有一批务实抓手,每年都能取得一批突破性进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先行示范区形成强大“双区”驱动效应。
减税: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要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
报告提出,财政支出总规模比2020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2020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2020年;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此外,报告还提到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改革,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
一系列给力的制度性安排,将为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提气”。对于深圳而言,中小企业占深圳企业总数约99%,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深圳迅速出台一系列政策,让惠企政策“滴灌”更多“经济细胞”。深圳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的210项举措中,就包括落实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和留抵退税政策等。此次国家层面的制度性安排,必将推动各地再出台新一轮配套政策,释放的政策利好,无论是对市场主体,还是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都至关重要。
改革: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也是2021年的重点工作,具体包括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等。
深圳是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牵引战略战役性改革,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是深圳“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需要持续推进重点工作。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透露,2021年,国家发改委将制定出台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202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出台省级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措施。”国家层面的制度性安排以及广东省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出后,必将助力深圳更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创新:“十年磨一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让科研人员“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之一,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等。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深圳作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国家实验室落户深圳,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4.94%,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30%。深圳首设全国规模最大的百亿元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获批建设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在“种玉米”上,深圳还有更长远规划,正全力打造以鹏城实验室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制定深圳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发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关键支撑作用,持续发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功能和效应,不断提高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效能。
惠民: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
以人民为中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四五”时期,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将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
“2021年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这些民生承诺直抵民心。
据了解,深圳聚焦“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目标,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十三五”时期,深圳持续将财政支出的六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九大类民生支出从近1500亿元增加到3000多亿元。深圳优质教育学位供给越来越多,上学从“有”向“好”加速迈进,百万学位建设的攻坚战打响,规划至2025年,新建公办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公办普高学位11.8万个,幼儿园学位14.5万个;市民家门口有了更多好医院,启动新一轮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落实“房住不炒”要求,2020年,深圳出台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最严“新深八条”。2021年2月,在全国率先出台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圳加强住房建设和保障力度,“十三五”时期累计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4万套,提出至2035年建设筹集170万套住房、公共住房不少于100万套。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徐恬
编辑 余虹洁 责编 侯丽华
校审 喻方华